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穎,馬錦義,王風雪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我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傳統的城鎮化發展形勢導致城鎮形態的劇烈演變,尤其是城市的擴張所導致的建設用地空間無限蔓延、自然景觀大量遭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明顯。城鄉綠地景觀格局建構,是城鄉大景觀格局建設的主要景觀格局模式,是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綠地景觀空間格局生態規劃,能夠解決傳統城市化發展模式下的綠地景觀格局現狀建設的各種典型問題,為進一步的市域綠地系統構建提供更全面的理論依據,對生態城市的建設和城鄉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城鎮的中心設置較大規模的綠地空間,周邊各功能用地盡可能地服務于中心綠地布置的綠地景觀布局類型大多提倡依賴于地形地貌條件或者原有城鎮體系而構建。
中央公園,即置于城鎮中心城鎮“綠色心臟”,是具有一定量綠地景觀并具有顯著生態效應的綜合性公園綠地。首先,城鎮中央公園作為建成區中的綠色森林,具有調節城鎮生態環境的作用。它不僅可以緩解城鎮中心地帶的熱島效應,調節小氣候,還可以有效降低城鎮噪音污染,凈化城鎮空氣與水環境,同時成為城市孤島中各種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地;其次,城鎮中央公園可以具有綜合的社會功能,滿足人們的休閑文化需求,促進城鎮社會文化的發展。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鎮中央公園”概念的提出不單強調其作為城鎮中心區的綜合公園微觀意義,更注重的是它作為城鄉區域層面生態型綠地的宏觀意義[1]。
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論”是進行城鎮中心區域分析的原始理論基礎。根據中心地理論,在城鎮游憩區分布格局中,必然會形成以中央游憩區為主,其它多個游憩區為輔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2]。而所謂“中央游憩區”是指以中心地為基礎形成的,常常依托自然景點或人文區域,能夠全面展現城鎮綜合影響力,具備完善的資源、設施和活動較集中的區位[2]。
中央公園的地理區位和綠地功能復合中心的態勢,應成為城鎮發展中沉淀的一種固定的生態文化觀念符號,以自然景觀中心的優勢,得到普遍的社會認可。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鎮“綠心”不單是旅游區或自然保護區,它是城鄉生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鎮內部人居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融的體現。基于這種理念,城鎮中央公園的構建不應只局限于體系內的景觀功能,而應使其形成對城鄉生態社會具有強大的集聚、牽動和輻射作用,引領城鄉生態功能結構的重整,成為城鎮建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中心環節,更成為城鎮的形象代表中心。
多層級的綠地景觀斑塊格局提倡在建成區內分等級地分布若干個綠地景觀集中的綠色核心區,以各自不等的服務半徑和功能作用服務于周邊的居民,并盡可能地以線型綠廊連接,形成各等級聯絡交織的綠地斑塊網絡體系。
綠地景觀空間格局的結點是,綠地系統網絡交織中凝結而成的一個綠地景觀斑塊。在城鎮中,它可能是某個居住區公園、專類公園或某類附屬綠地;在城鄉范圍內,它可能是某處生產綠地、一片水源涵養林或一片保留或恢復綠地,其涵蓋內容沒有具體的范疇與特指,而是豐富多樣。傳統城市化進程中的綠地景觀結點大多是在城市發展需要建設后,以滿足一定區域范圍內人類活動的需求而建設的,無序且獨立分散,功能上更注重的是美觀性和文化娛樂性。但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這些結點就是一個個的生態景觀斑塊,是實現城鄉生態穩定的景觀單元之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單個或若干個無序且缺乏聯系的景觀單元并保證景觀格局的穩定發展,更不能實現整個景觀系統的生態物質循環。
城鎮內部應有符合綠地服務半徑,且大小、位置、間距、數量和類型都較合理的大中小型公園綠地斑塊,以增加城鎮景觀的異質性和豐富度。據研究,500米的距離為公園合理的服務半徑,雖然現階段城鎮開發已達到了一定的強度,但也可以在城鎮內部有意識地增設綠地斑塊景觀,但這需要規劃者從整體景觀格局出發,分析出景觀格局中關鍵性的局部和連接點,經過一定的可行性分析,規劃建設對城鎮總體景觀格局有重要影響的生態有利區域,形成一定的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4]。
