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成本信息的地位在以金融市場為主導因素的經濟發展中,日趨舉足輕重。本文在簡要回顧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中外文獻后,介紹了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內涵,并指出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三大積極作用及其面臨的三大困難。最后借鑒有關學者的觀點,主張在傳統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引入權益資本成本,全面、完整地對企業增值過程中的所有耗費進行彌補,并采用適當的方法對會計利潤進行恰當處理,最終修正由會計準則導致的潛在偏差和扭曲。
關鍵詞:資本成本管理會計 會計信息 權益資本成本
一、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文獻回顧
20世紀初期就有學者提出有關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類似構想。1973年,Anthony發表了《權益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首次從理論視角提出將權益資本成本引入財務會計體系,使得權益資本成本思想深入人心。隨后,有關權益資本成本確認和計量的爭論與探討迅速在學術界席卷開來,國內外學者都將其視為未來會計發展的趨勢之一。
(一)國外文獻回顧(見表1)
遵循Anthony所主張的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構想,必然要求將權益資本成本進行全面確認與計量。而設立“利息匯總”和“資本成本”賬戶可以很好地對資本成本進行核算。然而,在1979年,Anthony提出的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理論構想被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的第34號公告否定,其理由為“利息涉及資本化”。
(二)國內文獻回顧(見表2)
(三)個人評述
綜上,對比國內外文獻回顧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1)就各家所持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為,資本成本除了包括債務資本成本之外,權益資本成本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納入財務會計體系之內,進行確認與計量。而所謂的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就是在成本對象核算上要完成從債務資本成本核算向權益資本成本核算拓展的一種管理會計。但是也有少部分學者對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所主張的權益觀表示懷疑,或是質疑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中提出的“主體權益”,而主張主體權益分享者應該多元化的觀點。(2)就研究范圍來看,大部分學者僅停留在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上,很少進入實證研究的領域。雖然在合資鐵路領域應用了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但始終只停留在財務會計的核算程序上,沒有完整構建出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3)就研究難度上看,因為權益資本成本的計量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和方法體系,致使其相關研究很難開展。但值得肯定是,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是今后管理會計發展的趨勢所在,且這一觀點正逐漸被學術界認可。因此,本文就從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內涵入手,借鑒頡茂華(2012)的觀點對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實施的可行性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
二、基于資本成本的管理會計
資本成本既是連接內部企業環境與外部金融環境的重要橋梁,又是接通企業投資決策與籌資決策的必經通道。在以金融市場為主導因素的經濟發展大形勢下,資本成本信息的地位日趨舉足輕重。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企業的籌資已由傳統的主要依賴銀行貸款更多地向依靠股權籌資轉變,但在現行的財務會計體系下,企業忽略了權益資本成本,僅對資本成本中的債務資本成本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這必將導致企業對外投資、籌資決策和內部經營管理決策產生偏差。因此,探究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應盡快對資本成本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運用適當的方法將企業資本成本信息進行全面確認、計量和報告。
(一)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內涵
從經濟學理論角度出發,生產者使用的一切生產要素(包括資本)都應當進行成本核算。那些生產者自身擁有的要素成本被稱為隱性成本,因其擁有機會成本,所以也應納入財務會計體系與其他外購的要素一同進行成本核算。然而,在現行財務會計核算體系中,尚未對這種隱性成本進行統一、規范的核算。具體來說,現今任何一企業都既有債務資本又有權益資本。而傳統的財務會計體系忽視權益資本的使用代價,只對債務資本成本進行核算,這必將導致企業管理層忽視權益資本的使用情況。例如,當一個企業一定時期的凈利潤為正,但又低于權益資本成本時,從表面看來企業必須因盈利而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但若將股東投入的權益資本成本考慮在內后,實際上企業卻是虧損的。如此可說明,僅單一的核算債務資本成本是無法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的盈虧狀況。若企業無法提供真實性和可比性更高的會計信息給利益相關者,那么相應的政府、債權人、股東等就會逐步尋求以權益資本成本補償的考核模式,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恰能將這種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價值及可比性更高的會計信息提供給企業。
