蔡桂萍
【考點梳理】
所謂“歸納內容要點”,是指把散落或蘊含在文章中的要點通過分析概括出來。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對具體的內容能加以概括;二是對抽象的內容能加以闡發;三是對含蓄的內容能加以解說。高考對“歸納內容要點”這一考點主要考查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直接考查對全文內容要點的分析、概括能力;二是考查對某段落內容要點的分析、概括能力;三是考查就某一具體材料下定義的歸納概括能力;四是考查結合文章結構、思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所謂“概括中心意思”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概述文章的主要思想;二是揭示文章的基本觀點或判斷文章的價值。高考對“概括中心意思”這一考點主要考查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概括、歸納文章的主題思想(或中心論點);二是揭示文章的意義、價值、目的、用意。
【解題技巧】
“歸納內容要點”與“概括中心意思”,不是要求記住文章的具體詞句,而是要求能夠把文章的內容或主旨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并把它表達出來。論述類文本,應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包括分論點)是什么,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論證結構有什么特點;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觀點。解答此類問題,考生可以運用以下技巧:
一、從關鍵句入手
所謂“關鍵句”就是文章總結性或觀點性的句子,在文中起到提綱挈領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是理解概括文章具體內容的關鍵,一般在篇首(句首)或篇末(句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標題中。
二、從段落內容入手
在對文章的大意、結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考生接著須精研文章脈絡,理清文章思路。考生可從段落的具體內容入手,概括每一段落的具體內容,進而對全篇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三、從論證材料入手
論述類文本中的材料主要是用來論證觀點的事例或引言。作者通常會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比喻論證等方式,深入剖析觀點。這就需要考生能夠辨別哪些是說理性的句子,哪些是論證性的句子,作者是如何進行層層論述的。如此才算真正理解閱讀材料,吃透作品的內蘊,那些深藏在段落中的隱含信息也便顯露無遺了。
四、從題目入手
理解文章是解題的根本,弄清題目的要求也很重要。只有弄清楚作者問什么,才能找出問題出處并在其前后搜尋答案。考生只要弄清題干,劃定答題區間,那么歸納答案就要輕松多了。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從具體語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內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閱讀思維過程。分析理解是基礎,綜合歸納是核心,概括表述是關鍵。這個過程包含“明確段落中心——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同步突擊】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環境保護的人道原則
□葛劍雄
地球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它是人類的方舟,是迄今為止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生態環境之所以值得珍惜,也是在于它對人類的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是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的。所以,離開了人類的生存權利,離開了人類的根本利益來談環境保護,不僅是毫無意義的,也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當然這并不是說,某些時期、某些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不能犧牲,但首先必須保證他們的生存。正如適度的人口數量只能通過人類自覺的控制,而不是用天災人禍的屠殺來實現一樣。
的確有一些科學家或仁人志士,為了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種崇高的行為是道德的典范,但不應該是對人類的普遍要求。而且他們的行為之所以崇高,絕不在于保護了一頭猩猩或一個物種,也不在于發現了什么奧秘,而是對人類長遠利益的貢獻。如果有一頭瀕危動物危及了一個人的生命,當然最好是在不傷害它的情況下保證人的安全;但如果只能在二者間作出選擇的話,毫無疑問應該是人,而不是動物。
我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報道:珍稀野生植物禁止采挖后,賴以為生的貧困山民問道:“國家保護野生植物,那么誰來保護我們呢?”我們難道不應該想一想,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有大批人掙扎在死亡線上,在這樣的條件下,毀林開荒、亂捕濫獵、竭澤而漁的事禁止得了嗎?要一個對自己能不能生活下去都沒有信心的人,去考慮未來以至子孫后代或者其他人、其他地方的長遠利益,究竟有多大可能?退一步說,依靠強制手段可以禁止這類行為,或者能夠迫使他們顧及眼前以外的利益,但如果因此影響了他們眼前的生計或生存,難道就符合人權和道德的標準嗎?
脂肪過多的人必須減肥,但很多人沒有吃飽飯,或者正苦于攝入的熱量不夠,營養不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他們提前減肥。所以發達國家和地區可以對環境保護提出嚴格甚至苛刻的標準,可以因為保護環境而關閉工廠,停建工程,但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卻會引進這些工廠,以解決更迫切的失業和資金問題。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未必不知道這些工廠被引入的危害,但只能在兩害之間擇其輕。比如有一條在發達國家的海灘上擱淺的鯨魚,被善良的人們千方百計救出,但卻在非洲海濱被饑荒的難民們吃了。我們固然應該贊揚解救鯨魚的人們,但也沒有理由指責吃掉它的那些難民。
近年來在一些國家還出現了更極端的行為:以保護動物為名,反對使用一切皮毛;反對以動物做實驗或藥物試驗,甚至破壞實驗室,傷害科研人員。他們的行為實際上早已背離了人道的原則,因為他們奉行的是“狗道”“貓道”或“動物道”。但如果真是這樣,他們就應該首先不食用或使用一切動物及其制品,將他們的寵物全部放歸自然,為生活在寒冷地區而還不具備現代取暖設備的人提供皮毛的代用品,讓實驗室人員用他們來代替動物作解剖或藥物試驗,否則恐怕連“動物道”也算不上,充其量只是偽君子或惡作劇而已。
(選自《環境保護的人道原則和樂觀精神》,有刪改)
1.“環境保護中的人道原則”實質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樣的論證方式來論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具體列舉了哪些人道原則?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