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徐海燕
摘要:目的觀察補益祛瘀法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本院中西醫結合老年病科門診或住院就診確診為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型患者62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32例給予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對照組30例用左西替利嗪,觀察期為8周,觀察治療前后皮疹及復發情況。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復發率也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補益祛瘀法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不僅使風團得到有效控制,并明顯減少患者復發率。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補益祛瘀法;地黃飲子;桃紅四物湯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29-02
慢性蕁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臨床常見病,病因復雜,病程長,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困擾。臨床上常用抗組胺藥或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但部分患者易復發,且副作用較大。而中醫藥在治療蕁麻疹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本研究采用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從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門診或住院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中共選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16~68歲,平均40歲;病程3月~6a,平均1.5a,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對照組30例,2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評分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1納入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1]:出現一過性風團,持續時間≤24h,皮疹時隱時現;以瘙癢為主要癥狀;病程>6周。中醫血虛風燥辨證標準[1]: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伴面色晦暗無華,形體虛弱,少寐多夢,舌質淡紅或黯紅,苔薄白,脈沉細弱。在1個月內未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1周內未外用糖皮質激素,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療及觀察。
1.1.2排除標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肝、腎及代謝疾??;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口服大環內酯類及抗真菌藥物者;膽堿能蕁麻疹、物理性蕁麻疹及皮膚劃痕癥者不予入選。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治療組予補益祛瘀法治療:方藥組成(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蓯蓉12g,附子10g,五味子12g,桂枝6g,白茯苓15g,麥冬15g,菖蒲12g,遠志15g,當歸10g,白芍15g,川芎30g,桃仁10g,丹參30g,雞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皮疹急性發作時可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對照組僅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療程均為28d。每周復診,于第4周末停藥,隨診4周。囑服藥期間,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1.2.2觀察指標與記錄方法于治療前、治療后評估病情,參考文獻,按臨床癥狀輕重0~3級的4級評分方法[2],分別記錄患者瘙癢程度、風團的數量大小、風團發生次數及風團持續時間。①瘙癢:0分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為中度瘙癢(可忍受,對正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響),3分為重度(不能忍受,明顯影響生活或睡眠)。②風團數目:0分為無風團,1分為1~10個,2分為11~25個,3分為>25個。③風團最大直徑: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1.5cm,1.5<2分為直徑≤2.5cm,3分為>2.5cm。④風團持續時間:0分為無風團,1分為≤1h,2分為≤12h,3分為>12h。將各項評分相加為總積分。
1.2.3療效標準根據隨診判定的總積分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SSRI≥91%,顯效為51%≤SSRI<91%,進步為51%>SSRI≥25%,無效為SSRI<25%。
1.3統計方法用SPSSl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治療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n痊愈顯效進步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3215123284.38*
對照組308103960.0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復發情況治療期間,治療組有2例復發,而對照組有9例復發,治療組復發例數明顯小于對照組,χ2=5.984,P<0.05。
2.3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1例輕度嗜睡,2例出現口干,對照組2例出現輕度嗜睡,3例出現頭昏,2組均未停藥中斷治療或減量治療,停藥后不良反應自行消失。
3討論
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復雜,目前西藥僅能臨時控制風團發生,而且一部分患者還容易復發。中醫治療本病具有明顯優勢。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陰血不足,血虛生風或因皮損反復發作,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而發病。氣血被耗,風邪更易侵襲,致風疹塊反復發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絡,可謂癮疹復發在血絡。本研究采用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滋腎陰;肉蓯蓉、巴戟天補腎陽;附子、肉桂溫補下元,引火歸源;石斛、五味子、麥門冬滋陰斂液,壯水以濟火;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合用祛痰通絡;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白芍柔血補血,桃仁、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雞血藤活血補血通絡??v觀全方,使陰陽調和,營血得充,寒凝瘀滯得除。也符合中醫學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黃芳,黃惠新.