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霞+李玉民
摘要:股份制是高校吸引資金、提升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已有部分高校嘗試整體或部分進行股份制改造的試點。在國家政策鼓勵下,高職院校有可能沿著先部分后主體的路徑,以內部機制調整為關鍵,進行股份制改造,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高校;股份制;改造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40-01
今年的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再次明確:“職業教育可以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教育股份制改造的問題再次進入了教育改革的領域。
一、高校股份制改造的政策與需求
在人類經濟組織發展史上,“股份制”是最重要的制度創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熱情地歌頌了股份制:“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也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股份制已成為企業改制的重要措施與方向。在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明顯進展的同時,高校卻越來越像昔日的國有企業。一是辦學經費高度依賴國家撥款,但窮國辦世界最大教育的現實短時間內不會有改善;二是人浮于事、資產利用水平低、機構膨脹、管理效率低下。高校急需探索新的機制來解決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的問題。
高校能否引入股份制?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更進一步指出,“凡是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辦學形式,均可以大膽試驗”。
上述法規,雖然尚未出現“股份制”一詞,但“各方面的力量”、“多元化”等說法至少是不排斥股份制的。高等教育,特別是政府財政支持有限的高等職業教育完全可以推行股份制的。
二、高校股份制改造的實踐
高校屬于公益事業,股份制的改造比企業更復雜,二十多年的實踐,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一)學校整體改制
1999年2月,國有公辦的浙江農村技術師范專科學校更名為浙江萬里學院。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新體制帶來了新面貌,2002年,萬里辦學的新模式得到教育部專家的充分肯定,申報本科一次性成功。
2001年,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管理體制由公辦轉變為國有民辦,其主要發展戰略是通過轉制升本。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學校已基本具備了股份制的雛形。
(二)學校后勤改制
寶雞文理學院2003年成立后勤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1200萬元,其中寶雞文理學院投資入股200萬元,學校在冊教職工自愿入股1000萬元。通過十年的努力,已新建學生公寓14棟,解決了13000名學生的食宿問題。通過股份制的運作,學校投入了 200 萬元,但卻在校園里實現了近億元資產,而且將學校利益和教職工股東利益有機結合起來了。
(三)學校部分資產的股份制改造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以教學所需的教學、辦公場地及學生各種活動場所作為投入,計價 200 萬元;重慶金夫人實業公司投資人民幣 200 萬元,雙方各指派兩名代表成立金夫人攝影學院管理委員會,雙方共同組建學院日常管理機構。
三、高校股份制改造的努力方向
(一)股份制改造的對象:高等職業院校
高等職業教育的校均規模為8000人,政府投入約為一般本科的二分之一,經費投入明顯不足,有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內在動力。同時,高等職業學校校均規模不大,人才結構與內部機構相對簡單,辦學歷史普遍不長,船小好調頭,有進行體制與機制改革的可能性。高等職業學校辦學的理念均是立足地方經濟,服務產業發展,在人才培養上需要與企業進行深度對接,股份制的改造有利于推動校企合作的入。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于3月22日在2014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職業學校可以實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這無疑吹響了高職股份制試點的進軍號。
(二)股份制改造的關鍵:內部機制的調整
高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圈錢為目的并非長遠之計,高校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作用在于內部體制與機制的調整。股份制并不是私有化,而是從原來政府一家投入轉變成多個主體共同投入,學校擁有包括國家在內的出資者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成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各投資主體根據章程,履行監督權、落實收益權,高校用自己的全部法人財產自主建設和運行學校,真正形成政校分開、自我約束、自我成長的機制。
(三)股份制改造的路徑:先部分后主體
由于觀念與、投入、人員編制等問題,高校整體轉成股份制的案例并不多,但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許多高職學院以專業或系為單位開展與企業的聯合共建,已基本具備了股份制改造的雛形。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海天集團共同投資成立了海天學院,共同培養機電一體化等專業人才。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分別與友嘉集團與達利集團共同投資成立了友嘉機電學院和達利女裝學院。這些學院都是把校企合作成立的二級學院作為一個模擬的法人單位,在局部進行股份制的試點。
這些試點已取得明顯的收效,上述三個案例的主體學校均是國家骨干或示范建設單位,辦學實力、效益、機制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通過這種先部分后主體的模式,小步快跑,不斷地積累經驗,股份制一定會在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上發揮重點作用。
參考文獻:
[1] 彭利萍.協作、互助、共贏——高等職業教育股份制辦學模式探索[J].會計之友,2012(11).
[2] 錢秀峰. 高校后勤股份制企業管理模式應用研究[D].蘭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3] 趙俊童.A高校股份制改制中的財務研究[D].重慶:西南財經大學,2009.
[4] 陳彬.公辦高校股份制改革研究綜述[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6(9).
[責任編輯: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