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蕊

去年以來,資本爭相搶奪民營醫院這塊大“蛋糕”,掀起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然而對于很多迎合概念炒作的上市公司來說,投資民營醫院的發展道路卻缺少諸多現實考量。開元投資(000516)近日公告,計劃籌資15億元全部用于投資建設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項目,作為2011年12月末才正式進軍醫療服務行業的開元投資來說,此舉無異于一次豪賭,在本次募資中公司表示投資回報期至少需要12.43年,同時公司給予凈利潤率測算高達31.54%,遠遠高于同行平均水平,而高資質醫護人員短缺以及管理風險也讓本次定增項目前景堪憂。
凈利率預測為何如此高?
根據開元投資公布的非公開發行預案,募投項目西安國際醫學中心(原西安圣安醫院項目),投資總額27.15億元。該醫學中心建設于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建設周期48個月。建成后,年平均營業收入18.25億元;凈利潤5.76億元;投資財務內部收益率15.18%;投資回收期12.43年。
一個看似無比美好龐大的產業圖景似乎正在投資者面前展現,然而風險也在如影隨形。按照公司給予的效益預測,本次募資所籌建的民營醫院經營期的平均凈利率將達到31.54%,這一數字遠遠超過當下大部分綜合民營醫院的水平,就以公司下屬另一家民營醫院為例,西安高新醫院自納入公司合并范圍以來,其盈利水平盡管遠遠超過此前預期,但是平均經營凈利率不過11.89%,而記者也從醫藥板塊分析人士處了解到綜合性醫院壁壘尤其高,“從擴張角度來看,由于人工成本在逐年提高,按照公司預測如此之高的利潤率根本達不到。”
在如此樂觀的盈利水平下,此次募資投向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要給投資者帶來利潤,卻遠是12年以后的事。按照以上盈利水平,該項目投資回報期至少要12.43年,而12年有很多不確定性,投資回收期過長,意味著風險也在加大。
管理硬傷難以回避
目前來看,醫療人員的短缺與管理水平的風險則是首當其沖的絆腳石。
業內人士表示資本進入民營醫院資金可能不會是問題,但是考驗一家醫院的實力反而醫生資源比較關鍵,“如果醫生資源匱乏的話,擴張會遭遇瓶頸。”記者注意到,在此次預案中公司強調建設本項目的優勢,包括經營體制及管理優勢、核心醫療人員優勢,事實上,公司的管理水平與醫療資源實在難言優勢。
追溯歷史,2011年之前,開元投資主營業務為零售百貨,2011年12月公司通過完成對西安高新醫院100%股權的收購,進入了醫療服務行業。這也就是說公司在建設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的“優勢”均來自于對這家西安高新醫院的兩年經營所得,公司在項目優勢分析中曾提及“近年來先后引進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博導、碩導、教授、副教授100余人。”據了解,目前西安三甲綜合醫院的高級技術人員平均每家可達400余名,而公司所擁有的高資質醫生數量明顯差距懸殊,又如何與公立醫院競爭?
“很多高資質的醫生只愿意在民營醫院掛名賺外快,并不愿意扎實地在民營醫院干,因為在他們看來民營醫院并沒有十足的保障性。在公立醫院醫生享受很多權益,如事業單位性質決定了醫生在職稱評審方面享有優先權等,還可以參加一些國家級的科研項目等。”有業內從業人士向記者介紹,那么按照公司目前的人力資源恐怕不足以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綜合性醫院,同時這樣的專業醫療人員增速恐怕也難以支撐兩家下屬民營醫院(原西安高新醫院以及目前擬建設的高端民營醫院)的發展。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醫療人員跟不上擴張速度的同時,一些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暴露出的經營風險陡增,有知情人向記者爆料“高新醫院就是聘用一些外用的醫務人員,醫生素質以及職業操守并不高,實際醫療水平也有待提高,”甚至提到“看見自己小區的醫務人員”,不言而喻,這種管理水平以及商業模式將再次加大了此次項目的風險,有分析人士指出“面對醫療人員的匱乏,民營醫院以次充好,濫竽充數的伎倆短期來看的確會帶來豐厚的利潤,但長期將引發信任危機進而對公司的經營造成負面影響。”
兩處資產“左右互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建設地點位于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而公司下屬西安高新醫院也在該開發區內,且距離該區域并不遠,這很難不讓投資者擔心,該項目建成后會對目前已存在的西安高新醫院造成沖擊。
資料顯示,西安市高新區現有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是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部及個體診所,西安高新醫院是西安高新區內唯一的三級甲等醫院,該醫院2012以及2013年分別實現營收3.86億元、4.44億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達3665.53萬元、6345.09萬元,本次募投項目也同樣是看重該區域的旺盛需求,那么同一家上市公司的兩處資產在此互相競爭,不管最終鹿死誰手恐怕都是投資者不愿看到的局面。
從股價走勢來看,14日開元投資復牌第一天股價漲停,但是卻迎來機構瘋狂拋售,當日的交易所公開信息顯示,前五名賣出的均為機構專用席位,賣出金額共計1.05億元,以當日收盤7.41元計算,機構累計賣出1418萬股。此舉似乎意味著機構并不看好該項目的發展,而公司實際控制人并未參與此次定增,也讓此次定增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