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黎未羊
摘 要: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以其獨特的優勢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隨著產業集群的深入發展,區域品牌隨之產生,近年來,從我國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相互發展的實例來看,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促進區域品牌的發展和傳播。本文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從量化的角度來證實產業集群的發展對區域品牌發展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對策
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產業,大量產業聯系緊密的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聚集,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
一、產業集群理論的演變
1.馬歇爾外部經濟理論
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外部經濟”的概念,他是系統提出并研究產業集群現象的第一人,在他看來“外部經濟”有以下特點:地方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市場;可以獲得的中間產品;可以獲得的技術和信息的傳播(Marshall,1890)。外部經濟是在集聚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這種“外部經濟”只是客觀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集群內企業間有意識的合作的結果。
2.韋伯集群經濟理論
阿爾佛雷德·韋伯第一個提出了工業區位理論,他將區位因素分成區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集聚因素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級階段,只是通過企業自身規模的擴大而產生集聚優勢;第二階段是高級階段,區域內的企業通過與相關企業建立聯系而實現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就是形成了產業集群。他認為勞動力、交通運輸成本和集聚效應是影響工業企業發展分布的三個要素,三者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技術條件相同的假設下)。
3.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理論
克魯格曼(Paul·Krugman)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遞增收益與經濟地理》的文章,文中他從理論上通過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論證了工業發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并指出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如貿易壁壘、地理因素等原因,產業區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會對產業集群形成的過程產生很大影響,即在現實中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且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一旦發展建立起來,就具有了自我延續發展的趨勢。
二、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形成機理的實證分析
隨著產業集群的產生和不斷的發展,生產相同或相關產品的企業會在某地大量聚集,這種產業在該地區就會形成一種規模優勢,這是區域品牌得以形成發展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那么區域品牌的發展就缺少根基,只有在一定的規模基礎上形成的區域品牌才能不斷的強化其區域特色,才能長久的發展下去。由于集群區域內多為同類企業,企業產品彼此相關,通過集群企業的聚集,形成聚集優勢。具體可以體現在集群內同類企業的銷售收入聚集度、產業總產值聚集度、企業數量(規模)聚集度、就業人員聚集度、產品利潤聚集度等方面,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區域品牌。本文稍后將對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企業數量三個因素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做出詳細的分析與介紹。
由于本文的重點是基于產業集群基礎上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分析,因此本文只對產業集群的聚集規模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作用做出實證分析,而其他影響因素只在理論上做出論述。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產業集群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產業集群都是在市場力量驅動下自發形成的。下面來定量分析青島市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
本文有待實證檢驗的理論命題在于:產業群聚集規模對形成區域品牌具有促進作用,且產業集群的聚集程度可以從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三個方面來衡量,所以本文提出如下有待進一步檢驗的研究假設:
假設1 集群內的銷售收入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2 集群內的產業總產值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3 集群內的企業數量(規模)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以下是產業集群聚集規模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兩者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本文以青島市產業集群相關數據指標為依據,論者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形成的推動作用。具體數據的選取策略如下:
表1 產業集群評價指標
資料來源:青島市統計年鑒1995年—2004年
表2 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值
資料來源:青島市統計年鑒1995年—2004年
為了驗證產業集群聚集度與集群所在地區的區域品牌形成發展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本文用高級統計軟件SPSS12對區域品牌形成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具體變量選取如下:設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值為因變量(y),這一指標反映了因產業集聚而對區域品牌產生的影響程度,自變量為體現產業集群聚集效應的3個評價指標—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分別用X1,X2和X3來表示。
本文以y為被解釋變量、以產業集聚指標X1、X2、X3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利用SPSS12統計軟件,計算各個自變量的偏相關系數得到如表3.3所示的結果。可以看出,各自變量回歸系數是顯著的,且變量系數顯著性檢驗通過(<0.05),因此X1、X2、X3與Y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表3 Coefficients(a)(系數)
進一步,本文對模型進行方差分析和模型擬合度分析。由表3.4可以看出,所擬合的模型在整體水平上是顯著的,F=88.389,Sig=0.000,因此方程的擬合程度很好。另外,從表3.5中也可以看出,DW=1.765由于DW的值在2左右,數列不存在一階自相關性,且R2=0.978和R2調整=0.967表明擬合的回歸方程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所預測的結果非常接近真實值。
綜上所述,本文擬合的區域品牌形成影響因素模型如下:
Y=-1.124+4.196X1+12.267X2+26.392X3
回歸模型分析表明:該產業集群銷售收入聚集度、工業總產值聚集度、企業數量聚集度分別上升一個單位,則該區域品牌綜合發展指標分別上升4.196、12.267、26.392個單位。上述檢驗結果表明,隨著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聚集度的增加,產業集群內的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相應地增加,從而揭示出產業集群對于區域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1、假設2和假設3得到了完全的實證支持,證實了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區域品牌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保勝.基于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淺析.產業與科技論壇[J].2006,03期:20-22.
