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宇+張碩
摘要: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不同于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打破了企業同質性的假定,以不同生產率為出發點,從企業的微觀層面上闡述了企業異質性與出口貿易、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我國企業經過多年的探索,深化“走出去”戰略,在國際化經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問題同在。通過運用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結合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現狀和特點,綜合分析我國企業國際化所面臨的問題與風險,為我國企業國際化模式選擇提供合理依據。
關鍵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走出去;生產率;風險
中圖分類號:F7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20-02
收稿日期: 2014-04-20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向國際化經營的階段,這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國際化經營,意味著企業的市場不僅僅局限于國內,企業通過國際市場組合生產要素來生產產品以供全球市場。我國在此基礎上也提出了相應的“走出去”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可以看出,我國已經把企業的“走出去”作為企業下一步發展的重要目標。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企業的出口規模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等發展迅猛,同時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
根據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企業在決定“走出去”的選擇時具有差異性,這些差異來源于企業的異質性。除了企業不同的勞動生產率、成本外,企業的異質性還涉及到了資本密集度、勞動密集度、技術水平和研究能力、成本管理與控制、市場營銷定位、企業的規模等等。因此,根據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來分析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風險,可以從微觀層面,更具針對性地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選擇提供合理的建議。
一、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概述
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不同,以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為代表的新新貿易理論的研究重心從國家、產業等宏觀層面轉向企業的微觀層面,國際貿易的開展也以企業為單位來進行,更多把“企業”這個個體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對于貿易開展及投資選擇的影響。企業的異質性是整個理論研究的大前提,由此得出的貿易選擇、投資選擇都具有了微觀基礎。該理論主要認為在充分就業的前提下,企業若成功進入市場則需要支付一個固定的“進入成本”,這個“進入成本”可以理解為企業建立總部前期投入資金以及進行日常經營活動的基本費用指出。進入市場后,企業若維持經營需承擔一個固定的生產成本,該成本可理解為企業購置生產廠房、機械設備等必要支出。若企業計劃進入國際市場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則需要進一步支付更多的生產成本,除此之外還要承擔額外的經營成本,該成本可理解為企業在國外市場中尋找賣家、建立關系網絡、了解市場標準以及不可避免的貿易壁壘等成本。因此,有能力彌補進入國際市場和生產的固定成本的企業才會選擇“走出去”,而這樣的企業通常具備生產率優勢。由此引入生產率對于貿易選擇影響的機制,如果企業選擇出口貿易,那么必須達到最低生產率的要求,只有這樣的生產率才能承擔高額的固定成本、進入成本和額外的成本等。對于生產率稍低的企業,其利潤不足以彌補進入國際市場和生產成本時,會選擇放棄出口,只供國內市場。生產率過低的企業則會被市場淘汰,其資源被重新分配。
二、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現狀及特點
(一)對外直接投資額逐年增加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迅猛,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所得,截至2012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41億美元。
圖1顯示了2003年至201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情況統計,2006年前統計數據只包含了非金融類,2006年開始包含了金融類。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增長速度平穩,2008年有了顯著提升,2009年因受到前一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步伐放緩,2010年又一次增長規模,2012年達到了878億美元的投資額,較開始加入金融類的2006年增長約3倍之多。
(二)對外經濟合作規模逐漸擴大
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始于改革開放初期,如圖2所示,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在2000年前發展平緩,無太大波動,2000年開始加速,2004年有了質的飛躍,2009年速度放緩,之后平穩發展。可以看出我國在對外承包工程發展方面進步顯著,2012年合同額較1979年合同額相比增長4700多倍。這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出了我國企業在對外承包工程上進行了巨大的改變和提升,得到國外認可。
(三)對外投資領域不斷拓寬
改革開放初期,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承包建筑工程、咨詢和服務業,機械加工制造業較少,投資地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和澳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行業集中在貿易、資源開發、加工裝配、交通運輸、工程承包等,并呈現投資領域多元化發展。目前中國對外投資的領域很大程度上與世界接軌,拓展到了營銷網絡、航運、物流、資源開發、生產制造和設計研發等諸多領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推波助瀾。
