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廣斯,2,楊振之
(1.四川大學 旅游學院,成都 610041;2.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統計學院,成都 610103)
我國居民休閑消費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分析
申廣斯1,2,楊振之1
(1.四川大學 旅游學院,成都 610041;2.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統計學院,成都 610103)
休閑消費推動了休閑產業的發展,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吸納就業的功能。1998—2011年我國居民休閑消費和休閑產業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居民休閑消費與休閑產業的就業人數呈正相關;在休閑產業中,旅游業的就業增長速度最快,其次是美容休閑業、餐飲休閑業、文化娛樂休閑業和體育休閑業。因此,我國應倡導科學的休閑消費觀念,根據居民休閑消費的需求,制訂相應的休閑產業政策,構建合理的產業布局,鼓勵和擴大居民休閑消費,促進休閑產業就業人數的增長。
休閑消費;休閑產業;就業;拉動效應
休閑消費離不開人們的休閑活動,休閑是“一個人在工作時間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動”[1]。休閑消費不僅拉動經濟增長,而且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擴大休閑消費不僅具有較強的直接就業功能,而且有較強的間接就業功能。隨著休閑時代的來臨,休閑產業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吸納就業的功能。休閑消費逐漸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休閑產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顯著。
國外學術界對休閑消費的相關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相關研究主要從閑暇時間的研究、休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兩方面進行的。而對未來旅游就業量的研究,多見于政府旅游就業的統計與分析報告中。國內外旅游就業效應最常用的經濟模型是投人產出法模型。如James Deegan[2]137-156、Henry和Deane[3]運用該方法分析了旅游發展對愛爾蘭就業的影響。左冰對中國旅游就業乘數和旅游就業人數進行了測算[4];劉曉欣等人利用中國投入產出表資料,對我國旅游產業的產業關聯度、宏觀經濟效應及其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出旅游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的就業效應的結論[5];潘盛俊利用2006—2011年的相關數據對旅游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關聯指標進行測算,并對旅游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就業效應進行分析[6];石培華對旅游就業范圍給予了界定和結構分層,估算出旅游業對我國就業數量的貢獻[7];李江帆等運用投入產出理論,以廣東省投入產出表為依據,對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作了定量分析[8];依紹華運用剝離系數方法,測算了旅游業的就業效應[9]。我國學術界對旅游就業量進行了初步探索,如唐代劍和李莉提出了旅游業就業彈性的線性測量方法,并利用該方法測算出浙江省1985-2002年旅游業就業彈性系數[10];馮學鋼根據1986-1999年上海國際旅游業從業人數,運用費爾哈斯模型測算上海未來旅游就業量的數值[11];崔峰以江蘇省為例,運用偏離度分析法對其旅游就業潛力進行了具體測算[12];魏翔建立了基于旅游生產函數的旅游就業方程,并對旅游業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的旅游就業是關聯就業帶動型的,旅游經濟和旅游就業同步增長[13]。
休閑消費已逐漸成為國內部分學者研究的熱點,但研究的內容主要局限于休閑消費的定義、特征、結構、方式、意義和對策等方面。對休閑消費對就業的拉動效應等方面則局限于描述性的研究,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目前,國內外對休閑消費的概念、特征等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尚未對休閑消費進行具體的統計。因此,本文研究休閑消費對就業的拉動效應,主要是研究旅游休閑業的就業效應。
(一)消費啟動是擴大就業的途徑
目前我國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而農民消費、住房消費、汽車消費、服務消費和旅游消費將成為下一步擴大居民消費的五大重點領域。旅游消費屬于休閑消費,大部分的服務消費也屬于休閑消費。因此,休閑消費將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14]。消費啟動經濟運行,不僅促進經濟均衡增長,而且能擴大就業。按照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市場機制運行的結果往往使宏觀經濟處于低于充分就業均衡的水平。在經濟學的意義上,休閑消費需求也是有效需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有效需求。因此,從需求支出的構成來看,休閑消費是影響總需求增長的一個重要變量,休閑消費總量和休閑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在休閑需求乘數機制的作用下,具有擴大就業、擴張經濟繁榮的功能。
