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要免費接種13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作為迄今為止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疫苗在保護孩子健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許多家長不太了解有關疫苗接種方面的知識,對孩子接種疫苗存在許多疑問,比如:“吃了抗生素能接種嗎?”“寶寶剛剛拉完肚子,能否接種?”“半個月前打了麻疹疫苗,現在能打流感疫苗嗎?”,對于這些問題,本文匯集了專家的解答,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為保證孩子順利接種疫苗,家長需要提前做五項準備
1.留意孩子的健康狀況,確保孩子接種疫苗前沒有出現發燒、腹瀉、過敏等疾病;2. 帶上預防接種證,以便接種門診打印或登記接種信息;3. 給寶寶換上柔軟、寬松的衣服;4. 保證寶寶的飲食和正常休息,因為饑餓和過度疲勞時接種疫苗,容易發生“暈針”現象;5. 認真閱讀告知單上的內容,咨詢了解寶寶將要接種的是什么疫苗,能預防什么病,有哪些接種禁忌,接種后可能有哪些不良反應和須要注意的事項等。
專家強調,一定要如實告訴接種醫生寶寶的健康狀況。如寶寶患病史,有無食物和藥物的過敏史,上次接種同種疫苗后的反應情況,寶寶及其家人的免疫系統是否有問題,近期是否使用過免疫球蛋白或輸過血,現在是否有發熱、出疹、拉肚子等狀況,以便醫生判斷是否給寶寶接種疫苗。家長應主動向接種醫生索取當地接種單位或疾控機構的聯系方式,萬一出現問題,可以及時獲得幫助和反饋信息。
吃了抗生素不影響接種
大多數禁忌證是暫時的,過后仍可以補種疫苗。補種的時間應推遲到疾病好轉后間隔一定時間再去接種,間隔時間取決于免疫制劑中抗體的濃度。家長最關心的也是最常見的“輕度發熱”,是可以接種疫苗的,而抗生素治療不影響疫苗接種效果。
對于家長擔心的“用藥和疫苗相沖突”問題,專家指出,有三類藥物會令疫苗效果打折扣,或者令免疫反應過于強烈,從而產生嚴重后果:一是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常用于治療炎癥、過敏、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最好停用半年后再接種疫苗。二是長春新堿、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劑、化療類藥物,常用于治療兒童白血病、兒童類風濕、炎癥性腸病等疾病,由于可抑制孩子的免疫反應,增加疫苗接種的風險,因此,用藥期間不能接種,停藥后應經過醫生評估。三是使用丙種球蛋白等免疫增強劑,使用后三個月之內不可接種疫苗。
注射疫苗后出現全身皮疹應立即就醫
為安全起見,疫苗接種完寶寶不能馬上離開,要在接種室休息觀察30分鐘,以免出現不良反應時醫務人員無法及時救助。在接種“百白破”等多劑次疫苗時,仍然要在注射室觀察30分鐘,因為每次接種的疫苗可能不同,就算同一種疫苗不同批次也有所不同,人體在不同時期的生理狀況也不同,不能大意。
在回家途中及回家后,家長要細心照顧、觀察寶寶的身體情況,讓寶寶適當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多喝水,注意保暖。少數兒童接種后可能出現發熱、注射部位紅腫等癥狀,但這種屬于暫時現象,通常1~2天內便會自愈。如果皮膚紅腫得厲害,或者發熱令寶寶難受,采取對癥治療可完全恢復。如果寶寶出現一些嚴重的反應癥狀,如高燒、全身皮疹等癥狀,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并將反應情況告知預防接種單位。對于嬰兒,接種當天洗澡要注意別讓注射部位沾上水。
接種流感疫苗最好與接種常規疫苗時間間隔半個月
如果流感疫苗和常規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時間沖突,要咨詢接種醫生進行調整。流感疫苗有全病毒滅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亞單位疫苗三類。為穩妥起見,醫生通常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應和接種常規疫苗時間間隔至少半個月。
(廣東省疾控中心免疫所 吳承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