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摘 要 “網絡文化”和“手機文化”已經成為大學校園中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大學生們的關注和喜愛。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網絡和手機對大學生產生了很多消極影響,我們應該消除這些影響,并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文明使用網絡和手機。
關鍵詞 網絡 手機 大學生 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The Impact of Network and Cell Phones to College Students
ZHANG Fan
(Colleg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Internet culture" and "cell phone culture" has become a university campus in a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Rich networ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communication convenience, the students won the attention and love.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network and the mobile phone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lot of negative impact, we should eliminate these effects, and to educate and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civilization.
Key words network; cell phone;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guidance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智能手機的發展,互聯網成為了大學生獲取與共享信息資源的渠道,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都產生了極大的積極影響。而手機的功能從傳統的通話和短信擴展到了無線上網、視頻拍攝、音樂播放、網上購物等各個方面,手機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地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它現在成為了人們獲得信息的重要媒介和載體。大學生作為接受新事物相對較快的群體,手機的普及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但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網絡和手機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危害。其最主要的人群還是當代大學生。
1 網絡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
1.1 網絡對在校大學生的正面影響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正廣泛滲入到每個大學生生活中,實現了信息在全球的快速流動,為在校大學生和應屆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網絡除了具有使信息快速流動的特點之外,還有多元化的特性,主要包括傳播主體和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就傳播主體而言,在網絡中,每個人可以平等地參與信息的制造與傳播。其次,在信息的來源方面,網絡打破了信息的來源被許多大媒體壟斷的局面。
網絡將不同的文化和信息進行匯集,構成了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百科全書式的世界。網絡以海量的儲存、豐富的資源、便捷的檢索、快速的傳輸、跨時空的鏈接、高度的開放等一系列的優點,使在校大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等;能夠接觸到多樣的思想、多元的觀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這能夠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并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視角去看待各種問題。
1.2 網絡對在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隨著網絡發展,草根文化盛行,網絡成為了草根民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主要場所。網絡對在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計算機網絡的傳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濫,各種垃圾信息會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互聯網在強化青年意識的同時,也弱化著他們的民族意識。所謂網絡“新人類”,在他們身上我們會發現很強的國際色彩。這是因為互聯網的使用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增強了他們作為地球村村民的意識。這有利于他們在日益“一體化”的世界中生存,但與這種“一體化”也帶來了一定的危害,種族意識、民族意識的弱化,會使民族認同感減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在某種意義上不利于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
網絡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造成極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其整體素質的提高。信息的豐富伴隨著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網絡上流動的各種冗余信息成為干擾學生選擇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計算機網絡擠占了學生閱讀書本、思考問題的時間,閱讀量的減少不僅影響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極大地破壞了他們的文字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互聯網的全球性使文化網絡傳播成為在校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沖突的主要誘因。網絡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媒體,使人們的國界感、地域感減弱。由于我國現有的網絡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對網上的內容現在沒有也很難做到進一步嚴格的審查和核實,使得信息資源充斥著整個網絡世界。淫穢、色情、暴力內容也在網上廣為傳播,不健康、虛假的信息在網絡上隨處可見。這些造成了大學生是非對錯觀念模糊,道德意識下降,社會責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2 手機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
2.1 手機對在校大學生的正面影響
手機有利于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大學生是人格獨立的具體實踐期, 個性的張揚凸顯常常容易造成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矛盾,例如宿舍同學關系緊張、師生關系疏遠等。而手機交流不需要正面接觸,能降低正面交流所具有的緊張感,有助于相互之間的溝通。
