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義軍+厲佳佳
摘要:作為一個新的經濟體,中國加快了區域經濟與雙邊經濟合作的步伐。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在兩國間產生了貿易創造、貿易轉移、投資創造、經濟增長等經濟效應。為促進中新自貿區更好的發展,中國相應的對策是:加強與新加坡旅游局合作;中國金融業扶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加快金融業的發展;加快外貿轉型升級。
關鍵詞: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經濟效應
中圖分類號:F7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05-03
收稿日期: 2014-04-20
一、引言
目前為止,中國已簽署自貿協定12個,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自貿區的建立,對簽署各方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應。自貿區經濟效應目前已成為專家、學者的研究熱點。吳向陽(2013)對中新兩國進口額、出口額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闡述了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兩個靜態效應。劉婷(2010)對中瑞的經濟互補性、雙邊經貿現狀進行實證分析,通過貿易引力模型的構建,得出中瑞自貿區的建立,產生了貿易效應、政府稅收效應、總福利效應等靜態效應和投資效應、競爭效應、規模經濟效應、技術創新效應等動態效應。王艷紅(2010)運用區域經濟一體化對貿易流量進行實證分析,然后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得出中國—東盟自貿區產生貿易擴大、貿易重整等靜態效應和促進經濟增長、投資創造等動態效應的結論。楊進一(2008)通過中新雙邊貿易引力模型的構建和實證檢驗,最后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自貿區將產生貿易創造和福利等靜態效應和規模經濟、競爭促進、投資創造等動態效應的結論。樊瑩(2005)運用自貿區經濟效應理論構建經濟學模型,認為雙邊自貿協定將會對兩國產生顯著的貿易創造、福利增加、減少走私等靜態經濟效應和產出增長、生產力促進、投資創造等動態經濟效應。上述學者們分別選取不同的視角,從中國—新加坡自貿區、中國—瑞士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新西蘭自貿區等多個角度對自貿區的經濟效應進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同時分析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動態和靜態經濟效應的文獻幾乎處于空白,本文將對中國—新加坡自貿區靜態與動態經濟效應進行分析。
二、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發展情況
2004年5月,時任中國副總理吳儀和時任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在第一次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上,同意考慮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2006年8月,中國和新加坡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2006年12月26日,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第一次談判會議,雙方就自貿區談判機制、范圍和時間安排等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經過8輪磋商,雙方于2008年9月圓滿結束談判,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于雙邊勞務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協定》涵蓋了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服務貿易、自然人移動等諸多領域,是一份內容全面的自貿協定。根據《協定》,新方將于2009年1月1日取消全部自華進口產品關稅;中方將于2010年1月1日前對97.1%的自新進口產品實現零關稅。
2007年中新雙邊貨物貿易總額達到47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新加坡出口額為296億美元,中國對新加坡進口額為175億美元。中國是新加坡第二大貿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國第八大貿易伙伴,第七大外資來源國。2013年中國超過馬來西亞,成為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到1152億新元。新加坡對華投資73.27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
三、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分析
2008年,中新兩國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新加坡自貿區。新加坡成為中國第一個談成全面性自貿協定的亞洲國家,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第一個離岸自由貿易區。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后,兩國的貨物、服務關稅都有所降低,雙方市場準入條件得以改善,雙邊自由貿易的深度與廣度得以拓展,實現了互利雙贏。
(一)貿易創造效應
中新兩國建立自貿區以來,除2009年兩國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雙方的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處于上升的狀態。中國對新加坡的出口總額,2008年增長了9.07%,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降了6.98%,2010年上升了7.64%,2011年增長了9.96%,2012年為4 074 187萬美元,增長了14.54%。中國對新加坡的進口總額,即新加坡對中國的出口總額,2008年增長了15.11%,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雖然下降了11.74%,但2010年增長了38.89%,2011年繼續增長了13.79%,2012年達到2 853 078萬美元,增長了1.39%。具體數據如表1、表2。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區內大部分產品實現零關稅,中新雙方不僅從成員國進口代替本國高成本產品,還代替從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高成本產品,彼此的貿易數量不斷增加,獲得了貿易創造效應。中國—新加坡的進出口額,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其他年份都是增加的,說明中新兩國的貿易依存度不斷增強,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貿易創造效應。2013年中國超過馬來西亞,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到1152億新元。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使兩國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并根據各自的優勢,生產要素重新分配,優化資源配置,產品盈利擴大,增加社會福利。隨著兩國貿易合作的不斷深化,貿易額將會再創新高。
(二)貿易轉移效應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貿易轉移效應。中新自貿區內的大部分產品互相免征關稅以及取消其他的貿易壁壘,但對區外的非成員仍保持著高關稅和貿易壁壘,使進口由區外低生產成本的國家轉向了區內高生產成本的成員國。在2011年,中國與新加坡對韓國的進口額仍有增加,中國對韓國的進口增加6031.3百萬美元,新加坡對韓國的進口增加4707.6百萬美元。但對日本的進口額均發生貿易轉移,中國對日本的進口額減少16 729.6百萬美元,新加坡對日本的進口減少3424.9百萬美元。具體數據如表3。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之所以產生貿易轉移效應,主要是因為中國與新加坡同屬于發展中國家,兩國在產業結構上具有很大的互補性,激發了兩國的合作需求,促進兩國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中新產品在各自的市場都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阻礙了區外非成員國產品進入區內國家的市場。相對于新加坡而言,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質人才,這將導致生產成本的增加。兩國為了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不會很大程度上取代原來各自與區外各國的貿易往來。中新貿易的合作從長遠上來看,貿易創造效應會占據優勢地位。中新自貿區的建立,是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兩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將會帶來各種正面的影響,促進中新經濟的發展。