[2] 朱煌.區域品牌如何對抗全國性品牌.創新科技[J].2006,11期:34-36.
[3] 馮年華.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過程與動力分析.南京曉莊學院學報[J].2007,01期:22-25.
[4] 甘峰明.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5] Po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
arvard Business Review, April , 6 ,1998.
[6] Marshall. Principle of Economics.1890. (Spring):102-120.
作者簡介:張靜(1981-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黎未羊(1989- ),男,貴州銅仁人,貴州民族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endprint
摘 要: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以其獨特的優勢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隨著產業集群的深入發展,區域品牌隨之產生,近年來,從我國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相互發展的實例來看,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促進區域品牌的發展和傳播。本文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從量化的角度來證實產業集群的發展對區域品牌發展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對策
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產業,大量產業聯系緊密的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聚集,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
一、產業集群理論的演變
1.馬歇爾外部經濟理論
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外部經濟”的概念,他是系統提出并研究產業集群現象的第一人,在他看來“外部經濟”有以下特點:地方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市場;可以獲得的中間產品;可以獲得的技術和信息的傳播(Marshall,1890)。外部經濟是在集聚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這種“外部經濟”只是客觀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集群內企業間有意識的合作的結果。
2.韋伯集群經濟理論
阿爾佛雷德·韋伯第一個提出了工業區位理論,他將區位因素分成區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集聚因素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級階段,只是通過企業自身規模的擴大而產生集聚優勢;第二階段是高級階段,區域內的企業通過與相關企業建立聯系而實現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就是形成了產業集群。他認為勞動力、交通運輸成本和集聚效應是影響工業企業發展分布的三個要素,三者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技術條件相同的假設下)。
3.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理論
克魯格曼(Paul·Krugman)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遞增收益與經濟地理》的文章,文中他從理論上通過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論證了工業發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并指出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如貿易壁壘、地理因素等原因,產業區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會對產業集群形成的過程產生很大影響,即在現實中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且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一旦發展建立起來,就具有了自我延續發展的趨勢。
二、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形成機理的實證分析
隨著產業集群的產生和不斷的發展,生產相同或相關產品的企業會在某地大量聚集,這種產業在該地區就會形成一種規模優勢,這是區域品牌得以形成發展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那么區域品牌的發展就缺少根基,只有在一定的規模基礎上形成的區域品牌才能不斷的強化其區域特色,才能長久的發展下去。由于集群區域內多為同類企業,企業產品彼此相關,通過集群企業的聚集,形成聚集優勢。具體可以體現在集群內同類企業的銷售收入聚集度、產業總產值聚集度、企業數量(規模)聚集度、就業人員聚集度、產品利潤聚集度等方面,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區域品牌。本文稍后將對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企業數量三個因素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做出詳細的分析與介紹。
由于本文的重點是基于產業集群基礎上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分析,因此本文只對產業集群的聚集規模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作用做出實證分析,而其他影響因素只在理論上做出論述。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產業集群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產業集群都是在市場力量驅動下自發形成的。下面來定量分析青島市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
本文有待實證檢驗的理論命題在于:產業群聚集規模對形成區域品牌具有促進作用,且產業集群的聚集程度可以從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三個方面來衡量,所以本文提出如下有待進一步檢驗的研究假設:
假設1 集群內的銷售收入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2 集群內的產業總產值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3 集群內的企業數量(規模)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以下是產業集群聚集規模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兩者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本文以青島市產業集群相關數據指標為依據,論者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形成的推動作用。具體數據的選取策略如下:
