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澤


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延安。他看到:中共中央領導人住的是簡陋的窯洞,睡的是掉渣的土炕,穿的是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最好的宴請只有“面條宴”,但從他們身上,能看到一股堅韌和必勝的信念。斯諾被這種“東方魔力”震撼了,他斷言自己看到了“興國之光”。
與斯諾看到的情景相似,中國共產黨各基層政權都在艱苦的環境中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從1945年年末到1946年,在地處沈陽南郊的陳相屯鎮,黨領導沈陽地區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
舍棄一切虛華形式的會議
1945年11月21日,蘇聯政府與國民黨當局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中國共產黨駐沈的黨政機關及部隊必須立即撤出沈陽。12月初,時任沈陽市民主政府副市長的焦若愚率黨政機關,包括沈陽保安司令部、沈陽市總工會一起撤到沈陽市蘇家屯區的陳相屯鎮。陳相屯地處平原與丘陵交接地帶,東倚撫順,南接本溪,西望遼陽,是沈陽南部得天獨厚的戰略腹地。復雜的地勢環境為民主政府的發展與壯大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為黨的組織與宣傳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市委成立了中共沈陽市東南郊分委(以下簡稱“市分委”),王一倫任書記,焦若愚任副書記,活動范圍以陳相屯為中心,東起祝家屯,西至沙嶺堡,北至渾河南岸,南至沈遼、沈本邊界。在此區域內,建立了祝家屯區、柳匠屯區、瓜茄臺區、沙嶺區、蘇家屯區5個民主政府。市分委的主要任務是接待與轉運關內老解放區派往遼東、遼南的干部,收集并轉運軍需物資,發動群眾剿匪除霸,開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開倉濟貧,建黨建政。
按照《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市分委站穩腳跟后,即于1946年2月15日在陳相屯召開了沈陽市第一屆臨時參議會。陳相屯小學的教室就是會場,講臺算是主席臺,工會、商會、婦女會、學生會、鄉紳、部隊和各區代表一共130人散坐在課桌前。會場沒有音響,沒有水果,沒有沙發,更沒有紀念品。大會聽取了焦若愚所作的《市政府工作報告》,討論了當前的形勢與任務,選舉白希清為沈陽市民主政府市長,焦若愚為副市長,確定了由15人組成的沈陽市市政委員會。這是一個真正的、純粹的會議,是舍棄了一切虛華形式的會議,也是喚起工農覺醒,把沈陽南部郊區攪得天翻地覆的會議。
一文一武兩盤棋
共產黨人在這里擺下了兩盤棋。第一盤棋是建立政權,減租減息。黨創造性地發動農民,成立了清算委員會和農民會,這是沈陽地區歷史上最早的農民組織。人民這個最為磅礴的力量一經喚起,便如開閘的洪流滾滾向前,勢不可當。不到半年的時間,相繼有106個村改造了舊政權,67個村建立了農民會,6個分區建立了農民聯合會,少數村屯還建立了農工會。經過清算,共收回現款達1034萬元,糧食56.8萬公斤,豆油1萬多公斤,懲處了迫害群眾、剝削農民的日偽漢奸特務、惡霸地主、封建把頭百余人。中共中央東北局機關報《東北日報》連續刊載了柳匠屯總區姚千戶和胡古家子的清算斗爭經驗,并向東北各地推廣。
在市分委的領導下,廣大農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減租減息運動。在瓜茄臺總區召開的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各界代表一致通過了沈陽地區歷史上第一個農民反對剝削的斗爭綱領,即《關于土地租佃問題的決議案》。為保衛勝利果實,沈陽保安司令部在3個分區建立了保安大隊和直屬武裝別動隊,擴編了工人武裝,總兵力達千余人。保安司令部先后平息了蘇家屯公安分局留用的日偽警務主任李明武裝叛逃事件,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地下部隊,收降了日偽軍,剿滅了武裝土匪,殲滅了國民黨諜報隊,大小戰事20余次,為維護社會治安、保衛勝利果實、掩護干部轉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至今,陳相屯地區還留有這樣一段歌謠:“地照拿到眉開眼笑,黃沙土地不旱不澇。躺在炕上心思重要,從今往后可別胡鬧。省吃儉用生產搞好,買牛買馬好把車套。扎下富根窮根拔掉,子孫后代真是有靠。這個好事由哪來到?人民軍隊給咱創造。這個大恩一定得報,遵守法令響應號召,地主反把堅決打倒。”
一盤武棋下完,再下一盤文棋。1946年1月,市委在陳相屯小學創辦了沈陽市民主政府干部學校,市分委副書記、副市長焦若愚親自擔任校長。學校設有行政、教育、文化3個班,學員多為各總區、分區選送的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干部,也有自愿來參加學習的中小學教員和中學生,共計300余人。開設的課程有《社會發展簡史》《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論聯合政府》《青年修養》以及文化、時事政治等。經過半年左右的培訓,這些學員被分配到吉林、通化等地區,成為新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的骨干中堅。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筆者在《蘇家屯資料本》中,讀到了一位曾經給焦若愚做飯的伙夫的回憶:“這個人太忙了,成天守著電話機,看文件,還要帶人開會,找人談話……常常一宿一宿不睡覺。我送去的飯他常吃不到熱的,有時我得給他熱兩三遍,他才端碗吃兩口。他是啥官?咋這么忙?我一打聽才知道:敢情他就是沈陽市民主政府副市長焦若愚啊!同志們都愿意稱他為‘老焦。”
焦若愚在國家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歲月選擇了共產主義信仰,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抗戰全面爆發的前一年,21歲的焦若愚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無論歷史風云如何變幻,他始終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使命。2012年11月8日,剛剛度過97歲生日的焦若愚老人參加了黨的十八大,并在認真閱讀有關文件后,揮筆寫下一句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認為,黨最重要的是要密切聯系群眾,黨代表最重要的是要有擔當。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焦老用畢生的經歷體悟到的真理。60多年后的今天,筆者循著歷史的足跡,再次來到焦老曾經奮斗過的民主政府舊址。過去的“德盛和”商號(后為食品廠廠址)的院落已破敗不堪,只留有一處保存較好的房舍。院子里打掃得干干凈凈,一株柳樹垂下條條綠絲,不遠處,北沙河水在靜靜流淌。筆者久久佇立于院中,想要探尋這間不到40平方米屋子的奧秘。當地老人們說,當年,這間屋子的墻壁上掛滿了地圖,桌子上攤滿了文件和電報,土炕上只有用茄子皮曬成的旱煙,幾個人共用一把大茶缸,沏的是濃濃的苦茶。老人們講,當時共產黨如有神助,把事辦到了老百姓心里邊,那仗打得也叫漂亮。
“把事辦到了老百姓心里邊”,這句普普通通的話語道出了筆者心中一直的疑問:是什么樣的力量能讓共產黨突破國民黨反動當局強大的政治、軍事封鎖,擺脫無衣無食的貧窮生活和精神束縛?馬克思講:“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毛澤東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群眾講:“把事辦到了老百姓心里邊。”這真是一語中的,道理與奧妙就在其中。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年距此30公里外的沈陽東北行營,國民黨大員們坐的是真皮沙發,抽的是進口香煙,干的是中飽私囊的丑事。他們不會想到,共產黨的組織竟然在偏居一隅的鄉村積蓄起了人心這個金不換的力量。他們也不會想到,短短3年之后,他們便狼狽地從東塔機場倉惶逃跑,繼而一路南逃至孤島。
脫離群眾便脫離了根本,喪失人心就喪失了江山。每一名共產黨人都應該永遠銘記: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