三、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框架下我國企業“走出去”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實施多年,很多企業都出現過夭折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企業自身生產水平、科研技術的差距,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意識到。比如我國很多企業對于自身競爭能力評估沒有很好把握,甚至有的企業聯系到幾單外國生意,就認為外國市場廣闊,值得去進一步開拓。殊不知這樣的決定是沒有對自身競爭力進行充分考察和定位,因此開拓外國市場,換來的卻是屢屢失敗。其次,很多企業對于固定成本、成本收益等沒有完整估計,這與市場調研有著密切關系。第三是風險預見。我國企業由于經驗少、阻力大,走出國門的企業不僅面臨國外市場風險,還擔負國內市場的風險。除了一些基本潛在風險,最為突出的是邊緣化風險。邊緣化風險來源于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后所面臨的不確定環境因素、產業因素、內部因素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雙方國家身份識別障礙的風險,另一方面是可能喪失企業控制權的風險。因此對于風險的把握是我國企業“走出去”不容忽視的問題。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通過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提出一些建議。
第一,企業應根據所處環境以及所屬行業發展情況,整體評估自身競爭能力。從企業微觀層面來講,一個企業的生產率決定了其所能打開的市場范圍,以及高額的成本是否能被覆蓋。正如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所提示的一樣,體現在技術密集型企業方面,如果企業的生產率達到了打開國際市場的最低生產率,生產率較高且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適合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東道國;生產率稍遜的企業則可選擇跨國并購的方式。對于我國目前的狀況來說,以高新技術類企業為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及很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優勢在整個國際市場中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說是生產率較低。所以如果要進軍國際市場,最適宜方式是采取跨國并購來打開外部市場,通過合并當地企業,或通過收購東道國企業股份的形式,快速獲得目標企業的核心技術。體現在勞動力或資源密集型的企業方面,生產率差異核心在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這些元素是不可進行跨國流動的,因此高生產率的企業應當選擇跨國并購的方式來進駐國外市場,生產率稍低的企業則更適合選擇綠地投資或貿易。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在國際市場中位置偏低,我國擁有的勞動力或資源優勢是不可流動的,如果不能很好地選擇跨國并購的方式,那么在選擇國際化經營的模式方面可考慮出口貿易的方式。
第二,企業應充分評估成本收益預算,以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方式。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來看,成本評估是一個企業選擇是否“走出去”和怎樣“走出去”的重點。企業無論是選擇出口還是對外投資,其所獲得的利潤必須超出固定成本、進入成本等,否則將被國際市場所排斥。因企業在面對不確定市場、不確定環境、不確定風險的前提下,更應詳細調研,事先對獲取信息、建立海外市場渠道、運輸配送、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等成本進行估算。企業在對自己已有生產率的基礎上對收益進行詳細評估,通過綜合考察提出走國際化路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更傾向獲得高利潤的對外投資,因此企業逐漸會減少出口,增加對外投資額度。但不容忽視的是,對外投資可獲得比貿易更多的利潤,卻也面臨著承擔更多的成本。因此在投資前期,做好投資項目評估研究,充分考慮項目可行性,選擇最恰當的時機進行投資實施。
第三,企業在決定“走出去”之前,應充分估計潛在風險。一個企業對風險的預估以及承受能力決定了它在外國市場上的投資規模與投資進程。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時,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最大,其不僅包括了決策風險、政治風險,還有匯率風險、經營風險等。若沒有綜合考慮,一旦失敗則會損失高額費用。所以企業建立良好的風險預警機制十分重要,可先根據境外投資風險類型的表現對各類風險進行監測,其風險監測方案應考慮到匯率變化、國外市場變化等各種情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對于邊緣化風險來說,可以從一些成功規避風險的企業來獲得經驗,例如主動抓住核心業務、設置有效組織結構和公司內部管理機制,以及資產重組,調整資金或股本結構,掌握公司實際控制權等,避免邊緣化風險的發生。總的來說,具備良好的風險防范能力,對風險進行充分評估、追蹤、預警,企業才能挺直腰板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 陳麗麗.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新動向:基于異質企業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3).
[2] 唐鐵球,汪斌.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的新發展:基于企業異質性和不完全契約的視角[J].社會科學戰線,2008(7).
[3] 趙偉,趙金亮,韓媛媛.異質性、沉沒成本與中國企業出口決定:來自中國微觀企業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11(5).
[4] 金祥榮,劉振興,于蔚.企業出口之動態效應研究——來自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經驗:2001-2007[J].經濟學(季刊),2012(3).
[5] 趙永亮,朱英杰.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與經驗研究:綜述[J].經濟學家,2011(9).
[6] 楊震寧,劉雯雯,王以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邊緣化風險與規避[J].中國軟科學,2008(10).
