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大學生突發事件,就是指在大學校園中,意外地突然發生的,對大學生身心或學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的危害,需要采取應急措施以應對的重大安全事故。如學生自殺、離校出走或失蹤事件、打架或群毆事件、重大失竊事件、宿舍發生火災事件、食物中毒等重大惡性事件。應重在預防,及時疏導,增強學生自防自救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實發事件;應對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207-01
一、國內高校大學生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體系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的高校應急救援工作,更多的集中在針對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治安案件類事件以及心理疾病類事件的管控處置方面,這個分配格局與調查結果匹配程度較高,說明我國的普通高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還是比較符合當下學生的實際需求,但工作開展的細致程度與全面程度卻仍然有待商榷。
(一)大學生校園安全管理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亦是學生突發事件自我保護能力研究的主要課題。大學校園內人員流動量大,青年聚集,活力有余,沉穩不足,加之安全意識一般較為薄弱,極易突發盜竊、打架斗毆等突發狀況,因此針對治安問題引發的突然性偶發事件,已經逐漸被各大高校管理部門所重視,相應的應急管理條例也應運而生。據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高校建立的應急預案一般遵循以下幾大原則:一是有專門領導負責,統一指揮,快速反應;二是依靠保衛、學工、公安等部門聯合,形成聯動機制;三是堅持教育為主,處罰并重的手段進行突發事件后續保障處置;四是確立獎懲制度,獎罰分明,將事故責任落實到人。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眾所周知,高校突發事件往往會引起大學生生理反應、行為反應、情緒反應和認知反應等。這些反應容易誘發潛在的心理危機,形成應激性心理障礙,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的力度,已經成為近年各大高校達成的普遍共識。但由于我國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起步較晚,工作經驗摸索不足,因此,干預的時間緊迫性和干預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發時大學生中出現了過度恐慌、逃離學校的現象。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名存實亡、反應遲緩、應急能力差,喪失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
二、大學生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
(一)教育先行,重在預防
首先,高校應加強入學教育,嚴肅校紀校規。其次,高校應嚴格執行值勤制度。在學校門口、校園、教學樓和宿舍樓等處進行經常性的巡視,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防患于未然。第三,學校應定期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如線路、水管、門窗等,尤其在冬季電力需求大的時候,及時發現線路問題,以防宿舍電線短路發生火災。第四,學校還可通過新生體檢,為個別身體狀況出現異常的同學建立健康檔案,以避免在教學或學生活動時發生意外。如患有心臟病的同學,不能參加如長跑、跳高、跳遠類的過于激烈的運動,以防意外情況的發生。第五,學校還可通過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等活動,及時發現學生異常心理。如抑郁、自殺傾向等,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
另外,學校要編制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科學合理編制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是突發事件預防的重要內容,高校要針對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由不同的部門編制不同的應急預案,由學校最高決策機構研究發布,預案制定后,學校還應組織師生進行演練,從中發現問題,不斷進行修改,確保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突發事件一旦發生,立即啟動預案。
(二)把握思想動態,及時疏導
首先,輔導員應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在大學校園里與學生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教師就是輔導員,輔導員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他們最能及時掌握第一信息,最能把握學生的情緒和情感,也最能熟知學生的要求,所以一旦出了問題,學生一般都會首先向輔導員尋求幫助。因此,輔導員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效地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是擺在輔導員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輔導員應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如電話、短信、QQ、飛信、微博、郵箱等方式,加強與學生和學生家長的聯系,并通過學生干部、班委,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問題學生,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減少人為因素的突發事件的發生,保證學校的正常秩序。其次,開展“我與校領導面對面”活動。學校領導與學生一般都很少見面,這樣一來,學生會認為領導高高在上,不關心學生。通過組織“我與校領導面對面”的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和領導面對面地進行座談,將心中的疑惑和困難向領導進行反映,既能有效地解決困難,又能感受到校領導的關心,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學生的思想。最后,注重相關工作人員的教育。學校的學生工作人員,通過開展座談會、講座等方式,能及時、有效地排解學生的心理憂慮,還能減少學生自殺、自虐、殺人等事件的發生。
(三)增強學生的自防自救能力
首先,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積極創造條件和學生探討與生命相關的話題,譬如在某些地區發生地震、嚴重車禍等災難,并造成人員的傷亡,給學生帶來觸動的時候,及時和學生就有關生命的話題進行探討。如開展“如果生命只剩一天”等主題班會或學生座談會,對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生存、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能正確看待人生道路上可能出現的挫折和困難,并勇于去克服。其次,加強對大學生的安全法制教育。校紀校規中明令禁止大學生私自在外租房住宿,但目前高校大學生校外租房的現象呈普遍化趨勢,這給高校的學生安全管理和價值觀教育帶來了一定沖擊。通過“法制安全”“隱患排查”等主題班會,加強安全教育,向學生通報校園、宿舍等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教會學生如何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如何應對,引導學生自覺加強自救、急救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第三,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教育。發揮學生組織、學生干部與學生之間密切聯系的優勢,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如高校的“三自委員會”,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一體,通過定期對學生宿舍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晚間在校情況的清查,為學校的安全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專職輔導員或學生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夜間公寓值班走訪學生宿舍,與學生就安全問題進行討論,從而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及時地解決問題。另外,積極開展旨在提高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專題訓練活動。
因此,高校應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有意識地組織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訓練項目和模擬演練活動,以幫助大學生獲得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掌握應對策略,進而提高應對能力。如組織“消防演習”,學生通過學習消防知識,并參與消防演習,獲得火場逃生的經驗與技能。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