表1 產業集群評價指標
資料來源:青島市統計年鑒1995年—2004年
表2 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值
資料來源:青島市統計年鑒1995年—2004年
為了驗證產業集群聚集度與集群所在地區的區域品牌形成發展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本文用高級統計軟件SPSS12對區域品牌形成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具體變量選取如下:設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值為因變量(y),這一指標反映了因產業集聚而對區域品牌產生的影響程度,自變量為體現產業集群聚集效應的3個評價指標—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分別用X1,X2和X3來表示。
本文以y為被解釋變量、以產業集聚指標X1、X2、X3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利用SPSS12統計軟件,計算各個自變量的偏相關系數得到如表3.3所示的結果。可以看出,各自變量回歸系數是顯著的,且變量系數顯著性檢驗通過(<0.05),因此X1、X2、X3與Y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表3 Coefficients(a)(系數)
進一步,本文對模型進行方差分析和模型擬合度分析。由表3.4可以看出,所擬合的模型在整體水平上是顯著的,F=88.389,Sig=0.000,因此方程的擬合程度很好。另外,從表3.5中也可以看出,DW=1.765由于DW的值在2左右,數列不存在一階自相關性,且R2=0.978和R2調整=0.967表明擬合的回歸方程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所預測的結果非常接近真實值。
綜上所述,本文擬合的區域品牌形成影響因素模型如下:
Y=-1.124+4.196X1+12.267X2+26.392X3
回歸模型分析表明:該產業集群銷售收入聚集度、工業總產值聚集度、企業數量聚集度分別上升一個單位,則該區域品牌綜合發展指標分別上升4.196、12.267、26.392個單位。上述檢驗結果表明,隨著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聚集度的增加,產業集群內的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相應地增加,從而揭示出產業集群對于區域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1、假設2和假設3得到了完全的實證支持,證實了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區域品牌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保勝.基于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淺析.產業與科技論壇[J].2006,03期:20-22.
[2] 朱煌.區域品牌如何對抗全國性品牌.創新科技[J].2006,11期:34-36.
[3] 馮年華.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過程與動力分析.南京曉莊學院學報[J].2007,01期:22-25.
[4] 甘峰明.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5] Po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
arvard Business Review, April , 6 ,1998.
[6] Marshall. Principle of Economics.1890. (Spring):102-120.
作者簡介:張靜(1981-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黎未羊(1989- ),男,貴州銅仁人,貴州民族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endprint
摘 要: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以其獨特的優勢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隨著產業集群的深入發展,區域品牌隨之產生,近年來,從我國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相互發展的實例來看,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促進區域品牌的發展和傳播。本文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從量化的角度來證實產業集群的發展對區域品牌發展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對策
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產業,大量產業聯系緊密的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聚集,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是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集合。
一、產業集群理論的演變
1.馬歇爾外部經濟理論
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外部經濟”的概念,他是系統提出并研究產業集群現象的第一人,在他看來“外部經濟”有以下特點:地方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市場;可以獲得的中間產品;可以獲得的技術和信息的傳播(Marshall,1890)。外部經濟是在集聚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這種“外部經濟”只是客觀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集群內企業間有意識的合作的結果。
2.韋伯集群經濟理論
阿爾佛雷德·韋伯第一個提出了工業區位理論,他將區位因素分成區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集聚因素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級階段,只是通過企業自身規模的擴大而產生集聚優勢;第二階段是高級階段,區域內的企業通過與相關企業建立聯系而實現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就是形成了產業集群。他認為勞動力、交通運輸成本和集聚效應是影響工業企業發展分布的三個要素,三者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技術條件相同的假設下)。
3.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理論