[責任編輯:龐林]
第二,企業應充分評估成本收益預算,以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方式。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來看,成本評估是一個企業選擇是否“走出去”和怎樣“走出去”的重點。企業無論是選擇出口還是對外投資,其所獲得的利潤必須超出固定成本、進入成本等,否則將被國際市場所排斥。因企業在面對不確定市場、不確定環境、不確定風險的前提下,更應詳細調研,事先對獲取信息、建立海外市場渠道、運輸配送、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等成本進行估算。企業在對自己已有生產率的基礎上對收益進行詳細評估,通過綜合考察提出走國際化路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更傾向獲得高利潤的對外投資,因此企業逐漸會減少出口,增加對外投資額度。但不容忽視的是,對外投資可獲得比貿易更多的利潤,卻也面臨著承擔更多的成本。因此在投資前期,做好投資項目評估研究,充分考慮項目可行性,選擇最恰當的時機進行投資實施。
第三,企業在決定“走出去”之前,應充分估計潛在風險。一個企業對風險的預估以及承受能力決定了它在外國市場上的投資規模與投資進程。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時,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最大,其不僅包括了決策風險、政治風險,還有匯率風險、經營風險等。若沒有綜合考慮,一旦失敗則會損失高額費用。所以企業建立良好的風險預警機制十分重要,可先根據境外投資風險類型的表現對各類風險進行監測,其風險監測方案應考慮到匯率變化、國外市場變化等各種情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對于邊緣化風險來說,可以從一些成功規避風險的企業來獲得經驗,例如主動抓住核心業務、設置有效組織結構和公司內部管理機制,以及資產重組,調整資金或股本結構,掌握公司實際控制權等,避免邊緣化風險的發生。總的來說,具備良好的風險防范能力,對風險進行充分評估、追蹤、預警,企業才能挺直腰板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 陳麗麗.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新動向:基于異質企業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3).
[2] 唐鐵球,汪斌.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的新發展:基于企業異質性和不完全契約的視角[J].社會科學戰線,2008(7).
[3] 趙偉,趙金亮,韓媛媛.異質性、沉沒成本與中國企業出口決定:來自中國微觀企業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11(5).
[4] 金祥榮,劉振興,于蔚.企業出口之動態效應研究——來自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經驗:2001-2007[J].經濟學(季刊),2012(3).
[5] 趙永亮,朱英杰.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與經驗研究:綜述[J].經濟學家,2011(9).
[6] 楊震寧,劉雯雯,王以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邊緣化風險與規避[J].中國軟科學,2008(10).
[責任編輯:龐林]
第二,企業應充分評估成本收益預算,以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方式。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來看,成本評估是一個企業選擇是否“走出去”和怎樣“走出去”的重點。企業無論是選擇出口還是對外投資,其所獲得的利潤必須超出固定成本、進入成本等,否則將被國際市場所排斥。因企業在面對不確定市場、不確定環境、不確定風險的前提下,更應詳細調研,事先對獲取信息、建立海外市場渠道、運輸配送、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等成本進行估算。企業在對自己已有生產率的基礎上對收益進行詳細評估,通過綜合考察提出走國際化路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更傾向獲得高利潤的對外投資,因此企業逐漸會減少出口,增加對外投資額度。但不容忽視的是,對外投資可獲得比貿易更多的利潤,卻也面臨著承擔更多的成本。因此在投資前期,做好投資項目評估研究,充分考慮項目可行性,選擇最恰當的時機進行投資實施。
第三,企業在決定“走出去”之前,應充分估計潛在風險。一個企業對風險的預估以及承受能力決定了它在外國市場上的投資規模與投資進程。在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時,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最大,其不僅包括了決策風險、政治風險,還有匯率風險、經營風險等。若沒有綜合考慮,一旦失敗則會損失高額費用。所以企業建立良好的風險預警機制十分重要,可先根據境外投資風險類型的表現對各類風險進行監測,其風險監測方案應考慮到匯率變化、國外市場變化等各種情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對于邊緣化風險來說,可以從一些成功規避風險的企業來獲得經驗,例如主動抓住核心業務、設置有效組織結構和公司內部管理機制,以及資產重組,調整資金或股本結構,掌握公司實際控制權等,避免邊緣化風險的發生。總的來說,具備良好的風險防范能力,對風險進行充分評估、追蹤、預警,企業才能挺直腰板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 陳麗麗.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新動向:基于異質企業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3).
[2] 唐鐵球,汪斌.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的新發展:基于企業異質性和不完全契約的視角[J].社會科學戰線,2008(7).
[3] 趙偉,趙金亮,韓媛媛.異質性、沉沒成本與中國企業出口決定:來自中國微觀企業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11(5).
[4] 金祥榮,劉振興,于蔚.企業出口之動態效應研究——來自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經驗:2001-2007[J].經濟學(季刊),2012(3).
[5] 趙永亮,朱英杰.企業異質性、貿易理論與經驗研究:綜述[J].經濟學家,2011(9).
[6] 楊震寧,劉雯雯,王以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邊緣化風險與規避[J].中國軟科學,2008(10).
[責任編輯: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