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重慶400715)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商業環境日益復雜、商業模式和交易方式不斷創新的情況下,企業又亟需一大批具有良好職業判斷、特別是擅長資本運作的會計師。這種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高校會計、財務等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了解決當下會計人才供給和需求脫節的問題,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親臨教學一線的教師必須要轉變思想,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財務管理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財務管理教學的改革中,行動學習法是一個值得探索和實驗的新型教學方法。所謂行動學習法,簡而言之,就是透過行動實踐學習,最早由英國的瑞文斯(Reg Revans,1971)教授提出。1971年瑞文斯教授出版了《發展高效管理者》一書,在該書中瑞文斯教授全面闡述了行動學習的理論與方法,他認為“投入行動是任何學習的基礎,管理者最有效的學習是通過社會交換實現的”。瑞文斯教授的行動學習法是一種著重訓練學生思維習慣和行為控制的學習方法。此后,行動學習理論逐漸受到相關研究者和教育專家的重視, 麥克·佩德勒 (Mike Pedler,1991)在《實踐中的行動學習》一書中對行動學習理論進行了拓展。
本文在會計本科教育亟需改革的情況下,將行動學習法在會計本科的財務管理教學中進行試驗研究,這對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會計專業畢業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運用行動學習法及與其相關的教學策略,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財務管理的主體性、提高財務管理學習成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本次實驗樣本的選取是以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1級會計班為實驗班,該班人數75人;對照班為2010級會計班,該班人數為79人。采用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做完后立即收回問卷。我們分別向兩個班級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154份,最終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49份,其中實驗班73份,對照班76份,回收率為96.75%;為了便于分析,也使得結果更具一定的說服力,我們后期又從對照班回收的問卷中隨機剔除3份,使得兩個班級的有效問卷都是73份。然后再對這146份有效問卷的具體指標值進行了統計和數據分析。
實驗的自變量為教學模式。實驗班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行動學習法;對照班使用財務管理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的因變量為財務管理課程成績、學習興趣、學習主體性、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實驗的控制變量在于實驗班與對照班是同一位任課教師,教材統一使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劉淑蓮、谷祺主編的《財務管理》,并安排相同的課程學習目標、教學進度和課時數,前后測驗相同,其他教學輔助資料也均相同。另外,兩個班學生男女比例、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差異等因素作為非控制變量。
實驗的結果采用的分析軟件是SPSS 18.0統計分析軟件包,同時采用兩樣本均數差別的顯著性檢驗,即兩組資料的T檢驗,對利用不同教學方式前后,兩個班學生的財務管理學習興趣、學習主體性、學習能力、合作意識進行統計,分析其差異是否具有一定的顯著性。以下頁表1中的實驗班即2011級會計班,對照班是2010級會計班。
通過表1和表2可知: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財務管理課程學習興趣平均分分別為44.625和52.775;T檢驗 的 顯 著 性 概 率 Sig.(2-tailed) 為0.000<0.05,說明實驗班比傳統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有了顯著的提高。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實驗后,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平均分分別為44.875和49.500,此時實驗班比對照班高出將近5分,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 Sig.(2-tailed)卻為 0.000,小于0.05,這說明實驗班比對照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有了顯著的改善。
通過對表5和表6的分析可知:實驗后,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學習能力得分分別為45.1分和51.55分,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且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 Sig.(2-tailed)為 0.000,遠小于0.05,所以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驗之后出現顯著的差異,說明實驗班學生學習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
實驗后,對照班和實驗班合作意識得分分別為50.625和56.725,盡管兩者較實驗之前均有增加的跡象,但顯然實驗班的分值增加顯著,且試驗后兩二者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Sig.(2-tailed)為 0.000,小于 0.05,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實驗后出現顯著差異,實驗班合作意識遠遠高于對照班。具體數據見表7和表8。
在會計本科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運用行動學習法,主要是結合會計專業的特色,為了要解決目前會計本科專業手工實驗的 “封閉性”問題、改變傳統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內容固化、缺乏全面性等缺點,并且解決目前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學模式而建立的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它通過角色扮演,將教材中比較枯燥的各專業知識點和職業技能,綜合地融入到企業的實務操作流程中。行動學習法強調在“做中學”,要求教師不斷總結經驗,反思教學行為,將自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促進者和同構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了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通過上述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和檢驗可以看出,在財務管理教學中運用行動學習法及相關的教學策略,有利于財務管理學習興趣的提高,學習的主體性、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除此之外,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教學效果最顯性的指標,同樣可作為主要效能指標之一,此次實驗班學生整體的平均成績都高于對照班即上個年度中授課班級學生的課程成績。相信行動學習法教學方式通過更長時間的實踐,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效用將會更加明顯,學生的整體能力也將得到更大的提升。實踐證明,行動學習法對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和高水平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行動學習法是成功的、科學的,富有很強的創新教育氣息和新鮮生命力。

表1 學習興趣組統計量

表2 學習興趣獨立樣本檢驗

表3 學習主體性比較統計量

表4 學習主體性比較獨立樣本檢驗

表5 學習能力組統計量

表6 學習能力獨立樣本檢驗

表7 合作意識組統計量

表8 合作意識獨立樣本檢驗
基于對國內外有關行動學習法、課堂教學理論和教育方法研究等文獻的了解,并從自己授課的內容著手,同時也是為更好地實踐 “做中學,做中教”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技能,加快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讓學生掌握多項專業技能,筆者進行了此次教學實驗研究,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實現教師在教學與指導設計中的角色轉換。增加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行動學習法強調在“做中學”,要求教師不斷總結經驗,反思教學行為,將自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促進者和同構者,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
2.創建基于行動學習法的課程教學的整體設計。實現行動學習法在實踐教學運用中的高效有序。行動學習法是一個促使個體建立聯系的過程,建立小組內部的聯系,建立小組與團體的聯系,建立與社會的聯系。
3.提供自主的學習環境。關鍵一點,實施計劃行動學習過程并不是新思想的接受,而是對自己行動的自主觀察與反思。學生深刻的反思和在反思中獲得新的學習,要強于教師的反復說教,因此財務管理的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較為自主的學習環境,要引導學生通過反思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4.開展開放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要盡快改變傳統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內容固化、缺乏全面性等缺點。通過角色扮演,將教材中比較枯燥的各專業知識點和職業技能,綜合地融入到企業的“產、供、銷”以及“財務管理”過程中。以行動學習法為指導,建立基于行動學習法的財務管理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