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凱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把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社會救助、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政策,加快推進民生保障體系建設和制度施行。在實施相關民生政策時,保障對象的經濟狀況是重要的準入條件,因此,如何準確、高效核查申請家庭的經濟狀況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等傳統的家計調查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實的需求。2006年12月起,上海市民政局開始探索實踐居民經濟狀況核查機制,研發了居民經濟狀況核對系統,并與相關部門和單位聯通信息查詢比對渠道,確立了科學的核對理念和專業的核算方法,初步建立了有別于傳統核查方式的現代新型核對機制。迄今,已覆蓋了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型貧困等項目,確保了社會保障項目實施的公平公正,且零投訴、零泄密。
一、建立健全核對機制,確保核對結果客觀公正
居民經濟狀況核對是一項全新的民生基礎工程,通過建立專業、科學、權威的核對機制,不但能夠確保社會保障審批機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同時還能培育公民誠信意識,完善社會誠信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
以互通共享為原則,搭建核對信息平臺。首先,核對系統是一個支持性政務平臺,能為各類公共政策提供居民經濟狀況權威信息;其次,核對系統不僅能核對居民收入信息,還具備對申請人財產、支出等其他經濟狀況進行信息核對的功能;第三,核對系統除了承擔具體核對業務外,還具備為公共政策的研究決策提供數據分析的功能。信息平臺建設的重點是建立電子比對專線,把原本分散在政府各部門的有關申請人的經濟狀況信息,通過核對系統進行最大效率的整合和利用。迄今,核對信息系統已完成了與全市所有區(縣)、街鎮鄉的聯通,與人保、公積金、稅務、民政、公安、房管、工商、醫保、紅十字會、總工會、證券、銀行、保險等部門和單位建立了電子比對專線,并形成了數據查詢交換的常態機制。
以合法為前提,出臺核對政策文件。居民經濟狀況核對直接涉及個人隱私和公民權利,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法規政策,對申請、審核、流轉、比對、核實等流程予以規范,為開展核對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尤為必要。2009年7月,《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辦法》作為政府規章正式出臺,這是我國第一部與居民經濟狀況核查有關的法規,提供了核對工作開展的法律依據。在此法規框架下,上海市民政局針對不同的核對項目,制定相應的操作性實施細則。2009年發布《上海市經濟適用住房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實施細則(試行)》,2010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修訂出臺《上海市經濟適用住房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實施細則》;2012年出臺《上海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家庭經濟狀況認定標準(試行)》以及《上海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實施細則(試行)》;2013年出臺《上海市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辦法(試行)》。
以數值為依據,設計核對基本規則。根據申請人不同的收入特點,科學確定不同的核對要素。核對要素分為“基本核對要素”和“補充核對要素”,通過電子比對專線從相關部門獲得相應的要素信息,按照事先設定的合算規則,在核對系統中直接生成該申請人的收入財產數額,再與申請人申報的數額或政策規定的數額進行比對得出偏差值。偏差值小于等于零的出具標準線內的核對報告;大于零的進入重新確認程序,根據重新確認的情況,對于仍大于零的,或敦促申請人自愿退出并終止核對,或出具標準線外的核對報告并納入不良誠信記錄。
以持證為手段,培養核對人員隊伍。核對機構分為市、區(縣)兩級,核對人員為市、區(縣)、街鎮鄉三級,分級管理,統一核對。2009年6月,市級機構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正式成立,至2011年底全市17個區縣均成立了區縣核對中心。為確保基層核對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素質,所有核對員必須經培訓考核后持證上崗。迄今,市、區(縣)、街鎮鄉三級人員隊伍架構和“兩級三審”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
以服務為根本,設置核對確認環節。在信息比對時,如果個人申報和相關部門反饋信息得出的核對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核對機構并不簡單認定申請人的經濟狀況不符合公共政策的準入條件而建議業務審批部門直接拒絕申請人的申請,而是向申請人提供一次解釋說明和重新確認的機會,同時重申相關誠信規定以及虛假申報的后果。如此,既可使申請人對核對結果心服口服,避免后續的爭議糾紛,又可以檢驗相關部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并將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信息提供部門,以便改進工作。
二、嚴防嚴控信息使用,確保私密信息安全保密
限制對接、規范流程,消除外部顧慮。首先,核對機構與信息提供部門簽訂保密協議,規范雙方權利義務;其次,核對系統和信息提供部門的業務系統間設置前置服務器,不直接對接,核對信息及查詢結果經由此服務器間接取、送,其他無關信息由此被有效隔離,從而保障雙方系統數據安全;再者,雙方均指定專人負責數據交換工作,制定操作規程,責任落實到人。
技術防范、制度監督,防堵內部泄密。從技術層面上,在核對信息系統中加強信息安全的設計,通過加密技術實現數據傳輸高可靠性,通過數字簽名與電子簽章建立起可信度高的數字審批流程,通過應用審計、電子監察系統保障數據合法化使用。從制度層面上,制定相關信息安全制度、保密制度等,明確責任主體,加強保密監督。從人員層面上,要求核對工作人員具備高素質,擁有優秀的職業道德,簽訂保密協議,并定期接受保密教育,強化保密意識,不得泄露申請人的個人隱私信息。
三、挖掘利用沉淀數據,協助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隨著相關核對業務的持續開展,核對系統中累積了大量個人經濟數據,逐漸呈現出大數據的特征。對這些數據進行科學、全面、細致、深入的分析,可以發現許多有價值的規律性特點和前瞻性趨勢,進而對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政策制定和決策支持服務。
檢出率逐年下降,有效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通過對核對系統中數據的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各個核對項目的檢出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表明,首先社會誠信意識普遍增強,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自覺性不斷提升;其次,居民對于經濟狀況核對政策和核對手段的知曉程度提高,抱有僥幸心理的申請人減少;再者,加大了對隱瞞虛報行為的查處力度,上海民政部門和房管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申請審核,嚴肅查處隱瞞虛報行為的通知》,增強了核對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此外,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工作還參與到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成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多樣化課題,積極支持政府部門科學決策。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數據研究、分析及挖掘工作,開展了《上海市城市廉租住房家庭收入分布及走勢預測模型研究》、《上海市經濟適用住房申請家庭收入分布及走勢預測模型研究》、《上海市中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影響因素分析》、《上海市廉租住房家庭人均收入與數量預測模型》、《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家庭經濟狀況分析》等多個課題的研究,對沉淀在核對信息系統中大量數據做相關性分析,從而對有關社會保障政策進行預測,為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決策民生政策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持。
(作者: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王農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