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山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泰安271000)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信息技術行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信息技術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尤其是根據國家頒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信息技術行業將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轉型期間受到政策的重點支持。因此,對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也就顯得極其重要。本文利用SPSS 16.0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滬市31家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進行了實證分析,并進行了綜合排序,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相關建議。
在國外,嚴格意義上的績效評價始于20世紀30年代以后美國的Kesner等人對經理人的報酬和績效評價的關系之間進行的研究。Charnes(1978)提出了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評價具有相同類型的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是否有效的一種效率評價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K·皮爾森對非隨機變量引入的,之后H·霍特林將此方法推廣到隨機向量的情形;1904年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通過對學生考試成績的研究提出了因子分析的思想。
張宗新、楊飛等(2006)主要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深交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評級作為信息披露質量代理變量,以Jensen指數、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及總資產周轉率作為公司績效代理指標,檢驗了2002-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與公司股票的收益率、盈利能力以及營運能力的關系。何靜(2010)主要運用多元統計法,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四方面選取財務績效評價指標,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績效評價模型。在此基礎上,運用實證分析法,驗證了汽車行業上市公司財務績效水平,結果與事實基本相符。
(一)數據來源及樣本選擇。根據我國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的劃分標準以及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定義,本文主要選取了相關的滬市31家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數據資料來源于巨潮資訊網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
(二)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為了全面描述所選的31家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本文從財務結構、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個財務指標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這5個指標分別是資產負債率、資產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和凈利潤增長率。通過SPSS 16.0軟件統計分析,得出了31家上市公司這5個指標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方差,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1.資產負債率是總負債除以總資產的百分比,它可以反映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來籌資的,也可以衡量企業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由表1可知,31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均值為44.78%、最小值為17.81%、最大值為72.8%,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總體上處于較為合理、穩健的水平,不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償債壓力。
2.資產周轉率是銷售收入與資產的比率,該項指標反映了資產的周轉速度,周轉越快,說明銷售能力越強。表1中,31家上市公司的資產周轉率平均值為0.8285,最大值為1.86,最小值為0.03,可知,行業內部不同的上市公司資產周轉率差距較大,周轉率較小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薄利多銷的方法,加速資產周轉,以帶來利潤絕對額的增加。
3.凈資產收益率是凈利潤與所有者權益的比值,它反映企業所有者權益的投資報酬率,也叫凈值報酬率或權益報酬率,具有很強的綜合性。31家上市公司中,凈資產收益率最大值為294.59%,最小值只有-28.04%,均值為16.67%,方差為55.56,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較低,行業內部差距較大。
4.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的值,它體現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流動資產越多,短期債務越少,則流動比率越大,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31家上市公司的流動比率最小值為1.12,最大值為5.48,均值為2.07,表明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流動比率較為合理,償債能力較強。
5.凈利潤增長率反映了企業凈利潤的增長幅度,增長率越大說明企業的發展潛力越大,凈利潤增長率在這31家上市公司中的最大值為1 432.08,最小值僅為-1 635.29,說明信息技術行業內部的發展極為不平衡,盈利穩定性及成長性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一)指標的選取。本文主要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四個方面選取了12個指標,分別為: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資產周轉率、營業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銷售凈利率、每股收益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這些指標基本上涵蓋了企業正常運行的各個方面的業績。指標的計算公式見表2。
(二)實證分析結果。將數據輸入SPSS 16.0軟件,通過因子分析,最后得出四個綜合因子,并對31家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進行了綜合評價及排名。
表3為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它顯示的是所有變量的共同度數據。第二列表示因子分析初始解下的變量共同度。如果對原有12個變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所有的特征根,那么原有變量的所有方差均可以被解釋,并且變量的共同度均為1。然而實際上,因子分析的最終目標就是使因子個數小于原有變量的個數,因此,不能提取全部的特征根;第三列是在指定提取條件下所提取特征根的共同度。這表明: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各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均可以被因子所解釋,變量信息丟失較少,因子分析的效果較為理想。
從表4中可以看到,所提取的四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4.12%,也就是說四個因子共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4.12%,原有變量的信息總體上丟失較少,因子分析的效果較為理想。
本文采取了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進行正交旋轉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見下頁表5)表明,所提取的四個因子可以解釋原有的12個變量,第一個因子代表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它可以由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來解釋;第二個因子代表的是企業的營運能力,它由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和資產周轉率來解釋;第三個因子表示企業的盈利能力,由營業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和銷售凈利率來解釋;第四個因子代表的是企業的成長能力,解釋它的是每股收益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
根據所提取的分別代表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的四個綜合因子以及他們的因子得分,運用公式 F=(24.494×F1+20.926×F2+20.149×F3+18.553×F4)/84.121,計算得出他們的綜合得分,并對其進行綜合排名,結果見表6。由表6可知,信息技術行業內部綜合績效較高的公司有新太科技、上海大智、航天信息、成都鵬博和寧波波導;綜合績效較低的則有濰坊北大、浙江剛泰、太原理工、安徽四創和烽火通信。在31家上市公司中,綜合得分為負值的就有15家,由此可見我國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綜合財務績效并不高,需要加強財務管理,針對財務運行中的弱勢環節,提高重視,并提出相關應對措施,以便盡快擺脫財務績效為負值的狀況。財務績效較好的企業也可以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四個方面找出企業的短板,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表2 相關指標計算公式

表3 因子分析的初始解

表4 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情況
為了促進作為國民經濟支柱行業之一的信息技術行業健康快速的發展,企業內部就應該不斷加強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經營績效。企業可以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四個方面加強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

表5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表6 因子綜合得分及排名
(一)償債能力方面。企業要提高各類資產的質量,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購置相應的資產,避免造成資產閑置的狀況,并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加強資產管理,為提高企業償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舉債,一定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并事前籌劃,根據自身財務特點,綜合選取資本成本低、風險小而且最適合自己的借債方式;在成功舉債之后,一定要制定完備的償債計劃,以保證企業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還款,保證良好的企業信譽。
(二)營運能力方面。要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對應收賬款的回收狀況要進行經常性分析、控制,及時發現問題,提前采取對策,防止惡化,并建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制定合理的收賬計劃;保持合理的存貨水平,過多的存貨會浪費資金,而存貨過少則不能滿足企業正常流轉的需要,企業應在特定的生產經營條件下制定一個最佳的存貨水平。
(三)盈利能力方面。要時刻關注企業現金流轉情況,提高資金的周轉能力,不斷增加企業的實體現金流量;在融資渠道方面,要加強對融資渠道的拓展和管理,不斷優化融資結構,提高企業融資能力;在成本控制方面,要節省開支,減少日常不必要的費用,拓展營銷渠道,實現真正的開源節流。
(四)成長能力方面。企業長期資產的增加是提高企業成長能力的必要因素,因此,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要不斷增加自身的長期資產,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了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層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公司戰略,并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關注企業的相關利益團體、組織及個人,包括企業投資方、供應鏈的上下游以及消費者等等,因為這些組織或團體往往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能力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