經濟增長并不會主動轉化為就業機會的增加,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失業型經濟增長。這涉及到消費就業彈性的概念,消費就業彈性是就業增長率與居民消費增長率的比值。消費就業彈性一定,提高居民消費增長率,就可以增加就業量;居民消費增長率一定,提高消費就業彈性,也可以增加就業量。休閑消費的發展帶動了休閑消費相關的產業發展,與休閑消費相關產業的就業方式靈活,包容性強,具有較大就業乘數。如果我們在旅游、文化、娛樂等領域豐富消費內容,提升消費品位,引導消費方向,就能夠促進休閑消費和提高消費就業彈性。
(三)休閑產業能吸納大量待業人口就業
休閑產業是一個綜合性服務行業,又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就業容量大、關聯帶動性強等特點,可以吸納大量待業人口就業。特別是旅游休閑業就業容量較大,這是因為:第一,旅游業吸納社會就業的能力比較強。旅游交通、旅游餐飲與娛樂、旅游商品、旅游景區、旅行社和導游等領域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的需求,旅游特征產業就業人數超過了制造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等行業。近幾年來,旅游業每年將新吸納50萬人就業,就業容量巨大。第二,旅游業關聯帶動性強。旅游業包括的范圍很廣,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據世界旅游組織的資料,旅游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社會就能增加5—7個間接就業崗位。第三,旅游就業方式靈活多樣,包容性強。旅游業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旅游就業的多樣化特點,對不同的行業門類和崗位層次的勞動力都有需求,弱勢群體、婦女、大學生等等都可以在旅游業找到自己的崗位。例如,旅行社、賓館飯店、旅游景區、鄉村旅館、農家樂、旅游工藝品和紀念品制作等等就業容量較大,就業層次較多。此外,國內一些景區運營的季節性很強,崗位的彈性很大,旅游就業更加靈活。
旅游就業是指“達到勞動年齡(16歲),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依法從事旅游活動,并獲得賴以為生的報酬或經營收入的經濟活動”[15]。2004年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旅游局有關專家組成的課題組明晰了旅游業的就業范圍,將旅游業就業人數分為旅游核心產業就業人數、旅游特征產業就業人數和旅游經濟就業人數三個層次[16]5。旅游核心產業就業人數為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區、旅游車船公司等旅游企事業單位的就業人數;旅游特征產業就業人數是指直接為游客服務,與旅游密切相關的餐飲、娛樂、鐵路、航空、公路、水運、公共設施服務等13個部門中的旅游就業人數;旅游經濟就業人數是通過旅游經濟活動所拉動的直接和間接的就業人數。
(一)旅游就業人數
旅游業在我國顯示了強大的就業功能。1998—2005年旅游業就業人數由1083萬增加到4449萬,其中直接就業人數由183萬增加到749萬,旅游業間接就業人數由900萬增加到3700萬;2006年旅游業就業人數約5900萬,其中直接就業人數突破了1000萬,旅游業間接就業人數為4900萬,突破了4000萬;到2011年旅游業就業人數約9380萬,其中直接就業人數達到了1400萬,旅游業間接就業人數約7980萬[17]24。
(二)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
第四,對于不同的地區,應根據各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現狀在相關領域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長三角地區重點要加強的是社會保障和文化體育類服務的均等化發展;江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相對滯后,與經濟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未來發展重點應主要向民生領域傾斜;而浙江雖然均等化程度較高,城鄉差距、社會保障和文化體育類服務與其他公共服務的差距依舊較大,應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大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
從1997年開始,我國只統計限額以外餐飲業從業數。假設人們外出就餐都是在閑暇時間里的餐飲消費,那么餐飲業的就業人數就等同于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我們以1978—1996年餐飲業的就業人數作為樣本,估算出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1978—1996年,我國人均GDP(當年價格計算)從381元增長到了5846元,增長了15倍多,同期餐飲休閑業的從業人數從104萬人增加到了775萬人,年均增長率遠遠高于同期整個國民經濟的就業增長率[18]15。本文選取人均GDP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分別以餐飲業就業人數(JYRS)和人均GDP(1978年不變價)為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應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對經濟增長與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之間是否存在短期的相關關系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1,扣除序列相關后得到方程:
