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言
1998年金秋十月,氣候宜人。兩岸之間的氣氛似乎也隨著這秋高氣爽的天空出現變化:僵持了3年之久的兩岸關系,由于海協會邀請辜振甫先生所率的海基會參訪團的到來,開始出現松動的跡象;而隨之中斷的海協會、海基會“兩會”之間的聯系與商談,也好像有了恢復的契機。自辜振甫先生被邀請到大陸訪問之后,經幾個月時間的聯系與磋商,包括臺灣方面在辜先生來訪的時間、人員、定位等安排上多次反復,最后終于塵埃落定;海基會參訪團一行,于1998年10月14日至19日到上海、北京兩地參觀訪問。
汪道涵與辜振甫兩位老先生自1993年新加坡舉行舉世矚目的首次“汪辜會談”之后,已經5年多未見了。此次會面,自然格外引人注目。近500名中外記者云集上海、北京兩地,人們密切關注:此次海基會參訪團之行,是否能為低迷的兩岸關系注入一股復蘇的活力?汪辜二老的會面能否有實質性的成果?兩岸政治談判及其程序性商談可否盡快提到議事日程?……
參訪團初抵上海,辜老先生感觸至深
9月14日下午3時45分,海基會參訪團一行所乘坐的MU523航班,徐徐降落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雖然經過數小時的旅途,但辜老先生和夫人辜嚴倬云的臉上卻沒有顯出倦意。作為臺灣方面授權的民間團體的最高領導人,辜振甫先生是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然而,作為辜老先生本人,則是53年后的舊地重游;歲月流逝,感觸至深。
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和夫人梁文鳳、副秘書長李亞飛等人前去機場迎接。滿面春風的唐樹備先生握著辜振甫先生的手,微笑地說:“我代表汪道涵會長歡迎您的到來。”
辜振甫夫婦率領的海基會參訪團12人,其中包括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許惠祐、“國統會” 委員康寧祥、“國民黨大陸工作委員會”主任張榮恭等。隨行的還有辜振甫先生的夫人辜嚴倬云、女兒辜懷群、兒子辜啟允,及有關工作人員20人。乘上專車,參訪團一行向他們將下榻的駐地一上海最豪華的波特曼酒店駛去。
上海的市區仍在建設,從機場向市內,辜振甫夫婦乘坐的轎車經過一條條新起的高架橋,一座座已經蓋好的和正要筑就的高樓大廈從車窗兩旁掠過,辜振甫夫婦目不轉睛地觀望著窗外。當轎車開到靜安寺的時候,夫婦兩人顯得十分激動,辜振甫夫人辜嚴倬云說,她的心怦怦直跳。他們20多歲時曾在這一帶居住,沒想到一晃竟過了半個多世紀!
下午5點,辜振甫先生在海基會秘書長許惠祐的陪同下,來到海基會設在波特曼酒店三樓的新聞中心,向在這里等候多時的中外記者發表了到上海后的第一次講話。辜振甫先生說:“在這里看到許多老朋友,感到很溫馨;一路上見到上海市今天的榮景并了解到兩岸經貿現在的旺盛,十分高興。”談到此行的目的及希望,辜振甫先生說:“這次到上海訪問,本人與汪先生將有數度旺談的機會,至為難得,相信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努力中,營造相互信任、為人至善的基礎。本人希望兩岸都能嘗試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問題,在建設性的對話中,找尋開展兩岸關系的正確做法。”
辜振甫先生還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辜老先生雖已81歲,但思維敏捷,談吐風趣。可能是由于麥克風效果不好,在場的很多人聽不清他的講話。有人高聲喊道:“請辜老先生聲音大一點。”辜振甫先生笑著解釋說:“我唱戲的時候聲音還是蠻大的。”迎來場上一片微笑。有記者問:“請問辜先生這次和汪先生會面,與1993年‘汪辜會談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辜振甫先生回答說:“最大的不同,是這次會面沒有在‘第三國,也就是說,在自己的地方談,解決自己的問題。”
和平飯店和平廳,汪辜二老再見面
上海的和平飯店是一座歐洲宮廷式建筑,古色古香,充滿溫馨的氣氛。在這里,汪道涵先生和夫人孫維聰在八樓電梯迎候辜振甫先生和夫人。汪道涵先生滿面紅光,笑容可掬;辜振甫先生精神矍鑠,風度儒雅。當兩位老先生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的時候,全場幾百只鎂光燈頻頻閃爍,照相機快門聲響成一片。此情此景使人們想起5年前新加坡汪辜二老先生的第一次握手,場面雖相似,但時光卻飛轉:汪辜兩位老先生從七旬老人到了年過八旬,而在此期間,兩岸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汪道涵先生熱情地歡迎辜振甫先生,率海基會參訪團來訪。汪道涵會長首先說:“我本人和海協會全體同仁,對辜先生夫婦及海基會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還說道:“自1993年新加坡‘汪辜會談'以來,我和辜先生已經5年沒有見面了。這次辜先生能來上海,我十分高興。辜先生率貴會各位來祖國大陸參訪,是兩會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兩會安排的交流活動,辜先生和各位先生來訪,可以促進兩會的相互了解,推動兩會的交流和溝通。我也愿就此機會,與辜先生及各位就雙方共同關心或各自關心的問題廣泛交換意見。”
