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



高速優盤隨著USB3.0接口、更低的價格得以迅速普及,同時它的讀寫速度首次超過傳統臺式機的機械硬盤,突破了200MB/秒。這位SSD固態硬盤的近親,天生基因優越,甚至,它還直接采用了SSD主控和閃存。高速優盤集這些優秀的特質于一身,這也就很好理解它的速度為何能甩開機械硬盤。同時,新的問題又擺在我們面前,高速優盤真的那么快么?
速度與容量
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優盤當數今年年初面世的閃迪CZ88,它的讀、寫速度均在200MB/秒以上,其中,閃迪CZ88的讀取速度高達260MB/秒,寫入速度也可達240MB/秒,如此強悍的性能足以傲視群雄。不過,即便是優盤中的佼佼者,閃迪CZ88的速度指標也就勉強超出USB3.0規范的一半而已。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高速優盤未能完全發揮出USB3.0的全部潛能呢?
而現今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優盤則來自金士頓HyperX 駭客系列,DataTraveler HyperX Predator 擁有1TB的驚人容量,而它的讀寫速度(讀取240MB/秒;寫入160MB/秒)也相當快,指標上僅稍遜于閃迪CZ88。事實上,HyperX Predator是一塊使用SSD制作的高速優盤,但它的讀寫速度顯然還不能與固態硬盤畫上等號,正當家用級SSD的讀寫速度接近SATA3.0極限速率的時候,HyperX Predator 1TB優盤也僅達到了USB3.0的一半速度。
毫無疑問,作為存儲產品的優盤,它首先要強調大容量。只是,當優盤的容量越來越大時,我們必然會對存儲介質的讀寫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高傳輸效率。接下來,我們將帶您逐步探尋USB3.0優盤的速度秘密、以及優盤行業的一些潛規則。
主控和閃存
高速優盤和固態硬盤的工作原理和基本電路結構都十分類似,兩者均具備有主控、閃存以及必要的供電線路。但是,為什么優盤的速度卻無法和SSD固態硬盤相提并論呢?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它們的主控和閃存在選擇上有較大區別。
主控芯片:USB3.0和SATA模式大相徑庭
通常來說,我們使用的SSD固態硬盤采用的是SATA接口主控,而絕大部分優盤則采用的是USB接口主控。除此以外,部分廠家還將SSD的主控芯片移植到優盤上以獲取更高的讀寫性能,當然,對于這類產品,它們還需要加裝SATA橋接USB的轉換芯片,否則SSD主控是無法直接使用到優盤。
速度限制:橋接芯片導致主控性能衰減
盡管用上了SSD主控,但為什么在讀寫速度上會下降很多呢?我們以金士頓DTWS 32GB優盤為例,這是一款在目前市面上以性能著稱的產品,它采用了SF2241 SSD主控,讀寫速度理論上可達到500MB/秒。不過,金士頓DTWS 32GB在實際應用時,它的實測讀寫速度僅為250MB/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士頓DTWS 32GB優盤的“SATA橋接USB主控”,它的運算能力遠遠沒有SF2241那么強大,芯片之間的性能并不平衡,導致金士頓DTWS 32GB優盤的速度打了折扣。
讀寫性能:原生USB主控不及SSD主控一半
通常,SSD固態硬盤的主控廣泛采用運算能力強悍的32bit ARM架構甚至CPU級別的RISC架構,而原生USB接口主控為了控制成本,采用更為簡單指令集架構,并且數據位寬也降低到8bit或16bit,這就導致它的讀寫性能遠不如SSD主控。
以目前已知性能最強的閃迪CZ88 128GB優盤為例,其讀寫速度高達260MB/秒、240MB/秒,但即便如此,它的性能也也不及品質較好的SSD主控。事實上,優盤的性能好壞,主要取決于主控。無論是原生USB3.0主控方案,還是SSD主控搭配橋接芯片方案,它們的性能表現只能說比機械硬盤強大,但整體性能還遠不如SSD。
算法玄機
毫無疑問,主控是SSD、優盤的核心部件,它直接決定了兩者的整體性能。另一方面,主控還必須具備邏輯算法才能讀寫數據、擦除數據并恢復性能。目前來看,主控分為壓縮算法和非壓縮算法兩大派系,兩種算法的最大區別在于寫入放大比率,其中:壓縮算法主控會對數據進行識別,處理器針對“壓縮型數據”根據一定比例壓縮,然后將壓縮好的數據寫進閃存,有利于降低閃存的數據寫入量;而非壓縮算法主控則不區分數據類型,對閃存直接寫入數據,對閃存的壽命有較高的要求。
既然壓縮算法和非壓縮算法在數據處理上千差萬別,那么兩種算法的性能又有何差異呢?對此,我們舉例簡單描述一下,假設非壓縮算法主控方案寫入1MB數據用時為1秒;壓縮算法主控方案寫入同樣1MB數據時,先壓縮用了0.5秒,但是壓縮后只有0.3MB了,寫入0.3MB用了0.3秒,那么實際使用時間總共就是0.8秒。