克魯格曼(Paul·Krugman)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遞增收益與經濟地理》的文章,文中他從理論上通過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論證了工業發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并指出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如貿易壁壘、地理因素等原因,產業區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會對產業集群形成的過程產生很大影響,即在現實中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且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一旦發展建立起來,就具有了自我延續發展的趨勢。
二、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形成機理的實證分析
隨著產業集群的產生和不斷的發展,生產相同或相關產品的企業會在某地大量聚集,這種產業在該地區就會形成一種規模優勢,這是區域品牌得以形成發展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那么區域品牌的發展就缺少根基,只有在一定的規模基礎上形成的區域品牌才能不斷的強化其區域特色,才能長久的發展下去。由于集群區域內多為同類企業,企業產品彼此相關,通過集群企業的聚集,形成聚集優勢。具體可以體現在集群內同類企業的銷售收入聚集度、產業總產值聚集度、企業數量(規模)聚集度、就業人員聚集度、產品利潤聚集度等方面,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區域品牌。本文稍后將對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企業數量三個因素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做出詳細的分析與介紹。
由于本文的重點是基于產業集群基礎上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分析,因此本文只對產業集群的聚集規模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作用做出實證分析,而其他影響因素只在理論上做出論述。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產業集群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產業集群都是在市場力量驅動下自發形成的。下面來定量分析青島市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形成的影響。
本文有待實證檢驗的理論命題在于:產業群聚集規模對形成區域品牌具有促進作用,且產業集群的聚集程度可以從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三個方面來衡量,所以本文提出如下有待進一步檢驗的研究假設:
假設1 集群內的銷售收入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2 集群內的產業總產值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3 集群內的企業數量(規模)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呈正相關關系。
以下是產業集群聚集規模與區域品牌的形成兩者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本文以青島市產業集群相關數據指標為依據,論者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形成的推動作用。具體數據的選取策略如下:
表1 產業集群評價指標
資料來源:青島市統計年鑒1995年—2004年
表2 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值
資料來源:青島市統計年鑒1995年—2004年
為了驗證產業集群聚集度與集群所在地區的區域品牌形成發展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本文用高級統計軟件SPSS12對區域品牌形成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具體變量選取如下:設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值為因變量(y),這一指標反映了因產業集聚而對區域品牌產生的影響程度,自變量為體現產業集群聚集效應的3個評價指標—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分別用X1,X2和X3來表示。
本文以y為被解釋變量、以產業集聚指標X1、X2、X3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利用SPSS12統計軟件,計算各個自變量的偏相關系數得到如表3.3所示的結果。可以看出,各自變量回歸系數是顯著的,且變量系數顯著性檢驗通過(<0.05),因此X1、X2、X3與Y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表3 Coefficients(a)(系數)
進一步,本文對模型進行方差分析和模型擬合度分析。由表3.4可以看出,所擬合的模型在整體水平上是顯著的,F=88.389,Sig=0.000,因此方程的擬合程度很好。另外,從表3.5中也可以看出,DW=1.765由于DW的值在2左右,數列不存在一階自相關性,且R2=0.978和R2調整=0.967表明擬合的回歸方程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所預測的結果非常接近真實值。
綜上所述,本文擬合的區域品牌形成影響因素模型如下:
Y=-1.124+4.196X1+12.267X2+26.392X3
回歸模型分析表明:該產業集群銷售收入聚集度、工業總產值聚集度、企業數量聚集度分別上升一個單位,則該區域品牌綜合發展指標分別上升4.196、12.267、26.392個單位。上述檢驗結果表明,隨著集群內銷售收入、產業總產值和企業數量聚集度的增加,產業集群內的區域品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相應地增加,從而揭示出產業集群對于區域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1、假設2和假設3得到了完全的實證支持,證實了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區域品牌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保勝.基于產業集群的經濟發展淺析.產業與科技論壇[J].2006,03期:20-22.
[2] 朱煌.區域品牌如何對抗全國性品牌.創新科技[J].2006,11期:34-36.
[3] 馮年華.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過程與動力分析.南京曉莊學院學報[J].2007,01期:22-25.
[4] 甘峰明.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5] Po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
arvard Business Review, April , 6 ,1998.
[6] Marshall. Principle of Economics.1890. (Spring):102-120.
作者簡介:張靜(1981-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黎未羊(1989- ),男,貴州銅仁人,貴州民族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