汪道涵會長還就兩岸應盡早進行政治談判及其程序性商談,對過去兩岸事務性商談的評價和兩岸政治談判開啟后“兩會”經濟性事務性商談的安排、“兩會”應盡快開展對話包括政治性對話、“兩會”應繼續保持交流與接觸、關于一個中國原則的涵義問題及結束敵對狀態、實現直接“三通”等問題發表了意見和看法。
汪道涵會長認為,促進兩岸政治談判是現階段全面推進兩岸關系的關鍵。他建議“兩會”應著手進行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如果臺灣方面對此有困難,亦可先進行一切有利于和平統一、有利于發展兩岸關系的對話,包括政治對話。他說,“這是既兼顧雙方立場又推動兩岸關系向前邁出一步的積極建議,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求同存異,為重開兩岸協商進行不懈努力的誠意。”
汪會長指出,當前兩岸關系發展中真正攸關臺灣2100多萬同胞和12億大陸同胞權益的問題,一是盡快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二是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敵對狀態沒有結束,使兩岸長期處于不正常、不穩定狀態;兩岸同胞之間不能正常往來,直接損害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和整體權益;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衍生各類糾紛與事件的重要原因。
辜振甫先生也就一些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從汪辜二老先生首次的談話中可以看出,雙方在統一問題的立場上有很大的差別。祖國大陸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而臺灣方面則強調“分裂、分治”是現狀;對于大陸方面所提的“政治對話”,臺灣方面用了“建設性對話”的提法。
此次會見,雙方的意見雖有不同,但各自“知無不言”,談話是在平靜和坦率的氣氛中進行的。
唐樹備記者會上吹風,兩岸政治對話已經開始
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首次會晤后,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與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許惠祐,分別在記者吹風會上介紹了汪辜會晤的情況。許惠祐說,雙方是“在平靜的氣氛中坦率地交換了意見”。唐樹備稱,雙方是“在平靜的氣氛中就一系列政治問題坦率地交換了意見”。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唐樹備先生這樣評價說。他指出:“當然,兩岸在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問題上存在著重大分歧,這是客觀事實。所以,雙方應本著坦率、耐心、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對話。”
雙方的分歧是顯而易見的。許惠祐在發言中稱:大陸方面“在國際上一再有阻擾我方參加國際組織和活動的動作”,這“完全無助于兩岸互信的建立”。
唐樹備就此問題指出,兩岸要“互信”,首先應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達成互信。他列舉史實說:1949年以后,雙方在誰代表中國這一問題上是有分歧的,但是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點上,雙方之間是有默契的,存在著實際上的互信。但是后來,特別是1993年以后,這個“互信”遭到削弱了。我們注意到“一國兩府”的主張提出來了;我們注意到“一個國家、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主張提出來了;我們注意到所謂“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的兩個中國”的主張提出來了;我們注意到“在聯合國里要有兩個中國的代表權”的主張提出來了;我們注意到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主張提出來了;我們注意到最近又有所謂“一個分治的中國”的主張提出來了。
唐樹備認為:大陸與臺灣盡管還沒有統一,但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的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是不能分的。不能因為還沒有統一,就說現在是兩個中國;不能過去講“一個中國是最高原則”,后來講“我從來沒講過一個中國”。這樣的話,恐怕是導致兩岸之間喪失互信的根本原因。
