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控,你有沒有出現以下癥狀:不愛打電話,卻傾向于借助微信、QQ等工具用文字交流;語音聊天時膽小靦腆,陷入失語的尷尬,但純文字聊天卻可以聊個熱火朝天。
別擔心,有上述癥狀并不意味你已病入膏肓,只是患上了一種被網友定義為“語音恐懼癥”的病。近日,網絡上拋出了一個“語音恐懼癥”的話題,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所謂語音恐懼癥,是指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用文字交流毫無障礙,但是語音聊天說不了三句話就詞窮的現象。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APP出現在我們的手機中。面對日常使用的交流軟件,如QQ和微信,我們逐漸將語音模式轉為了文字模式,拇指一族似乎也隨之越來越強大。無論是過于靦腆,或者擔憂發送語音產生的無限尷尬,純文字似乎成為我們溝通最直接的方式。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互聯網及美國生活項目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美國青少年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已有一段時間了,他們已將手機變身為短信機器;超過一半的美國青少年每月發送約1500條短信。很多手機用戶使用手機并非是為了進行語音通話,而是充分使用智能手機設計的額外功能。也正是因為如此,語音溝通的人仿佛也越來越少,人們開始從最初的拇指一族逐漸轉為語音恐懼癥人群。對于此癥,專家表示可分利弊兩方面看,使用越來越多新出現的社交軟件進行交流是社會新的社交方式,人際關系也會因此更加開闊。但是,“語音恐懼癥”只是網絡對這種社會現象下的一個定義,人們應多關注如何克服內心恐懼,提升自己的交往技能。
“語音恐懼癥”是一種技術病
首先,網絡技術對人們性格的改變也不容忽視。在這個低頭族、宅男宅女遍地都是的時代,很多人“躲”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藏”在自己內心的小世界里,可以在網上和看不見的人敞開心扉地用文字聊天,但是卻不敢或者不愿和相逢的、面對面的人說話。這是E時代帶給人們的心理“創傷”,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從這一點來說,也是互聯網技術淡漠了人類的感情。其次,“語音恐懼癥”也跟網絡語音技術、語音聊天工具發展緩慢有關。網絡聊天以文字為主,剛開始語音交流的技術不好,長期靠文字交流,久而久之,口頭表達的能力就降低了。因此,“語音恐懼癥”也是一個技術病,解決這個問題,技術很關鍵。不過,與其讓技術去改變我們,不如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技術,尤其是語音交流,非常重要。
不妨多去“真人圖書館”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的經歷,就是書中的故事和內容。大家聚在一起,面對面暢聊人生感悟,在讀別人這本“書”時分享自己的經歷。
如果認為自己患上了“語音恐懼癥”,那么是否覺得去“真人圖書館”借“人”來閱讀不失為一種好的療法?其實,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真人圖書館”,只是當我們沉迷于網絡時,忽視了她的存在。大到學校、廣場,小到酒桌、火爐旁,無不都是一個個形形色色的“真人圖書館”。大家天南地北地瞎聊胡扯、正經討論無不是知識的薈萃、感情的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自然會學到很多很多。
帶著孩子,走出那“大門一關,與世隔絕”的逼仄空間,走入社會,走進大自然,讓他們融入不同的人群,通過交流、合作,互相影響,互相學習,釋放壓力,增長見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編輯/楚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