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主張將會計信息系統擴展,認為應當把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所有耗費納入財務報告,既包括顯性成本也包括隱性成本。權益資本成本應按一定的方式分配計入企業相應的各個項目中,諸如構建廠房、配置設備、庫存商品、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等,都應將權益資本成本考慮在內。權益資本成本與顯性成本地位相互平等,在具體項目核算方面無誰先誰后、誰主誰次之分。尚處初創階段的小企業,總收入有時很難彌補權益資本成本,或是雖彌補了權益資本成本但卻無法負擔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間接費用等成本,這樣分析考核后,企業究竟是盈利還是虧損便會一目了然。
(二)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積極作用
當權益資本成本像債務資本成本一樣,都在企業中得到確認、計量和報告后,傳統的以經營業績為核心的利潤指標考核模式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權益資本成本將不再被人們漠視。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主張確認和計量機會成本,這將有助于推動企業的關注焦點由會計利潤轉向經濟利潤,使得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可靠、相關,并能進一步促進會計學科的良好發展。
1.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由于缺乏對權益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在現行財務會計體系下所反映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不盡如人意,而其對外報告的凈利潤也是將權益資本成本囊括在內的會計利潤。從本質上看,財務會計并沒有如實地反映出經營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為把權益資本成本歸入凈利潤中,勢必會高估真正的凈利潤,直接使企業蒙受多納稅的損失,甚至造成企業管理層因使用錯誤的信息而導致決策失誤,極大地損害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相關性。按照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思想,真正的凈利潤必須將權益資本成本剔除在外,這將使得企業會計信息更加真實,與企業管理層和股東的決策更加相關。因此,以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對權益資本成本進行確認和計量,將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
2.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通過對權益資本成本的考核,使得不同資本結構下的企業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例如:現有兩家企業——甲企業與乙企業,他們的真實利潤和資本規模相同,但甲企業的大多資本來源于股權融資,而乙企業的資本大多依靠借款取得。若采用現行的財務會計體系核算,得出的結果一定是甲企業的凈利潤比乙企業的多,原因在于計算甲企業凈利潤時忽視了權益資本成本,而在核算乙企業的凈利潤時卻要將債務資本成本剔除。若采用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進行核算,權益資本成本和債務資本成本都將納入成本考核范圍內,都必須排除在凈利潤以外。如此看來,甲乙兩個企業的效益就將趨于一致,因而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大幅度提升。當然,將權益資本成本納入考核范圍,還有利于同一企業內自主構建的、外購的或是租賃的各項固定資產在計價上具有可比性,增強同一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3.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會計學科的發展。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都是會計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兩者之間卻也存在不同步的一面。管理會計主張對一切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進行確認和計量。相比之下,現行的財務會計只確認和計量顯性成本,而對隱性成本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這樣勢必導致管理會計成本核算口徑大于財務會計成本核算口徑。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成本考核上缺乏統一性,會阻礙會計理論的健康發展,也給其實際應用帶來諸多不便。在現今的市場環境和會計體系下,權益資本成本還無法擺脫隱性成本的“枷鎖”,不能“變身”為顯性成本而納入財務會計體系中核算。因此,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不但可以通過將權益資本成本納入核算體系促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成本計算口徑協調統一,而且還有助于對投資項目的前期投資效益評價和后期使用效益考評進行協調,進而促進會計學科的兩大分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促進會計學科良好發展的目的。
(三)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將面臨的問題
盡管推行資產成本管理會計有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但上述研究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權益資本成本的計量是一大難題,亟待解決。由于缺少針對權益資本成本統一、公認的計量方法和標準,導致其暫且無法納入財務會計的核算體系。而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未能提出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解決方案。(2)目前雖已有部分學者將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運用到一些領域中,且對其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了論證,但都未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僅局限于財務會計的核算程序上。(3)由于股東受當前各國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治理體系的認可,地位高高在上,倘若股東權益被分成股東權益和主體權益兩部分,那么主體權益的歸屬問題,又將是一大難題。