瞇唑斯汀聯合雷尼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4):251.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補益祛瘀法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本院中西醫結合老年病科門診或住院就診確診為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型患者62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32例給予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對照組30例用左西替利嗪,觀察期為8周,觀察治療前后皮疹及復發情況。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復發率也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補益祛瘀法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不僅使風團得到有效控制,并明顯減少患者復發率。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補益祛瘀法;地黃飲子;桃紅四物湯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29-02
慢性蕁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臨床常見病,病因復雜,病程長,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困擾。臨床上常用抗組胺藥或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但部分患者易復發,且副作用較大。而中醫藥在治療蕁麻疹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本研究采用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從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門診或住院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中共選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16~68歲,平均40歲;病程3月~6a,平均1.5a,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對照組30例,2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評分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1納入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1]:出現一過性風團,持續時間≤24h,皮疹時隱時現;以瘙癢為主要癥狀;病程>6周。中醫血虛風燥辨證標準[1]: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伴面色晦暗無華,形體虛弱,少寐多夢,舌質淡紅或黯紅,苔薄白,脈沉細弱。在1個月內未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1周內未外用糖皮質激素,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療及觀察。
1.1.2排除標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肝、腎及代謝疾??;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口服大環內酯類及抗真菌藥物者;膽堿能蕁麻疹、物理性蕁麻疹及皮膚劃痕癥者不予入選。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治療組予補益祛瘀法治療:方藥組成(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蓯蓉12g,附子10g,五味子12g,桂枝6g,白茯苓15g,麥冬15g,菖蒲12g,遠志15g,當歸10g,白芍15g,川芎30g,桃仁10g,丹參30g,雞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皮疹急性發作時可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對照組僅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療程均為28d。每周復診,于第4周末停藥,隨診4周。囑服藥期間,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1.2.2觀察指標與記錄方法于治療前、治療后評估病情,參考文獻,按臨床癥狀輕重0~3級的4級評分方法[2],分別記錄患者瘙癢程度、風團的數量大小、風團發生次數及風團持續時間。①瘙癢:0分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為中度瘙癢(可忍受,對正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響),3分為重度(不能忍受,明顯影響生活或睡眠)。②風團數目:0分為無風團,1分為1~10個,2分為11~25個,3分為>25個。③風團最大直徑: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1.5cm,1.5<2分為直徑≤2.5cm,3分為>2.5cm。④風團持續時間:0分為無風團,1分為≤1h,2分為≤12h,3分為>12h。將各項評分相加為總積分。
1.2.3療效標準根據隨診判定的總積分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SSRI≥91%,顯效為51%≤SSRI<91%,進步為51%>SSRI≥25%,無效為SSRI<25%。
1.3統計方法用SPSSl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治療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n痊愈顯效進步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3215123284.38*
對照組308103960.0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復發情況治療期間,治療組有2例復發,而對照組有9例復發,治療組復發例數明顯小于對照組,χ2=5.984,P<0.05。
2.3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1例輕度嗜睡,2例出現口干,對照組2例出現輕度嗜睡,3例出現頭昏,2組均未停藥中斷治療或減量治療,停藥后不良反應自行消失。
3討論
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復雜,目前西藥僅能臨時控制風團發生,而且一部分患者還容易復發。中醫治療本病具有明顯優勢。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陰血不足,血虛生風或因皮損反復發作,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而發病。氣血被耗,風邪更易侵襲,致風疹塊反復發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絡,可謂癮疹復發在血絡。本研究采用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滋腎陰;肉蓯蓉、巴戟天補腎陽;附子、肉桂溫補下元,引火歸源;石斛、五味子、麥門冬滋陰斂液,壯水以濟火;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合用祛痰通絡;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白芍柔血補血,桃仁、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雞血藤活血補血通絡??v觀全方,使陰陽調和,營血得充,寒凝瘀滯得除。也符合中醫學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黃芳,黃惠新.