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云其 林清波 戴南陽 廖浩偉
摘 要 為了讓師范類的大學生更快地轉換自己的角色,高校、用人單位以及學生自身都應做好相應努力。從教育事業單位的視角上研究,構建相應的模型,提出假設,設計調查問卷,展開問卷調查,得出相應的數據結論,提出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 教育事業單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
ZENG Yunqi, LIN Qingbo, DAI Nanyang, LIAO Hao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faster to transform their new roles, universities, employ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eff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which to build the appropriate model, raise hypotheses, design questionnaires, expand the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data obtained conclusions, develop employment strateg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不少學者指出“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人才”的“就業鴻溝”日益擴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嚴重不足。①教育事業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和高校該如何培養大學生在教育事業單位中的就業能力應很好地結合,全方位地發展大學生在教育事業單位的就業能力。為了充分了解教育事業單位對大學生需求情況,小組進行了調查,并提出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
1 研究模型的建立
1.1 研究模型的建立
根據對教育事業單位的分析,討論了研究方向和結構如圖1:
圖1 研究模型
2 問卷設計與調查
2.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問卷對公立學校、私立學校,以及家教機構分別發放問卷,對教育事業單位涉及范圍內做調查,分別對以上教育事業單位職員發放問卷。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88份,收回188份,其中有效問卷178份,有效回收率94.7%。收集數據資料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為了保證本次調查結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做調查時必須保證調查的全面性,本次調查問卷涉及教育事業幾個方面,不分男女,各個教育事業單位人數差異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2.2 問卷的處理和分析
圖2 大學生面試前應做哪些準備調查
根據調查問卷處理后的數據如圖2,教育事業單位對大學生就業面試該做的準備工作中,掌握面試技巧占27%,了解單位背景和文化占33%,對個人形象進行包裝占23%,制作一份合適的簡歷占17%。
圖3 大學生最應向什么樣的方向發展調查
如圖3,教育事業單位對大學生發展方向的調查,教育事業單位職員認為大學生應向綜合型人才發展占76%,向應用型人才發展占22%,向學術型人才發展占2%。
如圖4中,調查大學生就于教育事業單位工作所需適應時間的調查,認為3個月以下就可以適應其工作的有25人,認為需要4~6個月就可以適應崗位的有85人,認為7個月~1年能適應其工作崗位的有37人,認為需要1年以上才能適應工作的有32人。
如圖5,是對教育事業在大學生最需要培養的因素調查,由圖5可以知道知識結構81票,占總票數的12%;研究能力69票,占總票數的9%;創新能力131票,占總票數的19%;實際操作92票,占總票數的13%;敬業精神72票,占總票數的10%;人際交往97票,占總票數的14%;心理素質39票,占總票數的6%;外語能力11票,占總票數的2%;發展潛力71票,占總票數的10%;人文素養34票,占總票數的5%。
圖4 大學生工作崗位適應時間調查
圖5 教育事業單位對大學生哪些因素比較重視
圖6 教育事業單位招聘時最重視的因素
圖6中,對教育事業單位中對大學生最重視的因素調查,根據圖表可以知道,學生干部3票,占總票數的1%;文體特長9票,占總票數的2%;性格特點73票,占總票數的14%;競賽獲獎15票,占總票數的3%;個人能力147票,占總票數的31%;面試表現114票,占總票數的24%;畢業學校56票,占總票數的12%;學歷層次61票,占總票數的13%。
綜上述調查,大學生在面試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在進入一個教育事業單位前,應深入了解該單位的背景和文化,同時掌握一定的面試技巧。在面對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當今大學生去求職時,重要的是要體現自己的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發展潛力等等。教育事業單位最看重的是個人的能力,在面試中有良好的表現必能為自己加分。進入工作,每個人都有適應期,經調查發現,大學生的適應期為4-6個月,在此期間,調整好自己的角色來適應新工作。
3 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高校畢業生能力普遍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原因。②從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分析,可以知道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面試技巧薄弱
事實上許多大學生在學校中就缺少面試技能的鍛煉,而且實際運用能力和處理職場禮儀方面很欠缺。面試不是簡單的見面,還包括了面試者對被試者的了解和測試。這些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都太陌生了,大學生在面試技巧上存在缺陷。調查中,27%的教育事業單位職員認為應該提高大學生的面試技能,這說明畢業生對在高校所學的面試技能以及自我鍛煉能力缺乏。
3.2 創新能力不強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同比下的各個技能中,創新能力所占比例為19%,是教育事業單位問卷調查中比較重視的一個因素。創新能力是指人們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新設計等獨特的見解和完成創造發明的能力。③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欠缺主要體現在很多高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偏重于理論部分,缺少實踐環節。