三、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機理分析
經濟增加值的提出和應用為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性及相關理論支持。
(一)EVA概念的提出
1991年,Stern Stewart & Co.提出以補償資本成本為目的的經濟增加值概念。依此概念,企業發展狀況的好壞及創造價值能力的大小都不僅以投資收益率的高低作為評判標準,核心在于其收益是否能完全彌補包括權益成本及債務成本在內的資本成本。此后,眾多投資銀行、相關咨詢公司以及機構投資者逐漸開始嘗試將EVA運用于投資價值分析、管理咨詢及企業創造價值能力的評估中。更有一些投資分析師發現,運用傳統的每股收益或凈資產收益率不能解釋的公司股價問題若采用未來預期經濟增加值卻能得到很好的解釋。胡玉明(2004)主張經濟增加值觀念的興起使企業的業績考評逐步從傳統的利潤觀念向價值觀念轉變,這很可能將企業經營模式逐漸從利潤模式推向價值模式。因而,更應該擺脫會計視角的束縛,從管理視角來認識經濟附加值觀念。顯然,EVA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調整,反映出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價值創造能力,它是會計利潤在借助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實行經濟學改造后的產物。白旭(2003)建議,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各項決策的重點應更多地放在投資回報及權益資本的保值增值方面,而不僅是單純的擴大再生產。他主張一條正確的途徑——通過不斷提高經濟增加值來尋求權益資本的價值。
(二)EVA在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中的運用
經濟增加值以任何資本的使用都是有代價的理念為前提,有效遏制管理者不惜采用高負債率來一味追求股本收益率提高的行為,促使管理者尋找到企業在負債和利潤間的平衡點,從而減輕企業在經營發展中的財務風險。但在現行的財務會計體系中,EVA尚未被充分運用,在此,本文借鑒頡茂華(2012)的觀點,主張實現經濟增加值價值管理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是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即在傳統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引入權益資本成本,全面、完整地對企業增值過程中的所有耗費進行彌補,并通過適當的方法對會計利潤進行恰當處理,最終修正由會計準則導致的潛在偏差和扭曲。如圖1所示,首先,從技術操作層面出發,預估出債務成本與權益成本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其次,依據資本會隨著生產經營而運作的原理,參照一定分配標準在對應的各個項目上分攤,并將分配至存貨及固定資產的部分資本化計入相應的資產價值。由此,企業在生產中所耗用的、在經營中所占用的資本成本就將被包含在存貨、銷貨成本中,而自主構建的固定資產也將把在建期間所占用的全部資本成本通通歸入成本。最終的稅后凈利潤將會被資本成本以轉變為營業成本或折舊費用等方式所影響。此時的稅后凈利潤已不再是會計賬面利潤(會計利潤),而是以此為基礎調整計算得出的 “真正凈利潤”。因此,通過運用EVA,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不僅能將資本成本清晰地分配至各個項目,以便于快速找到驅動價值的要素,促進企業長期健康的發展,而且所構建的機制體系也有助于扭轉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和行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在本質上趨于一致。
四、結論
在以金融市場為主導因素的經濟大形勢下,只考核企業債務資本成本而對權益資本成本視而不見,將給企業對內經營管理及對外投融資決策帶來極度不良的影響。再則,權益資本成本已成為現代管理決策的有利工具,廣泛應用于管理會計中,如國務院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績效考核暫行辦法》。因此,對資本成本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迫在眉睫,必須盡快構建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依托EVA大力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架起協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橋梁,促進會計學科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玉明.關于會計主體概念及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的思考[J].財經研究,1998,(4).
2.黃平.對股權資本成本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的比較和反思[J].財經論叢,2001,(4).
3.孫利瓊,黃毅.“主體權益”觀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9).
4.李梅芳,劉萍,王瑩.論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相關理論問題及其信息披露[J].事業財會,2006,(5).
5.孫永鵬.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在合資鐵路公司的應用[J].財會月刊,2011,(26):52-54.
6.白旭.追求權益資本價值的路徑選擇[J].工業會計,2003,(3).
7.頡茂華,薛志麗,王崴. 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2,(10):12-16.
8.胡玉明.經濟附加值觀念的真諦[J].財會通訊,2004,(10).
9.楊洪禮.資本成本會計若干理論問題[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4).
10.李天民.管理會計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4.
11.胡玉明.資本成本管理會計若干理論問題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1996,(2).
12.胡玉明.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構想的意義[J].審計與經濟研究,1998,(1).
