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政 王雪英 張金波等
關鍵詞:黃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31-01
自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本院將收治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病例104例,采用數字表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治療組均在常規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加黃芪注射液及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住院的104例病毒性心肌炎病例,患兒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1-2],將患兒分為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104例患兒均有心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明顯增高。治療組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齡7.3歲;對照組男22例,女30例;平均年齡7.5歲。治療前后所有病例均排除心包炎、甲狀腺功能亢進、原發性心肌病等疾病,2組患兒在發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心功能、心電圖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臥床休息,改善心肌代謝及清除氧自由基,予大劑量維生素C、輔酶Q10膠囊、極化液、果糖注射液、抗病毒及其他對癥治療等措施。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生脈注射液(四川雅安三九藥業有限公司)20 mL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2組視年齡可酌情增減藥物劑量),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心肌酶完全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或消失,心電圖改善,但未恢復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及心電圖、心肌酶無好轉或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結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
3 討論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常見病,是引起兒童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小兒猝死的重要病因。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見病毒有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等[3]。目前認為病毒的直接作用和機體的免疫反應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發表機制。其中免疫反應引起的炎癥細胞的浸潤和心肌細胞的壞死是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最具特征性的病理變化[4]。其作用的共同結果是氧自由基引發細胞膜內脂質過氧化損傷,使心肌細胞缺血和炎性細胞浸潤,產生大量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使其膜通透性增加,鈣離子大量內流,細胞內鈣超載,導致細胞壞死,細胞中的酶釋放入血。
本病的臨床表現歸屬于中醫學“心悸”、“怔忡”、“胸痹”、“虛勞”等范疇。其病因有內外因之分,外因是或受時邪、瘟毒;內因是正氣不足,尤其是心氣、心陰虧虛。治本當益氣養心、滋養心脈。
黃芪注射液是單味黃芪運用現代技術制成的針劑,現代研究顯示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治療作用可能與下列機制有關[5]:① 抗病毒作用:與其誘導細胞產生干擾素有關;② 抗應激作用;③ 增加機體免疫功能;④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拮抗心律失常;⑤ 促進細胞代謝、改善心肌代謝及清除氧自由基;⑥ 抗炎抑菌。
生脈注射液是在名方生脈散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研制而成的中藥制劑,由紅參、麥冬、五味子組成,具有益氣養陰、復脈固脫之功效。現代研究提示其具有保護心肌細胞、減少心肌細胞凋亡、防止心肌鈣超載、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免疫功能、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等作用[6],作為復方制劑,通過多途徑、多靶點作用于心肌,拮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病理機制。
黃芪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合用,有抑制病毒復制,增強細胞抗病毒能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強心肌功能,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二者聯用可明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乾忠,馬沛然,王俐,等.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10):577-596.
[2]張乾忠.小兒心血管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5(19):265-267.
[3]張 莉,李恒明.生脈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6,24(2):87.
[4]Dennert R,Crijns HJ,Heymans S.Acute viral myocarditis[J].Eur Heart J,2008,29(17):2073-2082.
[5]高中度,潘堯生,張麗華,等.生脈注射液治療難治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00,16(4):303-304.
[6]郭蘭忠.現代實用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14-03-17)endprint
關鍵詞:黃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31-01
自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本院將收治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病例104例,采用數字表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治療組均在常規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加黃芪注射液及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住院的104例病毒性心肌炎病例,患兒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1-2],將患兒分為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104例患兒均有心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明顯增高。治療組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齡7.3歲;對照組男22例,女30例;平均年齡7.5歲。治療前后所有病例均排除心包炎、甲狀腺功能亢進、原發性心肌病等疾病,2組患兒在發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心功能、心電圖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臥床休息,改善心肌代謝及清除氧自由基,予大劑量維生素C、輔酶Q10膠囊、極化液、果糖注射液、抗病毒及其他對癥治療等措施。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生脈注射液(四川雅安三九藥業有限公司)20 mL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2組視年齡可酌情增減藥物劑量),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心肌酶完全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或消失,心電圖改善,但未恢復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及心電圖、心肌酶無好轉或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結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
3 討論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常見病,是引起兒童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小兒猝死的重要病因。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見病毒有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等[3]。目前認為病毒的直接作用和機體的免疫反應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發表機制。其中免疫反應引起的炎癥細胞的浸潤和心肌細胞的壞死是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最具特征性的病理變化[4]。其作用的共同結果是氧自由基引發細胞膜內脂質過氧化損傷,使心肌細胞缺血和炎性細胞浸潤,產生大量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使其膜通透性增加,鈣離子大量內流,細胞內鈣超載,導致細胞壞死,細胞中的酶釋放入血。
本病的臨床表現歸屬于中醫學“心悸”、“怔忡”、“胸痹”、“虛勞”等范疇。其病因有內外因之分,外因是或受時邪、瘟毒;內因是正氣不足,尤其是心氣、心陰虧虛。治本當益氣養心、滋養心脈。
黃芪注射液是單味黃芪運用現代技術制成的針劑,現代研究顯示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治療作用可能與下列機制有關[5]:① 抗病毒作用:與其誘導細胞產生干擾素有關;② 抗應激作用;③ 增加機體免疫功能;④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拮抗心律失常;⑤ 促進細胞代謝、改善心肌代謝及清除氧自由基;⑥ 抗炎抑菌。
生脈注射液是在名方生脈散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研制而成的中藥制劑,由紅參、麥冬、五味子組成,具有益氣養陰、復脈固脫之功效。現代研究提示其具有保護心肌細胞、減少心肌細胞凋亡、防止心肌鈣超載、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免疫功能、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等作用[6],作為復方制劑,通過多途徑、多靶點作用于心肌,拮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病理機制。
黃芪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合用,有抑制病毒復制,增強細胞抗病毒能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強心肌功能,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二者聯用可明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乾忠,馬沛然,王俐,等.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10):577-596.