(三)投資創造效應
在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之前,中國對新加坡的直接投資凈額為39 773萬美元。隨著2008年自貿區的建立,投資凈額為155 095萬美元,同比增長了289.95%。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與2010年分別下降了8.81%和20.91%。2011年,直接投資凈額增加了192.26%。2012年,直接投資凈額為1 518 575萬美元,下降了53.54%。具體數據如表4。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以來,新加坡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其他年份的直接投資額均處于上升的狀態。2008年直接投資額為443 529萬美元。 2009年因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凈額下降了18.72%,2010年投資凈額增長了50.58%,2011年增長了12.32%,2012年新加坡對中國直接投資額達到了630 508萬美元,上升了3.42%。具體數據如表5。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使兩國間更加開放市場,取消了投資障礙,促進了兩國的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成員國之間的投資創造。中國對新加坡2007~2012年的直接投資凈額一直處于上下波動的狀態。2012年中國對新加坡直接投資凈額下降,是由于相對于2011年,中國對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凈額都是減少的。雖然對于新加坡的投資凈額絕對數是減少了,但新加坡在中國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凈額中仍保持第二。新加坡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2013年新加坡對華投資73.27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中國的市場潛力與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斷吸引新加坡企業來華投資,側面反映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在增強吸收外資能力的同時,應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合作互利,互惠共贏,實現更大的投資創造效應。
(四)經濟增長效應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以來,中國和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逐年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增加了18.15%。2009年雖然受金融的影響,雖然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但還是增長了8.55%。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401 512.80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增長了17.83%, 2012年增長了9.8%,達到519 470.10億美元。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同比增長6.06%,2009年1941.31億美元,2010年達到2172億美元,突破2000億美元。2011年同比增長12.81%。2012年達到2747.01億美元,同比增長12.11%。具體數據如表6、表7。
中新兩國在產業結構和競爭力水平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兩國加強了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中新產品在各自市場上獲得較大的競爭優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265 810.31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519 470.10億美元,實現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性跨越。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的1687.0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47.01億美元,增長了62.83%。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是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的,這將促進兩國相互之間的開放合作與交流,促進兩國的經濟發展。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為兩國創造正的貿易效應,還為兩國帶來投資創造效應與經濟增長效應。展望未來,中新兩國的經貿關系發展潛力巨大。中新自貿區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推動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為了中新自貿區更好地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中國與新加坡都是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國家,但是中國旅游業的貿易逆差逐漸增大。因為新加坡不斷升級旅游資源,與上下游產業密切合作,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中國政府應通過產品開拓、資源共享、行業展會等形式,加強與新加坡旅游局合作,為中新企業發掘新的商業機遇,實現了中新兩國的雙贏。除觀光旅游外,中國應該挖掘中新兩國在教育旅游和學生交流等旅游合作領域的巨大潛力。
第二,資本運作和金融機構相對缺位,是長期以來阻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美元不斷貶值,加大了中國海外投資的金融風險。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助力主要集中在貿易結算業務上,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中國金融業在扶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還不夠成熟。新加坡的金融業非常發達,其資產雄厚,經驗豐富,中國應主動尋求與新加坡合作,加快本國金融業的發展。
第三,新加坡的親商環境及其在東盟的特殊區位優勢,為中國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但是中國對新加坡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總是處于上下波動的狀態,說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還存在一定的阻力。中國政府應該在政策、資金上為有實力的企業提供支持,鼓勵他們走出去,對新加坡進行投資,并利用中新自由貿易區這個平臺,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拓展東南亞及國際市場積蓄力量。
第四,中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成本持續上漲,使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中國對外貿易的形勢比較嚴峻。為了能與建立的各個自貿區產生互利的經濟效應,中國政府應加快外貿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增強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同時,政府應完善進口政策,優化進口結構,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進口,促進自貿區國家間的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向陽.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現狀和前景探討[J]. 現代商貿工業,2013,25(19):68-71.