JYRS=308.3879+0.080662GDP+1.102893AR(1)-0.282012AR(2)

表1.經濟增長與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最小二乘法(GLS)
方程中擬合系數R2為0.989586,表明方程的擬合程度較高;DW為1.981648,說明各變量和整個回歸模型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擬合效果較好。由表1可知,該模型通過檢驗,表明餐飲休閑業的就業人數與人均GDP的增長呈正相關,按當年價格計算人均GDP每增加1元,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將增加806人。根據此方程,將1997—2011年人均GDP數值代入方程,即可得到1997—2011年我國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估算值(如表2所示)。

表2.我國人均GDP與餐飲休閑業就業人數估算
說明:人均GDP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8-2012)》(中國統計出版社),“國內生產總值”欄目;人均GDP按當年價格計算。
(三)美容休閑業及就業人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美容消費正日漸成為消費熱點。美容業正在向著專業化、規模化、全方位方向發展,化妝、美甲、美體等相關業務紛紛在一些大中型美容院出現,由此產生的美容類職位也相繼增加。現代美容業提供的職位,除了從事美容業的經營者和管理人員外,還包括美容導師、美容師以及由此延伸的美甲師、美體師、化妝師等相關職位。中國美容業于20世紀80年代起步后,美容市場以每年20%-30%的速度擴大。美容休閑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美容行業的勞動密集程度更高。《2005中國美容經濟年度調查報告》統計顯示,全國的美容消費已成為居民消費的第五大熱點,美容經濟在第三產業內的份額增長迅猛。1998年,美容休閑業就業人數為277萬;2005年,美容休閑業就業人數為940萬;2006年,美容休閑業就業人數突破了1000萬,達到了1040萬;2011年,美容休閑業就業人數為1540萬[19]128。美容行業新增就業人數預計每年將達100萬人。美容業的消費者增長穩定,勞動力就業呈穩定增長趨勢。
(四)文化娛樂和體育休閑業就業人數
“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20]。文化產業的層級分類涉及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休閑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等等,這可看作文化休閑產業的核心部分。因此,文化休閑業可引申定義為:為社會公眾提供休閑文化、休閑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休閑產業主要涉及文化休閑娛樂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網絡休閑產業、休閑新聞出版業、文化藝術休閑業[21]145。文化休閑業涉及文化產業的大部分,產業門類由傳統產業門類如傳統的娛樂業、演出業拓展到歌舞娛樂、文化演藝、游藝娛樂、棋牌娛樂、吧類休閑(網吧、酒吧、茶吧、咖啡吧)等多個門類。文化休閑娛樂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崛起的重要支柱產業,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我國的文化休閑娛樂產業屬于朝陽行業,近幾年發展較快,從業人員眾多。當人們把休閑、娛樂和時尚的元素融入體育活動時,休閑體育應運而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體育運動也派生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目前我國體育休閑產業總體規模偏小。由于農村文化娛樂休閑業和體育休閑業就業人數的數據缺失,這里僅統計城鎮文化娛樂休閑業和體育休閑業就業人數,該數值小于文化娛樂休閑業和體育休閑業就業人數總數。文化藝術、廣播電影電視和音像業、體育和休閑娛樂就業人數見表3。
(五)居民休閑消費就業人數分析
由于我國休閑產業就業統計資料缺失,本文以旅游休閑業、餐飲休閑業、教育休閑業、體育休閑業、文化娛樂休閑業就業人數總和近似替代居民休閑消費就業人數(見表4)。以休閑產業就業人數(JYRS)為被解釋變量,以居民休閑消費(XXXF)為解釋變量,對休閑產業就業人數和居民休閑消費進行最小二乘法(OLS)回歸,并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YRS=2095.961+0.482646XXXF

表3.文化、娛樂休閑業和體育休閑業就業人數估算
說明: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9-2012)》(中國統計出版社“按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欄目。

表4.休閑業就業人數及休閑消費估算(1998-2012)

表5.休閑消費與休閑產業就業人數最小二乘法(OLS)
方程中擬合系數R2為0.916604,表明方程的擬合程度較高;解釋變量的T統計量和F統計量的相伴概率均小于1%的顯著水平,DW為1.98406(見表5)。因此,各變量和回歸模型整體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擬合效果較好。由此可知,休閑產業的就業人數與居民休閑消費的增長呈正相關,按當年價格計算,居民休閑消費(XXXF)每增加1億元,休閑消費相關休閑業就業人數(JYRS)將增加4826人。