楔形綠地是城郊綠地景觀以放射形或前大后小的形狀向中心城區楔入而形成的,從景觀生態學的形態學上看,它更能體現斑塊的特征。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綠地景觀格局中,不同于城鎮內部的公園綠地,楔形綠地是它的延續,通過科學布置楔形綠地或與環城綠帶的結合,可以有效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城鄉生物多樣性、拓展城鎮游憩空間、維護城鄉安全、防止城市過度擴張,成為城鄉綠地景觀中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通過楔形綠地的引入,還可以將鄉村風光和森林氣息間接帶入城鎮內部,使城鎮內部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5]。
在建設中,楔形綠地的布置方向盡量與城市主導風向基本平行,以利于新鮮的空氣氣息進入城鎮內部。楔形綠地的加入豐富了城鄉綠地景觀格局模式,加速了城鄉間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交流,使得城鄉綠地實現大區域的新陳代謝和生態平衡。
在新型城鎮化空間統籌發展的規劃中,綠地景觀廊道的規劃必須放到城鄉大景觀的背景下來進行研究,從更宏觀的角度構建起一個城鄉統籌發展的綠道網絡。綠道是以城鎮村的空間環境為依托而分布,以貫穿城鄉的自然山川河流為骨架、以道路交通或其他人工設施為依托的城鄉綠地景觀。相關研究已經證明,成網狀分布在一個較大城區范圍的“網絡”綠地與一整片集中在一塊兒的綠地相比,前者綠化覆蓋面大、生態流動性強、城市適應性好,具有許多優點[5]。面對城鄉綠地景觀廊道零星不均分布、連續性不足、環境效能差的現狀,本研究提出構建“網狀穿插的綠廊”的措施。總之,在城鄉綠地景觀格局的廊道規劃中,應打破城鄉界限,盡量增加廊道的連通性,多與斑塊綠地景觀結合形成網狀結構,增加物種遷移于景觀綠地的選擇性路線,保證區域內生態流的順暢流通[6]。
城鄉干道系統是城鄉間經濟活動的通道,快捷暢通的交通為城鄉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具有一定寬度的干道兩側的綠帶,可以為某些動植物提供遷移和散布的通道[7]。依托城鄉干道網絡,增加建設尚未建設完善的道路兩側的綠帶,對構建完整的城鄉綠地景觀格局具有重大的意義。城鄉道路防護綠地是在道路兩側以保護路基、防風固沙、隔音等自然生態防護或安全衛士防護為主要目的,并且具有一定寬度的綠地廊道,包括高速公路防護林、城市道路防護林等,也是城鄉廊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具體建設寬度應根據公路的等級、寬度、材料等因素綜合確定,并合理配置內部的植物群落,為生物提供可能的生境廊道。
城鎮內部道路是以縱橫交錯形態根基于城鎮的土地上,構成了人類流動的通道和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道路綠化網絡受路網結構的影響,呈現出方格網、環射狀或自由式網絡等多種方式組合的混合式綠地網絡[8]。隨著城市熱島效應的加劇,如何構建道路綠道以有效利用熱島環流,成為城鎮內部道路所要完成的首要生態功能。受德國南部城市卡塞爾市景觀規劃的方法啟發[9],首先應分析城市等溫線的分布狀況把握城市熱環境現象,進一步分析城市盛行風和局部風的走勢,在此基礎上確定城市引風通道及順應風道,同時與城郊的楔形送風綠地連接,完成城鎮內主要的通風道路綠地規劃。
在城鎮綠地景觀格局規劃中,應多保留并構建非硬化的生態河道,并沿城鄉水系設置寬度合理、植物種類豐富的帶狀綠地,為濱水綠地景觀的內部物種提供足夠的生境和通道。而在很難實現在整條河流段都進行綠地景觀構建的水系中,應保證沿河流方向至少有非連續性植被覆蓋,以減緩洪水影響,并為水生食物鏈提供有機質,為魚類和泛濫平原稀有種提供生境[10]。
此外,由于水生生境比陸生生境的聯通性強很多,在河流景觀交織比較密集的城鄉景觀區域,應該更加注重河道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合理聯通水域,構建完善的濱水駁岸綠地景觀,更能增強城鄉綠地景觀格局的連通性。
農田防護林網是農田景觀中的廊道網絡系統,有林帶、林農間作和林島等形式,合理規劃農田林網對農田的小氣候、土壤濕度、動植物和作物產量都有積極的影響。從區域大范圍看,林帶的合理布置可以使春季增溫、夏季降溫。有學者在對黑龍江省松嫩平原的農田防護林網進行研究時發現,在農田林網的有效防護范圍內近地表風速可降低30%~50%,相對濕度提高15%~25%,土壤蒸發量減少20%~30%,土壤含水量增高10%~30%,與空曠地帶的同類型農田比較,糧食產量增加10%~30%[11]。
科學理想的農田防護林網設置是力求在較少的占地面積中,以在最小重合度使農田斑塊全部處于林帶的有效防護距離之內,保證農田景觀基質處于抗風干擾的正邊緣效應帶內[11]。首先,農田林網只有由多數林網所組成時,才能穩定地減低風速,并對改善小氣候有顯著作用。因此,農田防護林網主林網的建設要結合道路、水系,順應區域主導風向設置,副林網則需垂直于主林網而布置,共同形成一道道綠色屏障,使農田和圃地規劃穿插在林帶中形成一個片狀的整體結構。其次,一般主林帶間距設置不應超過林帶高度的25倍,當林帶間距小于500 m,防風效應則會顯著增強,副林帶間距可大到最適于農機田間作業的距離,且網格面積控制在50 hm2以內,效果更加顯著。這樣的布局不僅可以改善農田環境,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而且保證了農田的生產功能,增加了農作物產量,苗木數量。