[2] 呂世平.國際服務貿易競爭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54-57.
[3] 劉樹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叢書(3)[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12.
[4] 劉力,宋少華.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新論[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80-83.
[5] 樊瑩.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展望[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4):84-91.
[責任編輯:文筠]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以來,新加坡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其他年份的直接投資額均處于上升的狀態。2008年直接投資額為443 529萬美元。 2009年因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凈額下降了18.72%,2010年投資凈額增長了50.58%,2011年增長了12.32%,2012年新加坡對中國直接投資額達到了630 508萬美元,上升了3.42%。具體數據如表5。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使兩國間更加開放市場,取消了投資障礙,促進了兩國的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成員國之間的投資創造。中國對新加坡2007~2012年的直接投資凈額一直處于上下波動的狀態。2012年中國對新加坡直接投資凈額下降,是由于相對于2011年,中國對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凈額都是減少的。雖然對于新加坡的投資凈額絕對數是減少了,但新加坡在中國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凈額中仍保持第二。新加坡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2013年新加坡對華投資73.27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中國的市場潛力與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斷吸引新加坡企業來華投資,側面反映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在增強吸收外資能力的同時,應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合作互利,互惠共贏,實現更大的投資創造效應。
(四)經濟增長效應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以來,中國和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逐年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增加了18.15%。2009年雖然受金融的影響,雖然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但還是增長了8.55%。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401 512.80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增長了17.83%, 2012年增長了9.8%,達到519 470.10億美元。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同比增長6.06%,2009年1941.31億美元,2010年達到2172億美元,突破2000億美元。2011年同比增長12.81%。2012年達到2747.01億美元,同比增長12.11%。具體數據如表6、表7。
中新兩國在產業結構和競爭力水平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兩國加強了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中新產品在各自市場上獲得較大的競爭優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265 810.31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519 470.10億美元,實現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性跨越。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的1687.0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47.01億美元,增長了62.83%。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是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的,這將促進兩國相互之間的開放合作與交流,促進兩國的經濟發展。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為兩國創造正的貿易效應,還為兩國帶來投資創造效應與經濟增長效應。展望未來,中新兩國的經貿關系發展潛力巨大。中新自貿區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推動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為了中新自貿區更好地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中國與新加坡都是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國家,但是中國旅游業的貿易逆差逐漸增大。因為新加坡不斷升級旅游資源,與上下游產業密切合作,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中國政府應通過產品開拓、資源共享、行業展會等形式,加強與新加坡旅游局合作,為中新企業發掘新的商業機遇,實現了中新兩國的雙贏。除觀光旅游外,中國應該挖掘中新兩國在教育旅游和學生交流等旅游合作領域的巨大潛力。
第二,資本運作和金融機構相對缺位,是長期以來阻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美元不斷貶值,加大了中國海外投資的金融風險。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助力主要集中在貿易結算業務上,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中國金融業在扶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還不夠成熟。新加坡的金融業非常發達,其資產雄厚,經驗豐富,中國應主動尋求與新加坡合作,加快本國金融業的發展。
第三,新加坡的親商環境及其在東盟的特殊區位優勢,為中國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但是中國對新加坡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總是處于上下波動的狀態,說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還存在一定的阻力。中國政府應該在政策、資金上為有實力的企業提供支持,鼓勵他們走出去,對新加坡進行投資,并利用中新自由貿易區這個平臺,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拓展東南亞及國際市場積蓄力量。
第四,中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成本持續上漲,使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中國對外貿易的形勢比較嚴峻。為了能與建立的各個自貿區產生互利的經濟效應,中國政府應加快外貿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增強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同時,政府應完善進口政策,優化進口結構,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進口,促進自貿區國家間的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向陽.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現狀和前景探討[J]. 現代商貿工業,2013,25(19):68-71.