研究表明,我國居民休閑消費與休閑產業的就業人數呈正相關,居民休閑消費每增加1億元,休閑產業的就業人數將增加4826人。在休閑產業中,旅旅游休閑業的就業增長速度最快,其后依次是美容休閑業、餐飲休閑業、文化娛樂休閑業和體育休閑業。同時,我們計算出1978—2011年,旅游休閑業、餐飲休閑業、美容休閑業、文化娛樂休閑業和體育休閑業就業人數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8.07%、11.75%、15.87%和0.85%。休閑消費能夠提高消費就業彈性,休閑產業能夠吸納大量人員就業。因此,我們應倡導科學的休閑消費觀念,根據居民休閑消費的需求,制訂相應的休閑產業政策,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鼓勵和擴大居民休閑消費,促進就業人數的增長。
(一)確立和倡導科學的休閑消費觀念
休閑消費觀是關于休閑消費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決定著休閑消費的內容、行為和方式,解決休閑消費什么、如何休閑消費、如何實現可持續休閑消費等重大問題。通過教育和宣傳,使人們樹立科學休閑消費觀。“閑暇消費不是鋪張浪費,不是縱欲,不是單純追求物欲,追求感官快樂,而是一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動,要體現追求人生真善美的崇高境界”[22]187。樹立科學的休閑消費觀,就是讓人們形成健康的休閑消費方式。
科學的休閑消費有利于提高休閑消費質量,改善人的休閑生活質量,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一種可能。科學的休閑消費,其實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休閑消費。要堅持以人的需要作為出發點,把滿足人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學消費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求,提供充足的休閑產品和服務。要實現科學的休閑消費,就要減少奢靡性休閑消費、攀比性休閑消費,抵制盲目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使休閑消費成為人們不斷提高素質的過程,自覺抵制不良習氣和腐朽思想,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科學消費要求適度消費,既要防止“休閑時代的懶惰癥”,又要防止過分強調工作本位的“過勞癥”。工作和休閑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沒有工作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休閑,而沒有休閑,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23]122。
(二)建立休閑產業的行業體系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分類統計法幾乎囊括了國民經濟中所有的經濟活動,休閑產業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將休閑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體系歸入目前的國民經濟分類體系中,就會破壞目前的三次產業分類體系,這是因為休閑產業已經散布于國民經濟三次產業中。因此,建立休閑產業的行業體系,重點應是如何建立一個單獨的休閑產業的行業體系,將休閑產業從目前的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剝離出來。在對休閑產業的行業體系進行界定之前,我們須了解其界定的原則是什么,如何依據不同的行業標準來劃分,從而構建出休閑產業的行業體系,并通過休閑產業的行業體系來保障休閑消費的實現,推動休閑消費的健康發展。
(三)設立專門的休閑產業管理體制
由于休閑產業所包含的范圍很大,確定由一個部門來統一管理有很大的困難。“從范疇上來說,休閑產業大于旅游產業,休閑經濟包含了旅游經濟,我們以前重視對旅游產業和旅游經濟的研究,對休閑產業和休閑經濟的研究重視不夠,以至于理論的研究滯后于休閑經濟發展的實踐”[24]。目前我國休閑娛樂類行業主要還是由旅游局系統來管理,而非贏利性的能滿足市民多方位休閑需要的企業比較少,完善的、協調統一的政府管理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休閑消費的發展關系到產業結構的調整,政府必須要加強引導,運用多種手段調控和規范休閑主體市場的組建與運作,促進休閑產業健康發展。
(四)重點發展休閑旅游產業
政府應主導和開發多樣化的旅游休閑產品,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根據休閑的空間與休閑的功能,構建出休閑的梯次圖,將休閑劃分為兩個層次:基本層次的休閑與高層次的休閑。基本層次的休閑包括4種休閑方式,分別是家中的休閑、社區的休閑與城市的休閑及城郊的休閑。……高層次的休閑包括兩種休閑方式,即旅游與度假”[25]。因此,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應重視以城市為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發展城市和城郊的休閑產業,打造城市和城郊的休閑空間,加強對城市夜生活消費空間、文化消費空間的打造,形成城市和城郊的休閑產業鏈”[26]。要提升旅游規劃層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多元化的旅游投資渠道;積極推進帶薪休假制度,鼓勵我國城鄉居民參與旅游活動,推進大眾旅游消費。
[1]楊振之,周坤.也談休閑城市與城市休閑[J].旅游學刊,2008,(12):51-57.