手機有利于大學生與家里、學校之間聯系的加強。手機這一聯系方式具有的快捷性、互動性和保密性。學生家長可以通過手機方便快捷地掌握學生的基本動向,而且通話過程可以不打擾宿舍同學的正常學習生活,并能有效保護個人隱私,這都是宿舍固定電話所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手機作為學生工作部門與學生之間加強聯系的媒介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例如,學生可以使用手機及時向輔導員咨詢問題、反饋信息,輔導員也可以通過學生的私人手機號碼及時聯系到學生,這樣方便快捷的雙向溝通在實際操作中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工作和保護學生的隱私,更有助于學生打開與學生工作部門交流的心扉 。
2.2 手機對在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課堂上使用手機會影響正常教學秩序。不少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關閉手機,時不時關注手機必然分散了學習的投入性;有的大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打電話或者短信聊天,部分學生甚至利用手機上網瀏覽網頁、看小說、聊QQ,這使得其他學生的聽課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手機還為學生逃課、考試作弊提供了便利條件,這些行為都不利于大學生學習知識和形成優良學風,會對大學生責任意識、誠信意識的形成產生很強的負面影響。
過度依賴手機會帶來人際交往障礙。手機能降低正面交際的緊張感,但是如果過度依賴手機進行人際交往,則會剝奪在現實生活中交往的時間,久而久之就會遠離現實的人際交往。
手機的不合理使用給大學生帶來了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大學生長期身處在象牙塔之中,安全防范意識不強,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分子利用這一點,在大學生中進行垃圾信息、黃色信息、詐騙信息的傳播,通過在短信中發放“中獎”、“虛假信用卡消費”等信息對大學生進行詐騙,通過“響一聲”電話對大學生進行電話吸費詐騙,甚至直接撥打電話騷擾大學生。
3 消除網絡與手機對在校大學生不利影響的措施
3.1 在網絡方面應該采取的措施
優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引導學生提高網絡的自我教育能力。校園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性、互動性的文化,它在當今信息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普遍而又深刻,因此必須將其納入校園文化的整體范疇之內。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必須利用網絡的吸引效應,圍繞大學生這個年輕群體,針對他們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文化、科技活動,努力將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到科技創新中去,在科技創造活動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增強辨別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其次,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讓學生以管理者的身份來對待網絡問題。親身的參與不僅能強化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和道德觀念,而且還能提高網絡的自我教育能力。此外,還需要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凈化網絡環境,從源頭上控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及時填補網絡漏洞,增強防火墻功能,嚴密監控互聯網入口,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內容和信息,努力創設一個積極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
加強制度建設。道德原則和輿論能夠在道義上規范和約束人的行為舉止,卻不能懲罰超越道德界限的一些不法行為,要真正遏制網絡道德失范和通過網絡犯罪的現象,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面對網絡建設的嚴峻形勢和迫切需要,各種網絡法規、條例相繼出臺,對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科技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必須不斷健全網絡法制建設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時需加大打擊懲治力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減少網絡不良道德行為和通過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3.2 在手機方面應該采取的舉措
教育引導學生提高自律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監督。要不斷加強引導大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不斷提高自律意識,增強自控力,養成良好的使用手機的習慣。要引導學生之間加強相互監督,在相互監督中不斷提高抵制手機誘惑的能力,逐步改掉課堂上玩耍或使用手機的惡習。對于一些出現“手機依賴癥”的大學生,更需要在同學和老師的監督下,嚴重者還要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干預,有意識地遠離手機,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緩解由于手機帶來的焦慮、煩躁心理,進而擺脫手機對自己的控制。
加強對教師的管理。盡管幾乎每個高校都有禁止教師在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手機的相關規定,把上課接打手機等同于教學事故來處理,但有少數教師無視學校規章制度,不遵守校紀校規。教師的一次違規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極其不好的心理暗示。因此,作為大學教師,必須嚴格以身作則,決不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甚至要做到進教室之前關機或者調整為靜音狀態。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玩耍或使用手機的現象,教師一定要加強監管,絕對不能選擇“寬容”或“無視”的態度,一旦發現,先立即收繳,然后立即恢復到正常授課,課后再處理,絕不姑息。
學校方面應該采取相應的舉措:(1)進入課堂,學生的手機必須關機或調為靜音或者不帶入課堂。凡是在課堂上手機鈴響或者震動的,視同在課堂上使用或玩耍手機的情況處理。(2)發現學生在老師上課期間或學生自習期間使用手機或玩手機游戲的,全體教職工或者班干部均有權利和義務進行勸阻和制止,對于不按規定做的可當場收繳,交由班主任或輔導員保管。(3)本規定中所指的課堂包括晚自習課、實驗課、實訓課和正常在教室授課等。一旦學校制定了“禁止在課堂上使用或玩耍手機”的相關管理規定,就會從制度層面上為消除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的負面影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和學生干部對此行為進行相應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依據。
參考文獻
[1] 蔡雪珍.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10).
[2] 譚亮.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2008(10).
[3] 張桐,高磊.手機對對我國學生生活的影響研究[J].市場,2008(8).
[4] 郭嘉儀.網絡發展對大學生行為及道德的影響[J].現代計算機,225(n).
[5] 蓋元臣.網絡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思想政治教育,2007(2).
[6]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之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