[2] 呂世平.國際服務貿易競爭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54-57.
[3] 劉樹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叢書(3)[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12.
[4] 劉力,宋少華.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新論[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80-83.
[5] 樊瑩.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展望[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4):84-91.
[責任編輯:文筠]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以來,新加坡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其他年份的直接投資額均處于上升的狀態。2008年直接投資額為443 529萬美元。 2009年因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凈額下降了18.72%,2010年投資凈額增長了50.58%,2011年增長了12.32%,2012年新加坡對中國直接投資額達到了630 508萬美元,上升了3.42%。具體數據如表5。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使兩國間更加開放市場,取消了投資障礙,促進了兩國的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成員國之間的投資創造。中國對新加坡2007~2012年的直接投資凈額一直處于上下波動的狀態。2012年中國對新加坡直接投資凈額下降,是由于相對于2011年,中國對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凈額都是減少的。雖然對于新加坡的投資凈額絕對數是減少了,但新加坡在中國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凈額中仍保持第二。新加坡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2013年新加坡對華投資73.27億美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中國的市場潛力與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斷吸引新加坡企業來華投資,側面反映了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在增強吸收外資能力的同時,應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合作互利,互惠共贏,實現更大的投資創造效應。
(四)經濟增長效應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建立以來,中國和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逐年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增加了18.15%。2009年雖然受金融的影響,雖然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但還是增長了8.55%。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401 512.80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增長了17.83%, 2012年增長了9.8%,達到519 470.10億美元。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同比增長6.06%,2009年1941.31億美元,2010年達到2172億美元,突破2000億美元。2011年同比增長12.81%。2012年達到2747.01億美元,同比增長12.11%。具體數據如表6、表7。
中新兩國在產業結構和競爭力水平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兩國加強了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中新產品在各自市場上獲得較大的競爭優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265 810.31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519 470.10億美元,實現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性跨越。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的1687.0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47.01億美元,增長了62.83%。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是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的,這將促進兩國相互之間的開放合作與交流,促進兩國的經濟發展。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中國—新加坡自貿區的建立,為兩國創造正的貿易效應,還為兩國帶來投資創造效應與經濟增長效應。展望未來,中新兩國的經貿關系發展潛力巨大。中新自貿區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推動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為了中新自貿區更好地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中國與新加坡都是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國家,但是中國旅游業的貿易逆差逐漸增大。因為新加坡不斷升級旅游資源,與上下游產業密切合作,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中國政府應通過產品開拓、資源共享、行業展會等形式,加強與新加坡旅游局合作,為中新企業發掘新的商業機遇,實現了中新兩國的雙贏。除觀光旅游外,中國應該挖掘中新兩國在教育旅游和學生交流等旅游合作領域的巨大潛力。
第二,資本運作和金融機構相對缺位,是長期以來阻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美元不斷貶值,加大了中國海外投資的金融風險。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助力主要集中在貿易結算業務上,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有限。中國金融業在扶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還不夠成熟。新加坡的金融業非常發達,其資產雄厚,經驗豐富,中國應主動尋求與新加坡合作,加快本國金融業的發展。
第三,新加坡的親商環境及其在東盟的特殊區位優勢,為中國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但是中國對新加坡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總是處于上下波動的狀態,說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還存在一定的阻力。中國政府應該在政策、資金上為有實力的企業提供支持,鼓勵他們走出去,對新加坡進行投資,并利用中新自由貿易區這個平臺,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拓展東南亞及國際市場積蓄力量。
第四,中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成本持續上漲,使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中國對外貿易的形勢比較嚴峻。為了能與建立的各個自貿區產生互利的經濟效應,中國政府應加快外貿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增強產品的出口競爭優勢;同時,政府應完善進口政策,優化進口結構,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進口,促進自貿區國家間的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向陽.中國與新加坡自由貿易區現狀和前景探討[J]. 現代商貿工業,2013,25(19):68-71.
[2] 呂世平.國際服務貿易競爭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54-57.
[3] 劉樹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叢書(3)[M]. 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12.
[4] 劉力,宋少華.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新論[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80-83.
[5] 樊瑩.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展望[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4):84-91.
[責任編輯:文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