[2]Deegan J,etc. Employment Effects of Irish Tourism Projects: A Microeconomic Approach[C]//Johnson P S, Thomas B.PerspectivesonTourismPolicy. UK London: Mansell Publishing Ltd., 1992.
[3]Henry E W, Deane B.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the Economy of Ireland in 1990 and 1995[J].TourismManagement, 1997,(8):535-553.
[4]左冰.中國旅游產出乘數及就業乘數的初步測算[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2,(6):30-34.
[5]劉曉欣,胡曉,周弘.中國旅游產業關聯度測算及宏觀經濟效應分析——基于2002年與2007年投入產出表視角[J].旅游學刊,2011,(3):31-37.
[6]潘盛俊.我國旅游業關聯度測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3,(15):90-93.
[7]石培華.中國旅游業對就業貢獻的數量測算與分析[J].旅游學刊,2003,(6):45-51.
[8]李江帆,李冠霖,江波.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分析——以廣東為例[J].旅游學刊,2001,(3):19-25.
[9]依紹華.旅游業的就業效應分析[J].財貿經濟,2005,(5):89-91.
[10]唐代劍,李莉.對旅游就業彈性測量的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旅游科學,2005,(2):10-13.
[11]馮學鋼.上海旅游就業容量及拓展對策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09-115.
[12]崔峰.基于偏離度分析法的江蘇省旅游就業潛力預測[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5):755-757.
[13]魏翔.中國旅游就業增長方式研究——引入環境壓力因素的生產函數分析[J].財經研究,2006,(9):92-103.
[14]申廣斯.擴大內需背景下的休閑消費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0,(19):105-107.
[15]石培華.中國旅游業對就業貢獻的數量測算與分析[J].旅游學刊,2003,(6):45-51.
[1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國家旅游局課題組.中國旅游就業目標體系與戰略措施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17]中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統計年鑒(1998-2012)[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9-2013.
[18]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78-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79-2012.
[19]張曉梅.2005中國美容經濟年度報告[R].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0]中國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EB/OL].(2012-07-31).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207/t20120731_8672.html.
[21]劉德謙,高舜禮,宋瑞.2010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2]尹世杰.閑暇消費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23]郭魯芳. 休閑經濟學——休閑消費的經濟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4]楊振之.我們時代的休閑經濟與休閑生活[J].旅游學刊,2006,(9):7.
[25]楊振之,郭凌,蔡克信.度假研究引論——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借鑒[J].旅游學刊,2010,(9):12-19.
AnAnalysisofthePullingEffectofResidents’LeisureConsumptiononEmployment
SHEN Guang-si1,2, YANG Zhen-zhi1
(1.School of Tour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2.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103, China)
Leisure consump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industry and has increasingly been the major source of job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residents’ leisure consumption and the employment of leisure industry has been proved to be tight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rough instance analysis on China’s residents’ leisure consumption and the employment of leisure industry from 1998 to 2011. In the leisure industry, tourism employment grows fastest, with beauty, catering, leisure, culture, 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industry as the followers. Scientific leisure consumption should be advocated and leisure industry policy should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residents’ needs.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layout should be formed to encourage and expand the resident leisure consumption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employment.
leisure consumption; leisure industry; employment; pulling effect
F126
:A
:1000-5315(2014)02-0080-07
[責任編輯:鐘秋波]
2013-11-10
申廣斯(1975—),男,內蒙古赤峰人,四川大學旅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統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分析、文化遺產開發與管理; 楊振之(1965—),男,重慶人,管理學博士,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休閑與旅游規劃、旅游目的地管理等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