可以看出,寫入的這1MB數據是否可壓縮,且可壓縮的程度對壓縮算法主控方案影響很大,數據越是可壓縮,壓縮算法主控方案的速度越快;數據越是不可壓縮,壓縮算法主控方案的速度則要比非壓縮算法主控方案相對變慢了。
另外,通過對優盤算法設計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到下面兩個結論:非壓縮算法主控在各個容量均能有較好的性能表現,但是它較少出現32GB這類小容量;壓縮算法主控在大容量版本有較好的性能表現,小容量版本需要在使用壽命和讀寫速度進行平衡銜接。
實例拆解分析
我們曾對金士頓HyperX 512GB駭客優盤進行過評測,它的超大容量讓廠家無需過于顧忌閃存的使用壽命,因此它的寫入放大比率較高,賦予優盤較為完整的性能。在本文,我們將對它的小兄弟--金士頓DTWS 32GB優盤進行拆解分析。
金士頓DTWS 32GB高速優盤采用SATA3.0 6Gbps接口的SandForce SF2241壓縮算法主控,并通過Fujitsu(富士通)USB3.0-SATA Bridge LSI轉換芯片進行橋接,最后使用USB3.0規范進行數據交互。較小容量的32GB優盤搭配了壓縮型主控,對此,廠家如何在使用壽命和讀寫速度間進行平衡,我們將用兩款壓縮/非壓縮型數據軟件對這款優盤進行測試。
壓縮算法/速度測試: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壓縮型數據的速度測試軟件。金士頓DTWS 32GB優盤讀取速度達到255.6MB/s,最大寫入速度達到250.2MB/s。正式由于優盤采用了壓縮算法的主控以及算法設計,決定它擅長壓縮型數據的運算和傳輸。
非壓縮算法/速度測試:
CrystalDiskMark是一款具備非壓縮型數據的速度測試軟件,金士頓DTWS 32GB優盤讀取速度達到195MB/s,寫入速度達到39.15MB/s。它處理非壓縮型數據,需要一定時間的進行識別/轉換,因此其讀寫速度有不同程度下降。
對此其實不難理解,假設1MB的數據文件,金士頓DTWS 32GB優盤通過SF2241主控的強大運算能力,壓縮成0.5MB寫入閃存,這等于間接延長閃存的容量壽命。很顯然,這1MB文件的數據類型(壓縮還是非壓縮數據),決定了這款優盤的速度快慢。
金士頓DTWS 32GB優盤屬于典型的優盤解決方案,甚至是這種方案的一種極致。大部分USB3.0優盤,尤其是那些讀寫性能動輒達到百余兆/每秒的高速優盤,它們采用了了壓縮型主控,同時廠家通過算法控制寫入放大比率,這就是為何優盤用起來感覺沒那么快的原因。
在優盤行業流傳一句至理名言:“速度越快,死得越早”。一塊偽劣的山寨32GB優盤,以150MB/秒寫入數據,不到4分鐘就能達到滿載,我們確實得擔心它寫多少輪數據之后會廢掉。實際上,優盤的讀寫速度和閃存容量成正比。
閃存芯片:我不是磁盤 我有P/E壽命
基于閃存芯片的優盤和傳統機械硬盤有很大不同,它是半導體而非磁盤,因此它具備有限循環使用的貫穿壽命,我們稱之為P/E次數,1 P/E代表閃存的一次擦寫。普通USB3.0優盤的速度為何慢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使用了低等級的MLC閃存或者原本就是TLC閃存,其P/E使用壽命充其量僅數百次。閃存廠家對一些性能或者壽命有瑕疵的芯片,以較低的價格流通到閃存交易市場,用于制造優盤甚至SSD。
針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自然會擔心偽劣的高速優盤出現,誠然優盤的制造門檻低,但高速優盤的高制造成本,較長的銷售周期打消了不少非法廠商的山寨念頭,而通過低成本部件制造的所謂高速優盤,速度乏善可陳,甚至稱不上高速優盤。
高速優盤技術目前掌握在諸如:閃迪、東芝、金士頓等少數幾家移動存儲巨頭手中。它們不惜成本制造、研發原生高速USB3.0主控,或將SSD作為優盤來制作,這些優盤的讀寫速度郝然在200-260MB/秒之列。而更多的主流USB3.0優盤,廠家出于大批量生產、控制成本、節能等原因,它們所采用的主控和閃存并沒有高端優盤那么有性能和品質優勢。這些主流優盤的閃存等級處于最底層,廠家利用更大容量的閃存容量來提升優盤壽命,而優盤壽命對讀寫速度快慢又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充足的優盤使用壽命是保證讀寫速度的基礎。這些主流優盤的讀寫速度已推進到100-180MB/秒之間。
USB3.0優盤普及速度之快,得益于它的低價格和越來大的容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優盤用起來沒那么快。廠家對主控的性能的限制、閃存壽命的顧慮、成本控制,導致優盤的速度發展并沒有出現勢如破竹之勢,目前性能最優秀的型號,其讀寫能力也不過勉強超出USB3.0規范(500MB/秒)的一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