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韓 香臺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8日在“立法院”會議上透露,明年1月將試辦開放農業外勞,且不排除引進大陸勞工,初步鎖定茶、水果等大宗農作物,但也不排除花和香菇。據臺灣《自由時報》9日報道,陳保基稱,目前臺灣農業勞力人口偏向中老齡,“有錢請不到人”是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困境。而目前計劃聘用外勞的職缺,都是本地勞工不做的工作。《聯合報》稱,由于各項作物農忙時節不同,“農委會”研擬由農會或產業團體負責整合缺工狀況,花卉、茶葉、香菇、水果、育苗場和畜牧業都在試辦的產業選項內,最快明年農歷年后試辦。文章還說,臺灣農業人口老化嚴重,農民平均年齡為62歲,因勞動力密集、待遇不高的特性,許多第二代年輕人不愿接手,農業生產勞力早已出現斷層。“農委會”2012年研議引進農業外勞,但引起社會強烈反彈,因此決定先充分運用本地人力,推行“農業打工”及“區域性、季節性現有農業勞力調度”兩大計劃,但成效有限。針對“農委會”有望引進外勞,臺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顏瑞進說,早就該開放了,外勞可解決農忙缺工問題,但要有管理配套。彰化縣花卉生產合作社監事主席羅世振說,花價好時批發價可以達60元(新臺幣,下同),但因采收期人力不足,“眼睜睜看著花開過頭卻無法采收,差個兩三天就掉到十幾元”。“勞動部”強調,臺灣現階段政策仍禁止引進大陸勞工,若要引進,依“兩岸關系條例”規定得經“立法院”議決才行。勞動團體則批評稱,農業提升不能只想著引進廉價勞力來降低生產成本,這樣只會讓臺灣社會充斥血汗勞工或低薪勞工,應解決產銷制度等根本問題。《聯合報》9日稱,是否開放農業外勞,爭議延續20多年,始終無解,缺工依舊,苦的還是農民,“為了臺灣農業發展,農委會與勞動部應坐下來談,思考適度開放農業外勞的可行性”。▲
環球時報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