瞇唑斯汀聯合雷尼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4):251.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補益祛瘀法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本院中西醫結合老年病科門診或住院就診確診為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型患者62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32例給予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對照組30例用左西替利嗪,觀察期為8周,觀察治療前后皮疹及復發情況。結果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復發率也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補益祛瘀法配合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不僅使風團得到有效控制,并明顯減少患者復發率。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補益祛瘀法;地黃飲子;桃紅四物湯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29-02
慢性蕁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臨床常見病,病因復雜,病程長,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困擾。臨床上常用抗組胺藥或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但部分患者易復發,且副作用較大。而中醫藥在治療蕁麻疹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本研究采用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從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門診或住院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中共選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16~68歲,平均40歲;病程3月~6a,平均1.5a,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對照組30例,2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評分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1納入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1]:出現一過性風團,持續時間≤24h,皮疹時隱時現;以瘙癢為主要癥狀;病程>6周。中醫血虛風燥辨證標準[1]: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伴面色晦暗無華,形體虛弱,少寐多夢,舌質淡紅或黯紅,苔薄白,脈沉細弱。在1個月內未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1周內未外用糖皮質激素,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療及觀察。
1.1.2排除標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肝、腎及代謝疾病;自身免疫性疾??;正在口服大環內酯類及抗真菌藥物者;膽堿能蕁麻疹、物理性蕁麻疹及皮膚劃痕癥者不予入選。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治療組予補益祛瘀法治療:方藥組成(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5g,石斛15g,肉蓯蓉12g,附子10g,五味子12g,桂枝6g,白茯苓15g,麥冬15g,菖蒲12g,遠志15g,當歸10g,白芍15g,川芎30g,桃仁10g,丹參30g,雞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皮疹急性發作時可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對照組僅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1次/d,療程均為28d。每周復診,于第4周末停藥,隨診4周。囑服藥期間,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1.2.2觀察指標與記錄方法于治療前、治療后評估病情,參考文獻,按臨床癥狀輕重0~3級的4級評分方法[2],分別記錄患者瘙癢程度、風團的數量大小、風團發生次數及風團持續時間。①瘙癢:0分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2分為中度瘙癢(可忍受,對正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響),3分為重度(不能忍受,明顯影響生活或睡眠)。②風團數目:0分為無風團,1分為1~10個,2分為11~25個,3分為>25個。③風團最大直徑: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1.5cm,1.5<2分為直徑≤2.5cm,3分為>2.5cm。④風團持續時間:0分為無風團,1分為≤1h,2分為≤12h,3分為>12h。將各項評分相加為總積分。
1.2.3療效標準根據隨診判定的總積分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SSRI≥91%,顯效為51%≤SSRI<91%,進步為51%>SSRI≥25%,無效為SSRI<25%。
1.3統計方法用SPSSl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治療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n痊愈顯效進步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3215123284.38*
對照組308103960.0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復發情況治療期間,治療組有2例復發,而對照組有9例復發,治療組復發例數明顯小于對照組,χ2=5.984,P<0.05。
2.3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1例輕度嗜睡,2例出現口干,對照組2例出現輕度嗜睡,3例出現頭昏,2組均未停藥中斷治療或減量治療,停藥后不良反應自行消失。
3討論
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復雜,目前西藥僅能臨時控制風團發生,而且一部分患者還容易復發。中醫治療本病具有明顯優勢。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陰血不足,血虛生風或因皮損反復發作,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而發病。氣血被耗,風邪更易侵襲,致風疹塊反復發作,久病必瘀,久病入絡,可謂癮疹復發在血絡。本研究采用地黃飲子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滋腎陰;肉蓯蓉、巴戟天補腎陽;附子、肉桂溫補下元,引火歸源;石斛、五味子、麥門冬滋陰斂液,壯水以濟火;白茯苓、石菖蒲、遠志合用祛痰通絡;當歸、川芎補血活血,白芍柔血補血,桃仁、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雞血藤活血補血通絡。縱觀全方,使陰陽調和,營血得充,寒凝瘀滯得除。也符合中醫學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黃芳,黃惠新.瞇唑斯汀聯合雷尼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4):251.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