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萍,劉宏利,肖 鐸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美術系,河北 承德 067000)
韻律美即和諧美,指畫面諸因素的關系在一定的表現手段、感情支配等多種條件下所達到的和諧統一。要做到畫面的整體和諧,必須尊重大自然本身的韻律美,筆墨的表現也必須通過各種途徑營造出各關系之間的和諧與統一。筆墨的干濕、濃淡等變化,且畫面的用筆、鮮明的層次、豐富的色彩等都從不同方面體現著韻律美。
隨著中國畫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逐步提高,藝術家對畫面效果的營造也迎來了巨大的挑戰性,同時,大自然有其自身規律,物與物之間存在著強烈的韻律美,藝術家應敏銳的發現這一現象,尊重它、感受它,并要將韻律美充分運用在實踐中,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同時與欣賞者產生共鳴!由此可見,筆墨表現的韻律美應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變得更加豐富和完善。
作為繪畫實踐者,深刻體會到創作一幅作品,首先要確定追求一種什么樣的視覺效果,如畫面中的感覺---富貴、野逸、淡雅等,從中選出所要表現的感覺作為整幅畫面的核心,然后用這種感覺去營造畫面的主題。當然,韻律美并不是一種固定的藝術表現語言,它常常隱含于畫面內,它追求的是一種情感、意境的綜合藝術效果,在畫面筆墨的營造中隨之而產生,它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者,筆者深知,每次作畫時的用筆都是有頓挫、有快慢的進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韻律美的支配。例如,在山水畫中樹的表現,大多數情況下采取“一波三折”的表現手段,這樣看起來會更加硬朗、挺拔一些,葉子的表現也是虛實結合,這樣既不會顯得太緊張又不會顯得太松懈,而且生動自然;當多棵樹出現的時候,畫者要先觀察并總結樹木的生長狀況,在根據畫面需要經過藝術加工進行主觀處理,考慮好每棵樹木之間的關系,突出最主要的一棵或者一組,其它皆可統一處理。并且這種樹木的表現方法在畫面其它地方也要或多或少的出現,以于之呼應,使整個畫面達到既對比又統一的效果。樹木在接近天空的部分要模糊化處理,以達到畫面的悠遠感,這種無限延伸的空間正是韻律美所達到的效果。當然,在山水畫作品中,山石是主要的表現語言,這時的用筆主要根據畫面的整體需要來決定其是用中鋒還是側鋒,是結構型還是沒骨型,但必須使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價值,是主體還是襯托等。這些無疑都體現了畫面的韻律美。
綜上所述,樹木、山石自身的生長規律以及中國畫本身的這種表現方法,就決定了其必然會有韻律美。加上畫者自身的情緒也是具有韻律的,在表現中必然會融入自身的想法、氣韻等,也增加了畫面的韻律美。
筆者認為“筆墨的韻律美”是一幅畫成功的關鍵,因此要對它予以重視性,并巧妙利用這一因素,營造畫面效果。在山水畫中,“墨有干、濕、濃、淡、焦,若能將其好好運用,注重自身的變化與韻律,可達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產生豐富變化,使畫面達到虛實相生、和諧統一之境界。
在山水畫中,“實”則指用筆用墨的到達之處,常用來變現萬物之生機盎然,“虛”則是相對于實來講的,常指“無畫處”或者“朦朧處”,是‘實’的必要補充。在畫中,虛實的對比需要在一定地韻律下進行,否則畫面將會雜亂無章,毫無美感可言。畫面只有達到“虛實相生”之境界,才會讓欣賞者真正感到美的享受、心的愉悅。
清代方薰在他撰寫的《山靜居畫論》中說:“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天機、生趣所達到),生發不窮。”“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虛筆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不窮。”可見,在山水畫中“虛實相生”之境界是通過對筆墨的處理表現出來的。
在山水畫中,“和諧統一”常指畫面各物象各因素在筆墨的表現下,追求豐富變化的同時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在矛盾中實現畫面的協調。
從古至今,畫者就很注重畫面的整體與和諧,這種協調需要藝術家掌握嫻熟的繪畫技巧,通過筆墨語言表現出來,使筆墨、畫面形象在一定的韻律下做到和諧統一,使欣賞者感到視覺的舒適性和美學的巧妙性。
作為繪畫藝術實踐者,應加強運用筆墨的韻律美,并盡可能的把它發揮到另一個新的高度。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使筆者將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從而對筆墨的韻律美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并為以后的實踐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導意義。
[1]林木.筆墨論[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3.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