3.3 綜合能力不足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教育事業單位需要綜合型人才的比例為76%,說明大學生在綜合能力上存在著不足,具體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1)表達能力不充分。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數字表達能力等在內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2)社會交往能力不夠完善。④(3)組織管理能力不強。在大學中缺少管理的系統培訓和鍛煉,沒能從部門以及班級的工作中提高管理能力,還未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4)缺乏做出正確決斷的能力。(5)缺乏沉著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劃能力。
3.4 對環境的變化不能及時的適應
剛畢業的大學生不能樹立相應目標和設置計劃,不能按計劃去適應環境。在大學中沒有積累社會實踐經驗,更不能發現環境的規律。在調查所有成員中,將近一半的人認為大學生要4~6個月才能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4 基于教育事業單位視角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
4.1 做好面試資料準備工作
大學畢業生在面試時大多與單位是初次相處,對彼此都了解很少,況且現在大學生在求職前還沒能拿到畢業證書,這時就需要畢業生在準備面試前精心準備自薦材料,師范生尤其應該向教育事業單位展示自己在校的學習階段的基本情況及其他情況。自薦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收集面試單位的背景和文化。在得知自己面試的是事業單位后,第一要做的就是了解該教育事業單位的背景和文化,面試官會對其感興趣;(2)學習成績材料。包括自己的學習成績情況,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證書等;(3)榮譽證書。對于一個師范生,教育事業單位比較想看到的一些榮譽,例如試講比賽、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畢業生等能很好體現自己專業技能的榮譽;(4)個人簡歷、求職信、推薦書等。求職信是最重要的自薦材料,因為它充分概括了求職者的各方面情況,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表現了求職者的個人素質。
4.2 學會及時的適應環境
很多師范類大學生進入教育事業單位后,在工作環境上無法及時適應,從而對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擾。為了能讓大學生及時并很好地適應環境,小組總結了以下兩點建議:(1)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環境適應能力的培養。對于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大學生應該全面而客觀地認識這個社會。根據問卷調查可知,心理素質占大學生能力的39%,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是適應環境的一項重要保障。高校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講座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適,實現心理的成長。⑤(2)適應環境是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思想道德修養是培養大學生環境適應能力的主要課程。在校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人際交往的積累。師范類的大學生更應學習如何適應環境。
4.3 “三型”人才的培養
(1)培養應用型人才。高校應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切實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師范類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努力提高師范類大學生的綜合教學能力。(2)學術型人才的培養。高校應注重在對師范類大學生的學術的培養,有針對性地對師范類大學生進行學術方面的指導,通過一些學術交流會來擴展大學生的學術知識和能力。(3)培養綜合型人才。首先,高校應促進學科綜合化。不斷擴展專業要求,加強文、理、工各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互相整合。其次,高校的課程應趨于綜合化。在課程設置時應注重重點學科和選修學科的結合。最后,大學更應注重加強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思想品德、知識、能力、創新意識、思維方式、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⑥
5 結語
本課題通過對教育事業單位的調查,我們從教育事業單位視角上分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缺陷,總結出了大學生在學校,以及在社會上應該如何自我定位和鍛煉自己;如何能夠抓住重點,在今后就業上給予自己極大的幫助。
*通訊作者:曾云其
基金來源:閩南師范大學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級別:省級,項目號:201310402040,項目名稱:基于教育事業單位視角的大學生就業提升研究
注釋
①②方芳,郭多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時代經貿,2012(8):221-221.
③ 韓斗玲,李秀麗,何宗池.護理本科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九江醫學,2009.24(1):85-86.
④ 杜春明,許龍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J].學園:教育科研,2012(8):61.
⑤ 撒承賢.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8.29(5):95-96.
⑥ 劉永勝.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經濟師,20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