13.葛家澍.會計學導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王靜芳,女,集美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會計與管理控制系統方法。
2.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通過對權益資本成本的考核,使得不同資本結構下的企業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例如:現有兩家企業——甲企業與乙企業,他們的真實利潤和資本規模相同,但甲企業的大多資本來源于股權融資,而乙企業的資本大多依靠借款取得。若采用現行的財務會計體系核算,得出的結果一定是甲企業的凈利潤比乙企業的多,原因在于計算甲企業凈利潤時忽視了權益資本成本,而在核算乙企業的凈利潤時卻要將債務資本成本剔除。若采用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進行核算,權益資本成本和債務資本成本都將納入成本考核范圍內,都必須排除在凈利潤以外。如此看來,甲乙兩個企業的效益就將趨于一致,因而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大幅度提升。當然,將權益資本成本納入考核范圍,還有利于同一企業內自主構建的、外購的或是租賃的各項固定資產在計價上具有可比性,增強同一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3.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會計學科的發展。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都是會計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兩者之間卻也存在不同步的一面。管理會計主張對一切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進行確認和計量。相比之下,現行的財務會計只確認和計量顯性成本,而對隱性成本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這樣勢必導致管理會計成本核算口徑大于財務會計成本核算口徑。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成本考核上缺乏統一性,會阻礙會計理論的健康發展,也給其實際應用帶來諸多不便。在現今的市場環境和會計體系下,權益資本成本還無法擺脫隱性成本的“枷鎖”,不能“變身”為顯性成本而納入財務會計體系中核算。因此,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不但可以通過將權益資本成本納入核算體系促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成本計算口徑協調統一,而且還有助于對投資項目的前期投資效益評價和后期使用效益考評進行協調,進而促進會計學科的兩大分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促進會計學科良好發展的目的。
(三)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將面臨的問題
盡管推行資產成本管理會計有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但上述研究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權益資本成本的計量是一大難題,亟待解決。由于缺少針對權益資本成本統一、公認的計量方法和標準,導致其暫且無法納入財務會計的核算體系。而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未能提出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解決方案。(2)目前雖已有部分學者將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運用到一些領域中,且對其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了論證,但都未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僅局限于財務會計的核算程序上。(3)由于股東受當前各國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治理體系的認可,地位高高在上,倘若股東權益被分成股東權益和主體權益兩部分,那么主體權益的歸屬問題,又將是一大難題。
三、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機理分析
經濟增加值的提出和應用為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性及相關理論支持。
(一)EVA概念的提出
1991年,Stern Stewart & Co.提出以補償資本成本為目的的經濟增加值概念。依此概念,企業發展狀況的好壞及創造價值能力的大小都不僅以投資收益率的高低作為評判標準,核心在于其收益是否能完全彌補包括權益成本及債務成本在內的資本成本。此后,眾多投資銀行、相關咨詢公司以及機構投資者逐漸開始嘗試將EVA運用于投資價值分析、管理咨詢及企業創造價值能力的評估中。更有一些投資分析師發現,運用傳統的每股收益或凈資產收益率不能解釋的公司股價問題若采用未來預期經濟增加值卻能得到很好的解釋。胡玉明(2004)主張經濟增加值觀念的興起使企業的業績考評逐步從傳統的利潤觀念向價值觀念轉變,這很可能將企業經營模式逐漸從利潤模式推向價值模式。因而,更應該擺脫會計視角的束縛,從管理視角來認識經濟附加值觀念。顯然,EVA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調整,反映出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價值創造能力,它是會計利潤在借助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實行經濟學改造后的產物。白旭(2003)建議,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各項決策的重點應更多地放在投資回報及權益資本的保值增值方面,而不僅是單純的擴大再生產。他主張一條正確的途徑——通過不斷提高經濟增加值來尋求權益資本的價值。
(二)EVA在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中的運用
經濟增加值以任何資本的使用都是有代價的理念為前提,有效遏制管理者不惜采用高負債率來一味追求股本收益率提高的行為,促使管理者尋找到企業在負債和利潤間的平衡點,從而減輕企業在經營發展中的財務風險。但在現行的財務會計體系中,EVA尚未被充分運用,在此,本文借鑒頡茂華(2012)的觀點,主張實現經濟增加值價值管理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是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即在傳統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引入權益資本成本,全面、完整地對企業增值過程中的所有耗費進行彌補,并通過適當的方法對會計利潤進行恰當處理,最終修正由會計準則導致的潛在偏差和扭曲。如圖1所示,首先,從技術操作層面出發,預估出債務成本與權益成本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其次,依據資本會隨著生產經營而運作的原理,參照一定分配標準在對應的各個項目上分攤,并將分配至存貨及固定資產的部分資本化計入相應的資產價值。由此,企業在生產中所耗用的、在經營中所占用的資本成本就將被包含在存貨、銷貨成本中,而自主構建的固定資產也將把在建期間所占用的全部資本成本通通歸入成本。最終的稅后凈利潤將會被資本成本以轉變為營業成本或折舊費用等方式所影響。此時的稅后凈利潤已不再是會計賬面利潤(會計利潤),而是以此為基礎調整計算得出的 “真正凈利潤”。因此,通過運用EVA,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不僅能將資本成本清晰地分配至各個項目,以便于快速找到驅動價值的要素,促進企業長期健康的發展,而且所構建的機制體系也有助于扭轉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和行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在本質上趨于一致。
四、結論
在以金融市場為主導因素的經濟大形勢下,只考核企業債務資本成本而對權益資本成本視而不見,將給企業對內經營管理及對外投融資決策帶來極度不良的影響。再則,權益資本成本已成為現代管理決策的有利工具,廣泛應用于管理會計中,如國務院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績效考核暫行辦法》。因此,對資本成本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迫在眉睫,必須盡快構建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依托EVA大力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架起協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橋梁,促進會計學科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玉明.關于會計主體概念及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的思考[J].財經研究,1998,(4).
