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
摘要: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土地流轉的本質是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為此,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完善法律法規。
關鍵詞:土地流轉;城市化;社會保障;共同富裕;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51-01
現行的按人口分地的土地制度,不利于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增加農民負擔,同時在新觀念和知識的沖擊下,當前農村面臨土地調整的壓力。而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為農業的高效化提供廣闊的空間。
一、土地流轉的原因
(一)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
土地承包時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使得農村的人地矛盾更加尖銳,再加上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剩余勞動力紛紛向外轉移,甚至有一部分全家轉移,也就使得土地的經營權流轉給他人。
(二)土地的經營成本高,收益低
近年來,隨著物價的連連攀升,化肥農藥的價格也隨之而漲,再加上旱澇災害的影響,造成農業減產,甚至絕產。導致農民經營土地的負擔加重,收益較低,農戶承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不高,將土地的經營權轉讓給親友或其他農戶。
二、流轉帶來的意義
(一)有利于大規模的機械化操作,城市化進程加快
當不愿意種地的人將土地轉讓出去的時候,可以從土地承包人那里得到直接的貨幣價值,同時擺脫了土地的束縛,農民創業或進城的壓力相對減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農民進城的步伐;承包人對成片土地的經營,可以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便于對土地的集中管理和機械化耕作,從而可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現代化的進程就是城鎮化的進程,從而也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二)有利于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通過土地流轉,一方面,土地的使用者給轉租人一定的租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集中起來的土地上給承包人打工,又獲得了另一部分收入,從而可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土地流轉通過適當的集中與土地轉換,可以減輕農村居民點過于分散的住房方式造成的土地浪費,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并避免了耕地失守的尷尬局面。
三、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較為突出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對于貧困型失地農民來說,失去土地則意味著來自農業的收入減少,土地的保障作用、福利作用降低;失去了生產資料,同時又沒有其他的技能,非農業收入無法實現,導致他們生活水平下降,同時社保體系的不健全使其心理安全感下降。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農戶,小農意識強烈,封閉、狹隘,使得他們難以接受土地流轉的現實,甚至會有抵觸的行為。
(二) 部分地區政府對于土地流轉宣傳力度不夠,或有強制行為
由于部分干部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意義認識不夠,工作上缺乏重視,積極性不高、主動性差,對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做的不到位,導致許多群眾對土地流轉政策存在偏差,甚至有的農民認為土地流轉是新一輪的土地調整,流轉意味著自己失去了承包權。或有的地方政府對土地流轉采取強制措施,如:要流轉土地必須全村全部承租給某個人或某個企業,并不考慮農民的個人意愿。對于某些農民失去土地變成了“種地無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而領到的補償金讓他們成為既當不了市民,又不是農民的無業游民,這種不安定因素將導致社會矛盾的急劇上升。
(三)流轉不規范,管理有待加強
農戶間的小規模土地流轉一般只是口頭規定,并沒有規范的流轉合同,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發生糾紛時無權威機構進行調解、仲裁。另一種情況是土地流轉信息不暢通,有的農戶想轉出土地,卻找不到恰當的流入方,而有的想承包土地卻承包不到,造成土地轉入轉出兩頭難。
四、針對土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根據土地收益的分配比例確定社會保障資金的出資比例。同時采取區別對待的方針,年輕人保障的重點是就業培訓機制和失業保險機制;而對于老年人保障的重點則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還要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直接補助和間接補助相結合,既要滿足其當前需要,也要為其將來的生計考慮,同時針對當地的政府財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補助力度和保險范圍。總之,要滿足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維護其合法權益。
(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認清各地的差別
首先,土地流轉是政府和農民合作的結果,要尊重農民的選擇,是否流轉,以何種方式流轉都要由農民決定,看其是愿意外出務工,還是從事農業活動,杜絕政府的強制行為;其次,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適合的發展方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一風吹、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采取漸進的工作方法。
(三)完善法律法規,使土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
土地流轉要有完備的流轉合同,不能只拘泥于口頭協議。政府要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解決由于土地流轉制度的缺陷而導致的問題,使農民在因承包土地產生矛盾是能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范土地流轉程序,賦予群眾知情權,以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 汪暉.中國征地制度改革理論、事實與政策組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 王景新.現代化進程中的農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
[3] 劉海云.邊緣化與分異失地農民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4] 黃祖輝,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5] 張景坤.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的金融支持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6] 包宗順,徐志明,高珊.周春芳農村土地流轉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9.
[責任編輯: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