[2]張乾忠.小兒心血管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5(19):265-267.
[3]張 莉,李恒明.生脈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6,24(2):87.
[4]Dennert R,Crijns HJ,Heymans S.Acute viral myocarditis[J].Eur Heart J,2008,29(17):2073-2082.
[5]高中度,潘堯生,張麗華,等.生脈注射液治療難治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00,16(4):303-304.
[6]郭蘭忠.現代實用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14-03-17)endprint
關鍵詞:黃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31-01
自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本院將收治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病例104例,采用數字表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治療組均在常規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加黃芪注射液及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住院的104例病毒性心肌炎病例,患兒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標準[1-2],將患兒分為治療組52例,對照組52例。104例患兒均有心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明顯增高。治療組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齡7.3歲;對照組男22例,女30例;平均年齡7.5歲。治療前后所有病例均排除心包炎、甲狀腺功能亢進、原發性心肌病等疾病,2組患兒在發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心功能、心電圖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臥床休息,改善心肌代謝及清除氧自由基,予大劑量維生素C、輔酶Q10膠囊、極化液、果糖注射液、抗病毒及其他對癥治療等措施。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生脈注射液(四川雅安三九藥業有限公司)20 mL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2組視年齡可酌情增減藥物劑量),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心電圖、心肌酶完全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或消失,心電圖改善,但未恢復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及心電圖、心肌酶無好轉或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結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
3 討論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常見病,是引起兒童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小兒猝死的重要病因。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見病毒有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等[3]。目前認為病毒的直接作用和機體的免疫反應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發表機制。其中免疫反應引起的炎癥細胞的浸潤和心肌細胞的壞死是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最具特征性的病理變化[4]。其作用的共同結果是氧自由基引發細胞膜內脂質過氧化損傷,使心肌細胞缺血和炎性細胞浸潤,產生大量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使其膜通透性增加,鈣離子大量內流,細胞內鈣超載,導致細胞壞死,細胞中的酶釋放入血。
本病的臨床表現歸屬于中醫學“心悸”、“怔忡”、“胸痹”、“虛勞”等范疇。其病因有內外因之分,外因是或受時邪、瘟毒;內因是正氣不足,尤其是心氣、心陰虧虛。治本當益氣養心、滋養心脈。
黃芪注射液是單味黃芪運用現代技術制成的針劑,現代研究顯示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治療作用可能與下列機制有關[5]:① 抗病毒作用:與其誘導細胞產生干擾素有關;② 抗應激作用;③ 增加機體免疫功能;④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拮抗心律失常;⑤ 促進細胞代謝、改善心肌代謝及清除氧自由基;⑥ 抗炎抑菌。
生脈注射液是在名方生脈散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研制而成的中藥制劑,由紅參、麥冬、五味子組成,具有益氣養陰、復脈固脫之功效。現代研究提示其具有保護心肌細胞、減少心肌細胞凋亡、防止心肌鈣超載、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免疫功能、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等作用[6],作為復方制劑,通過多途徑、多靶點作用于心肌,拮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病理機制。
黃芪注射液和生脈注射液合用,有抑制病毒復制,增強細胞抗病毒能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強心肌功能,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二者聯用可明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乾忠,馬沛然,王俐,等.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10):577-596.
[2]張乾忠.小兒心血管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5(19):265-267.
[3]張 莉,李恒明.生脈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6,24(2):87.
[4]Dennert R,Crijns HJ,Heymans S.Acute viral myocarditis[J].Eur Heart J,2008,29(17):2073-2082.
[5]高中度,潘堯生,張麗華,等.生脈注射液治療難治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00,16(4):303-304.
[6]郭蘭忠.現代實用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14-03-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