針對許惠祐在發言中還提到的所謂“放棄武力”問題、“人民權益”問題、“兩岸定位”問題等,唐樹備均有理有據地予以回應。記者注意到,唐樹備的講話針對性強、條理性強,尤其多處使用了“排比句式”,如一連用了6個“我們注意到”等,語調鏗鏘,氣勢充沛。許多記者私下對唐樹備的急智與口才,嘖嘖稱奇。臺灣記者說,“立場強硬的許惠祐遇上立場更堅定的唐樹備”。
唐樹備先生還在記者會上,闡述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的“誠信”與“互信”以及只有結束敵對狀態,實現直接“三通”才能真正保護兩岸人民權益等問題。
針對海協會與海基會不同的吹風會,有記者認為是“各說各話”。并詢問唐先生,從大陸方面指責臺灣違背“互信”原則來看,是否“兩會”以前關于“一個中國”的互相認可的口頭共識不存在。唐樹備援引了1992年11月海協會與海基會關于“一個中國”的表述。唐樹備說,海協會的表述是,在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過程中,在事務性商談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不討論一個中國內涵;海基會的表述是,“在追求統一的過程中,雖然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含義雙方認知不同”。“兩會”的共同點是:一、雙方都表示要統一;二、雙方都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分歧點是:海基會認為對一個中國涵義認知不同;海協會認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這是有案可查的。
有記者問:“對于大陸方面提出的兩岸政治談判及其程序性商談,您希望臺灣方面有什么回應?”唐樹備說:“我們希望臺灣方面作出明確的、具體的回應。”他轉述汪道涵會長的話說,如果臺灣方面對此有困難,亦可先進行一切有利于和平統一、有利于發展兩岸關系的對話,包括政治對話。唐樹備又說:“我們高興地注意到,在辜先生的講話中,用了‘建設性對話的字眼。所以,盡管大家對‘對話的限定詞不完全一樣,但我們的共同點是——大家都同意對話。”
針對有記者提出“新加坡‘汪辜會談的協議什么時候重新履行”的問題,唐樹備強調:“新加坡‘汪辜會談的協議是存在的,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兩會的商談暫時停止了,這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我想,這次汪先生和辜先生見面,他們不應當去爭論當時兩會的商談為什么停止,而是應當共同努力,找到一條如何往前走的路子。所以,我們提出政治對話。” 唐樹備對記者說:“我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雙方的政治對話,就在剛才汪辜兩位老先生的首次會晤中,已經開始了。”
達成四點共識,汪道涵欣然應邀訪臺
10月15日下午,汪道涵會長與辜振甫董事長在上海新錦江大酒店4樓的白玉蘭廳再度會晤。這場會晤是以“茶敘”的方式進行的。大廳內擺放4張圓桌,清一色中式桌椅、中式茶道。汪道涵夫婦與辜振甫夫婦圍坐在居中的一張圓桌,邊品茗邊敘談;唐樹備、許惠祐及“兩會”相關人員則搭配圍坐在另外的3張圓桌。這場會晤被稱為“茶敘式”“分組座談”。
唐樹備與許惠祐在隨后召開的記者吹風會上均表示,此次會晤,“雙方無拘束地交換了意見”,并達成四點共識:
一、兩會決定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對話,由兩會負責人具體協商做出安排。
二、進一步加強兩會間的交流,包括兩會負責人等多層次的互訪。
三、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兩會將加強個案協助,相互委托。
四、辜振甫先生邀請汪道涵會長訪問臺灣。汪道涵對此表示感謝,愿意在適當的時候到臺灣訪問,加深了解。
敏感的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吹風會上,唐樹備與許惠祐兩人均面帶笑容,雙方發言都著重共識的一面而不刻意強調歧見的一面,兩人的語氣也都顯得平和、親切,唐樹備甚至還幾次用了“惠祐”的稱呼。有感于四點共識的達成及現場氣氛的融洽,不少記者用“峰回路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等詞句來形容此次會晤。在現場采訪的中外記者都敏銳地意識到,四點共識是一項具有指標性的重要成果,必將開啟兩岸良性互動新階段。
臺灣《聯合報》記者何振忠表示,雙方達成四點共識是“大的突破”。雙方面對面以最坦率、最直接的溝通方式來談,而不是“隔空喊話”,這樣有助于彼此了解、表明歧見、尋找共識。所以要加強對話,交流和對話千萬不能中斷,相信這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方向。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王銘義表示,此次“兩會”領導人的會晤,應當是具有“建設性的政治對話”。雙方有共識,也存在重大歧見,但有歧見不是問題,有誠意、有能力來解決問題,才是“兩會”或兩岸追求的方向。加強對話,才能化解雙方的誤判和對立,“兩岸關系應當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