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印度兒童權益活動家凱拉什·薩蒂亞爾蒂和巴基斯坦女孩瑪拉拉·尤薩夫扎伊,以表彰他們為保護兒童和青年人權益,尤其是受教育權利而進行的斗爭。其中,瑪拉拉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此次授獎開創了和平獎歷史上一個先例,即表彰那些為年輕人權益而斗爭的人。”奧斯陸和平研究所主任哈普威金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瑪拉拉曾是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斯瓦特縣明戈拉城的一名學生。她從11歲開始就為爭取婦女受教育的權利而斗爭,通過博客向外界介紹她和朋友們在塔利班政權下的生活。2012年10月,瑪拉拉在乘校車回家途中遭塔利班槍手暗殺,頭部和頸部中槍。聯合國2012年將每年的7月12日(瑪拉拉生日)定為“瑪拉拉日”。瑪拉拉目前在英國上學。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得知瑪拉拉獲獎后馬上表示祝賀說,“瑪拉拉的成就史無前例”。瑪拉拉卻反應平靜,并拒絕在倫敦時間16時30分之前接受媒體采訪,因為“上學更重要”。 “這個獎對那些仍然在遭受奴役的童工和被拐賣兒童來說是個鼓勵”。另一位獲獎者凱拉什在得知獲獎消息后這樣說。凱拉什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參與反對童工的社會活動,他為此成立的非政府組織已挽救超過8萬名印度童工。諾貝爾委員會說,凱拉什繼承印度圣雄甘地的傳統,為把孩子們從經濟上的壓榨拯救出來進行了多形式的非暴力抗爭和斗爭。發布會現場一位來自印度的記者問,是否因為甘地從未獲得和平獎,將和平獎頒給凱拉什是一種補償?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亞格蘭回答說,他不知道當年甘地為何沒有獲獎,但凱拉什獲獎是實至名歸。雖然此次兩人平分和平獎獎項和總額為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110萬美元),但瑪拉拉的光彩明顯蓋過凱拉什,挪威各大媒體對瑪拉拉進行了大幅報道。挪威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斯威列·拉加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一個60歲,一個17歲,是一個非常好的組合。瑪拉拉已成為爭取第三世界女孩受教育權和與極端勢力作斗爭的標志性人物,但她畢竟年輕,沒有取得很大成就。凱拉什則進行了多年抗爭”。《印度斯坦時報》評論說,印巴兩國因邊界紛爭數十年敵對,此次兩國公民共享諾貝爾和平獎,象征性地推動兩國關系邁出“重要一步”。此前有挪威專家說,今年諾貝爾委員會夾在反美或抗俄的兩難之間,在爭議無法解決時,只能選擇斯諾登和俄異議人士之外的第三方作為獲獎者。奧斯陸和平研究所主任哈普威金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對大多數挪威政客來說,授獎給斯諾登違背他們的原則。他認為諾貝爾委員會討論了一些可能的俄異議人士,但最后沒有合適人選。而且2010年因為授獎給劉曉波導致挪中關系至今沒有緩和,而俄是挪威的近鄰。但烏克蘭問題短時間不會解決,未來俄異議人士還有機會獲獎。談到來自中國的候選人袁隆平,哈普威金說,上世紀70年代曾有人因為幫助農民種植玉米而獲獎。也有人認為袁的成就更適合獲得其他諾貝爾獎項。拉加德說,今年和平獎授獎辭中的最后一句話很不尋常,為青少年權益進行斗爭有助于實現“國家間的友好關系”,這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當年為和平獎設立的標準之一。近年因為授予人權人士,諾貝爾委員會受到很多批評。這是對質疑和批評的回應和解釋。但挪威的諾貝爾和平獎研究者弗列得利克·赫夫曼認為,此次委員會又一次違背諾貝爾和平獎是為了支持世界和平這一初衷。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委員會應該在授獎辭中強調瑪拉拉為反對濫用武器和軍閥混戰危害而做出的努力。諾貝爾的遺愿不是獎勵好人好事,而是鼓勵推進世界和平的行為。▲
環球時報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