2.黃平.對股權資本成本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的比較和反思[J].財經論叢,2001,(4).
3.孫利瓊,黃毅.“主體權益”觀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9).
4.李梅芳,劉萍,王瑩.論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相關理論問題及其信息披露[J].事業財會,2006,(5).
5.孫永鵬.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在合資鐵路公司的應用[J].財會月刊,2011,(26):52-54.
6.白旭.追求權益資本價值的路徑選擇[J].工業會計,2003,(3).
7.頡茂華,薛志麗,王崴. 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2,(10):12-16.
8.胡玉明.經濟附加值觀念的真諦[J].財會通訊,2004,(10).
9.楊洪禮.資本成本會計若干理論問題[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4).
10.李天民.管理會計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4.
11.胡玉明.資本成本管理會計若干理論問題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1996,(2).
12.胡玉明.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構想的意義[J].審計與經濟研究,1998,(1).
13.葛家澍.會計學導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王靜芳,女,集美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會計與管理控制系統方法。
2.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通過對權益資本成本的考核,使得不同資本結構下的企業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例如:現有兩家企業——甲企業與乙企業,他們的真實利潤和資本規模相同,但甲企業的大多資本來源于股權融資,而乙企業的資本大多依靠借款取得。若采用現行的財務會計體系核算,得出的結果一定是甲企業的凈利潤比乙企業的多,原因在于計算甲企業凈利潤時忽視了權益資本成本,而在核算乙企業的凈利潤時卻要將債務資本成本剔除。若采用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進行核算,權益資本成本和債務資本成本都將納入成本考核范圍內,都必須排除在凈利潤以外。如此看來,甲乙兩個企業的效益就將趨于一致,因而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大幅度提升。當然,將權益資本成本納入考核范圍,還有利于同一企業內自主構建的、外購的或是租賃的各項固定資產在計價上具有可比性,增強同一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3.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會計學科的發展。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都是會計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兩者之間卻也存在不同步的一面。管理會計主張對一切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進行確認和計量。相比之下,現行的財務會計只確認和計量顯性成本,而對隱性成本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這樣勢必導致管理會計成本核算口徑大于財務會計成本核算口徑。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成本考核上缺乏統一性,會阻礙會計理論的健康發展,也給其實際應用帶來諸多不便。在現今的市場環境和會計體系下,權益資本成本還無法擺脫隱性成本的“枷鎖”,不能“變身”為顯性成本而納入財務會計體系中核算。因此,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不但可以通過將權益資本成本納入核算體系促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成本計算口徑協調統一,而且還有助于對投資項目的前期投資效益評價和后期使用效益考評進行協調,進而促進會計學科的兩大分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促進會計學科良好發展的目的。
(三)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將面臨的問題
盡管推行資產成本管理會計有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但上述研究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權益資本成本的計量是一大難題,亟待解決。由于缺少針對權益資本成本統一、公認的計量方法和標準,導致其暫且無法納入財務會計的核算體系。而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未能提出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解決方案。(2)目前雖已有部分學者將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運用到一些領域中,且對其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了論證,但都未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僅局限于財務會計的核算程序上。(3)由于股東受當前各國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治理體系的認可,地位高高在上,倘若股東權益被分成股東權益和主體權益兩部分,那么主體權益的歸屬問題,又將是一大難題。
三、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機理分析
經濟增加值的提出和應用為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性及相關理論支持。
