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工資增長與勞動效率增長不同步的情況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和討論。本文試圖結合近幾十年來我國工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增長之間的若干聯系,探討工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并對如何處理好工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剪刀差”提出建議。
關鍵詞:工資收入;勞動生產率;有效對策
一、引言
工資收入的高低與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的繁榮穩定和諧穩定有密切聯系。一直以來,我國工資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存在不平衡性。“十二五”規劃中,我國要求“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勞動報酬對普通居民而言,主要表現為工資收入,因而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成為實現企業勞動生產率與職工工資水平同步提高的重要收入政策。本文試圖結合近幾十年來工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相關情況,淺析兩者關系,為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增加工資收入提供思考。
二、勞動生產率與工資收入的概念及關系
工資是指雇主或者用人單位依據法律規定、或行業規定、或與員工之間的約定,以貨幣形式對員工勞動所支付的報酬。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受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外部因素例如經濟景氣程度、區域和行業差異等。工資收入也與勞動者自身素質有關,例如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多少以及個人努力程度等。從雇主角度看,工資是其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工資成本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的價格和市場,工資與企業勞動生產率有重要關聯。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勞動效率,即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包括: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水平提高;生產規模的擴張所引發的規模和協同效益;人力資本投資引起的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投入與中間投入之間的比例關系。
工資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勞動生產率是單位勞動投入所創造的經濟產出,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意味著單位勞動投入創造出更多的經濟產出,而創造的更多的經濟產出能夠使為勞動者提供更髙報酬成為可能。同樣,工資收入的上漲可以使企業施行要素的替代、形成企業創新技術的“倒逼機制”、勞動者加強教育投入所導致的人力資本提升以及工資上漲引起的積極性提髙等效應進一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因而正確處理好工資上漲和勞動上產率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形成企業與個人“高工資高增長”的兩性循環。
三、我國工資與勞動生產率關系發展特點分析
一直以來,工資上漲與勞動生產率提升之間的聯系、影響及其促進機制都是備受我國各個層面關注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經濟呈現繁榮發展,但是實際平均工資的上漲率與勞動生產率的上升率之間仍然存在著“剪刀差”。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求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縱觀我國近幾十年來工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情況,可以發現兩者具有以下關系:
1.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收入都有較大增長
自1985年以來,我國職工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收入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從1985年到2013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由1148元提高到42452元,年均增加1589元,年均增長率為14.9%。全國社會勞動生產率由1839元/人提高到61834元/人,年均增加2308元/人,年均增長率為14.5%。
2.勞動生產率與工資收入間具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縱觀我國企業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和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情況,可以發現兩者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具體來看,1985—2013年間,全社會職工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與全員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為0.996,這說明兩者的正相關性比較強。
3.工資增長的速度遠低于勞動生產率上升的速度
縱觀近幾十年來的工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發展情況,可以發現,隨著我國技術不斷創新,人才質量和資本能力不斷提高,我國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年增速接近20.8%,與此同時,工資收入年漲幅為13.2%。與大部分國家相比,我國勞動力成本還比較很低,勞動者報酬無法隨企業效益增長而同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明顯高于工資的增長率。
四、思考與建議
只有找到勞動生產率增長與職工工資收入增長的平衡點,才能使企業與職工雙方取得共贏。要達到這一目標, 就要求政府能夠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不斷修正和完善國家政策和地方性法規,通過以大帶小的方式,組織和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逐步形成貫穿單個企業內的、行業內的工資協商制度。同時,政府也應該及時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公布企業工資指導線,為較低收入群體增加工資收入創造外部保障。此外,政府還應該適時調整稅收政策,加大對高收入人群的征稅力度,改變個人所得稅征稅主體為工薪階層為主的現狀。企業自身也應該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更加尊重勞動和勞動者,加深企業與職工雙方的理解與互信,確保勞動能夠在收入分配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應該重視員工在保險福利、培訓交流、公平晉升、職業規劃發展等方面的職業訴求,增加員工對企業的發展前景、規劃、困難等方面的了解,保障企業員工的合理收益。
參考文獻:
[1]蔡昉.工資與勞動生產率的賽跑[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2(03).
[2]李慶華.提高勞動收入的增長率拉動經濟增長[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0(01).
作者簡介:宋述廣(1965.11- ) ,男,遼寧省東港市,本科,講師,東港市委黨校,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