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 ,史 津 ,李翔遠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 300384)
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提高農戶的市場地位和交易談判能力;在解決我國農業當前存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和“三農”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影響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例如,由于注冊資金不需要驗資,合作社的成立出資缺乏一定的嚴肅性,有些合作社是村集體經濟的“變身”,常常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尤其是在合作社運行中,作為合作社存在和發展的重要主題——農戶對合作社滿意度較低的問題表現突出。開展農戶對合作社滿意度的研究,尋找影響合作社滿意度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而針對相關因素提出針對性建議,有助于對合作社的建設、正常運營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提供有益參考。截止到2013年6月,己有郭紅東等[1]、牛西平[2]、肖友利等[3]、張哲等[4],毛文坤等{5}開展了相關專題的研究。但是,針對天津區域的社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滿意度分析研究的文獻尚未發現。
2013年項目組成員走訪了天津市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取了合作社的基本情況,運行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等;深入參社農戶了解詳細情況,主要包括農戶及合作社基本特征、農戶對合作社參與認知度、合作社提供的服務、合作社管理、合作社領導以及合作社對農戶的影響等方面。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結合實踐性訪談,建立影響社員滿意度的假設因素。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個人特征(年齡、文化程度、加入合作社年限、加入意愿、對合作社的認知度)、合作社特征(成立的時間、規模、提供的服務、純收入增加)以及對合作社運營管理的看法(帶頭人、財務管理、決策、利潤分配、溝通、政府支持)3個方面,變量的具體涵義如表1所示。
在訪談研究基礎上,開始設計問卷內容。首先對部分社員進行預調研,查找問卷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修正問題的選項設置,用以確立問卷的結構內容。在正式調研中,為了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和代表性,本文在調查地點體現分布均衡性,在合作社的選擇上體現層次性,即涵蓋不同領域、不同規模,在農戶的選擇上兼顧不同的社員類型。在2013年的7、8兩個月份,共完成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每個合作社發放20份針對合作社成員的問卷,共計400份問卷,剔出有一定瑕疵的問卷,實際獲得有效問卷340份,有效率達到85%。

表1 變量的設置與定義Table 1 Setting and definition of variable
將340份有效問卷的數據用SPSS16.0軟件進行Logistic處理,得到模型檢驗結果,詳見表2。

表2 模型Logistic檢驗結果Table 2 Logistic verifying results of the model
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在所有解釋變量中,社員年齡、社員文化程度、增加純收入的滿意度、帶頭人的能力、財務是否公開、決策是否民主、利潤分配是否公平均分別在5%、1%、10%等不同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加入合作社年限、加入的意愿類型、對合作社了解程度、合作社成立時間、得到的相關服務、相互間溝通是否通暢、政府支持等多個解釋變量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模型回歸結果:社員年齡和社員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顯示為負,表明社員的年齡越大,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滿意度相對越低,究其原因可能為:一是由于社員的年齡較大,個體的世界觀等有一定程度的固化,相互間的融合度較低;二是年齡越大創新性越低,思維的慣性導致對新的管理方法的抵觸。社員文化程度因素的回歸系數顯示為負,在一定程度表明可能是社員文化程度越高,其對合作社的預期就越高,個體的滿意度形成取決于對某一事物的預期和實現程度之差,過高的預期(或理想化)與合作社自身發展的不成熟(因為合作社是新生主體,自上而下均有不完善之處)相矛盾,未能較好實現社員的預期而造成滿意度的降低。
社員加入合作社年限、社員加入的意愿類型以及社員對合作社的了解程度等3個因素均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其可能的原因有3個:第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成立的合作社規范性越來越強,逐漸滿足了農戶和市場的需求,社員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較多的相關信息,產生較高的滿意度,加入合作社時間較長的社員,因為已經適應了合作社的運營,對合作社的滿意度有可能沒有較大變化。第二,就加入類型來說,盡管被動型社員有可能一開始不是特別接受合作社,但在加入合作社獲得一定的利益后,其滿意度可能由于入社前的低預期反而更高。最后,對合作社的相關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越了解,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就可能越高,但可能會因為合作社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而造成滿意度降低,也可能會對合作社在遭遇各種困難后,仍然獲得發展感到滿意,即了解程度對合作社滿意度的高低影響不顯著。
合作社成立時間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對社員的滿意度影響不顯著,與原有的假設不一致。原因在于,早期成立的合作社缺乏他人成功經驗的獲得,同時缺乏一定的指導,帶來了合作社的“先天”不足。而近期成立的合作社由于外部環境制度的更加規范,內部運營經驗的學習,合作社規章制度的完善,可以為社員提供更好的服務。合作社規模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并且回歸系數為正,與原假設相一致。說明合作社的規模和社員的滿意度成正比,合作社的規模越大,農戶的滿意度越高。合作社的相關服務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對社員的滿意度影響不明顯,可能是一方面因為社員先前沒有合作的經歷,對相關服務的高低沒有過多的感受;另一方面,社員的關注重點在于能否提高收入,而忽略了經營過程中的服務。
提高純收入的滿意度在1%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并且回歸系數均為正,說明收入的提高是一個影響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時,收入的提高是社員加入合作社的階段性主要目的之一。
帶頭人能力通過顯著性1%水平檢驗,決策是否民主、財務是否公開和利潤分配是否公平等因素全部通過10%顯著性檢驗。即合作社的領導履行職責情況越好,越有可能帶來好的業績,越有助于提高社員的個人收入;賬目公開、決策越民主、利潤分配公平等管理機制的規范程度越高,社員對合作社的滿意度越高。
溝通頻次未能通過模型檢驗,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由于社員對合作社溝通頻次未能滿足自身信息的獲得不滿,另一方面合作社和社員的溝通形式未能滿足所有成員的要求,從而影響了溝通效果。是否得到政府支持未能通過檢驗。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是國家支持的重點體現在合作社的設立程序上,合作社的經營發展主要來自于內生動力,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的指導)對合作社后續發展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是入社社員相關政策的了解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員對相關政策的評價。
實證研究表明:社員年齡、文化程度、提高純收入的滿意度、帶頭人的能力、財務是否公開、決策是否民主、合作社規模、利潤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影響社員對合作社的滿意度。
概述以上研究結論,項目組提出:應從加強政府引導;整合相關政策,發揮聯動效應;做好合作社的宣傳工作,提高社員對合作社了解程度,增加其對合作社的認同感;多思路發展以提高合作社的經營水平;規范合作社發展制度,提升服務質量及層次,切實維護農戶利益;完善對合作社領導的考核及合作社內部運營機制;各基層組織應加強合作,齊心協力為農戶服務等六方面改善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滿意度。
本研究僅調查了天津市農民專業合作社400名社員的有關情況,調查中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涉及的行業和運營環節較多,所研究的內容不可能充分反映合作社現存的問題,尤其是中國農村區域廣闊,自然和社會條件差異較大,因此有關本文的研究結論僅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郭紅東,袁路明.影響社員對合作社滿意度因素的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23-25.
[2]牛西平.農戶參與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及其滿意度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2011.
[3]肖友利,劉 鳳.社員對專業合作社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2,(9):29-32.
[4]張 哲,周 靜,劉啟明.遼北地區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2012,(2):42-43.
[5]毛文坤,楊子剛.吉林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破解思路[J].經濟視角,2012,(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