基質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根據所選區域的不同,作為基質的景觀將有所改變。在城鄉大景觀中,判定基質時,應將判定的標準即大于50%的面積、較為完好的連接度和對景觀的動態控制程度三者結合起來使用。首先,計算區域內全部城鄉景觀要素類型的相對面積和連接度水平,如果某種景觀要素類型的面積比其他景觀要素大得多,就可以確定其為基質;如果經常出現的城鄉景觀要素類型面積基本相同,則連接度最高的類型可視為城鄉景觀基質;如果還不能確定作為城鄉景觀基質的景觀要素,則需進行現場勘測來判定哪一種景觀要素對景觀動態的控制作用最大,以確定城鄉景觀的基質。
以目前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程度來看,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城鄉區域的連片耕地景觀和生態林地景觀是城鄉景觀中的基質。根據景觀基質的相關原理,結合國家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戰略,保護和發展作為區域綠色景觀基質的耕地景觀和生態林地景觀,保持這些大型綠地景觀的完整性,是城鄉綠地景觀格局生態規劃的最基礎工作。因此在城鄉綠地規劃中要逐步完善具有積極生態效益的基質景觀,加強林地和草地景觀的保護與撫育,加大荒坡造林、中低產田改造和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增強延續基質景觀,從而加強城鄉綠地景觀格局的穩定性。

圖1 主城城鎮綠地景觀生態空間格局基本模式Fig.1 The basic model of main-city green landscape ecology spatial patterns

圖2 城鄉綠地景觀生態空間格局基本模式圖Fig.2 The basic model of urban and rural green landscape ecology spatial patterns
當前,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正經歷著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在城鄉區域上表現為城鎮空間集約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公共服務均等、社會和諧發展和社區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面對城鎮發展轉型時期的各種變化,城鄉綠地景觀格局作為一種可以促進未來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和諧社會的重要生態因素,必須迎接各種變革與挑戰。顯然,傳統城鎮化發展時期的綠地景觀空間格局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不僅不能解決城鎮發展的問題和矛盾的根本,更不利于我國城鄉綠地建設的科學發展。因此,城鄉綠地景觀空間格局規劃必須在新的社會發展條件下重新定位,重新分析城鄉各個層面對綠地景觀格局構建的需求,根據城鄉的整體發展要求,尋找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綠地景觀格局生態規劃的理性發展,從而發揮綠地的綜合功能。
[1] 李穎怡,何 昉.自然與人文共演城市“綠心”——以深圳光明中央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0,(10):13-17.
[2]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328-331.
[3] 賈衍菊.城市中央游憩區旅游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6.
[4] 左輔強.紐約中央公園適時更新與復興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5,(7):68-71.
[5] 劉濱誼.城鄉綠道的演進及其在城鎮綠化中的關鍵作用[J].風景園林,2012,(3):62-65.
[6] Forman, R.T.T.Corridors in a Landscape: Their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Ecology,1983.2(3):375-387.
[7] 宗躍光.廊道效應與城市景觀結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6,03:21-25.
[8] 譚維寧.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思考和探索——以試點城市深圳為例[J].城市規劃,2005,(1):52-56.
[9] (日)丸田賴一.都市綠化計畫論[M].日本,丸善株式會禮,1994,5.
[10]王 進,陳 爽,姚士謀.城市規劃建設的綠地功能應用研究新思路[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6):99-103.
[11]肖篤寧,李秀珍,高 峻,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