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在世人面前,孔子至高至偉。世人對他贊譽如潮,像“天縱之圣”“天之木鐸”“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等。司馬遷引用《詩經》語來贊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安石也說:“圣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可是,我讀《論語》,越讀就越覺得孔子有許多缺點、不足,諸如以下幾點:
瞧不起勞動和勞動人民。孔子的弟子樊須非常好學,向他請教如何種田,他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小人哉,樊須也。”這與孔子一貫溫文爾雅的形象大相徑庭。不懂種田就算了,還罵人,豈不是斯文掃地?孔子還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統治者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不是十足的瞧不起勞動人民的愚民思想嗎?他認為統治階級是聰明的,下層勞動人民是愚蠢的。如他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只有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性情的。這完全是由于其等級觀念所造成的錯誤認識。
有時自相矛盾。孔子自己曾經多次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話,可是,當陳恒殺死齊簡公時,盡管孔子“不在其位”,但他還是鄭重其事地請魯哀公出兵討伐陳恒。這當然違背了他自己說的話。孔子也多次說過“敬鬼神而遠之”的話,可是,當他生病時,他卻虔誠地向鬼神祈禱。
有時善于狡辯。有一次,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我們說,有錯就改,善莫大焉。可是孔子不講原則地一味隱瞞過錯,還說這是“正直”,這是不是狡辯呢?
十足的男權主義者。孔子曾說過一句話,就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相信好多人都知道。竟然把女子與小人相提并論,可見孔子是多么地瞧不起婦女。而后世歷代統治者要求天下女子以“夫為妻綱”,恐怕就是直接發源于孔子的這種男尊女卑觀。
總之,孔子雖為圣人,但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不足和缺點。這也正驗證了一句古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能發現孔子的不足,足以說明,作者將《論語》讀得比較仔細,思考得也比較深入。作者抓住孔子的不足來寫,并由此感悟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思想深刻,且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作者系江西省樟樹市清江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李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