(一)EVA概念的提出
1991年,Stern Stewart & Co.提出以補償資本成本為目的的經濟增加值概念。依此概念,企業發展狀況的好壞及創造價值能力的大小都不僅以投資收益率的高低作為評判標準,核心在于其收益是否能完全彌補包括權益成本及債務成本在內的資本成本。此后,眾多投資銀行、相關咨詢公司以及機構投資者逐漸開始嘗試將EVA運用于投資價值分析、管理咨詢及企業創造價值能力的評估中。更有一些投資分析師發現,運用傳統的每股收益或凈資產收益率不能解釋的公司股價問題若采用未來預期經濟增加值卻能得到很好的解釋。胡玉明(2004)主張經濟增加值觀念的興起使企業的業績考評逐步從傳統的利潤觀念向價值觀念轉變,這很可能將企業經營模式逐漸從利潤模式推向價值模式。因而,更應該擺脫會計視角的束縛,從管理視角來認識經濟附加值觀念。顯然,EVA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調整,反映出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價值創造能力,它是會計利潤在借助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實行經濟學改造后的產物。白旭(2003)建議,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各項決策的重點應更多地放在投資回報及權益資本的保值增值方面,而不僅是單純的擴大再生產。他主張一條正確的途徑——通過不斷提高經濟增加值來尋求權益資本的價值。
(二)EVA在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中的運用
經濟增加值以任何資本的使用都是有代價的理念為前提,有效遏制管理者不惜采用高負債率來一味追求股本收益率提高的行為,促使管理者尋找到企業在負債和利潤間的平衡點,從而減輕企業在經營發展中的財務風險。但在現行的財務會計體系中,EVA尚未被充分運用,在此,本文借鑒頡茂華(2012)的觀點,主張實現經濟增加值價值管理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是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即在傳統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引入權益資本成本,全面、完整地對企業增值過程中的所有耗費進行彌補,并通過適當的方法對會計利潤進行恰當處理,最終修正由會計準則導致的潛在偏差和扭曲。如圖1所示,首先,從技術操作層面出發,預估出債務成本與權益成本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其次,依據資本會隨著生產經營而運作的原理,參照一定分配標準在對應的各個項目上分攤,并將分配至存貨及固定資產的部分資本化計入相應的資產價值。由此,企業在生產中所耗用的、在經營中所占用的資本成本就將被包含在存貨、銷貨成本中,而自主構建的固定資產也將把在建期間所占用的全部資本成本通通歸入成本。最終的稅后凈利潤將會被資本成本以轉變為營業成本或折舊費用等方式所影響。此時的稅后凈利潤已不再是會計賬面利潤(會計利潤),而是以此為基礎調整計算得出的 “真正凈利潤”。因此,通過運用EVA,資本成本管理會計不僅能將資本成本清晰地分配至各個項目,以便于快速找到驅動價值的要素,促進企業長期健康的發展,而且所構建的機制體系也有助于扭轉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和行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使管理者與股東的利益在本質上趨于一致。
四、結論
在以金融市場為主導因素的經濟大形勢下,只考核企業債務資本成本而對權益資本成本視而不見,將給企業對內經營管理及對外投融資決策帶來極度不良的影響。再則,權益資本成本已成為現代管理決策的有利工具,廣泛應用于管理會計中,如國務院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績效考核暫行辦法》。因此,對資本成本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迫在眉睫,必須盡快構建資本成本管理會計體系,依托EVA大力推行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架起協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橋梁,促進會計學科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玉明.關于會計主體概念及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的思考[J].財經研究,1998,(4).
2.黃平.對股權資本成本管理會計與傳統會計的比較和反思[J].財經論叢,2001,(4).
3.孫利瓊,黃毅.“主體權益”觀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9).
4.李梅芳,劉萍,王瑩.論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的相關理論問題及其信息披露[J].事業財會,2006,(5).
5.孫永鵬.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在合資鐵路公司的應用[J].財會月刊,2011,(26):52-54.
6.白旭.追求權益資本價值的路徑選擇[J].工業會計,2003,(3).
7.頡茂華,薛志麗,王崴. 資本成本管理會計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2,(10):12-16.
8.胡玉明.經濟附加值觀念的真諦[J].財會通訊,2004,(10).
9.楊洪禮.資本成本會計若干理論問題[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4).
10.李天民.管理會計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4.
11.胡玉明.資本成本管理會計若干理論問題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1996,(2).
12.胡玉明.資本成本管理會計理論構想的意義[J].審計與經濟研究,1998,(1).
13.葛家澍.會計學導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王靜芳,女,集美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會計與管理控制系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