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閣平
目前,全國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15家,我區有9家,這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承載著內蒙古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新興產業及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的生態文明區、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管理創新的惠民示范區的重要職能,是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對外開放的窗口、科技自主創新的孵化器。遵照習總書記關于“守望相助、團結奮斗,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指示,按照汪洋副總理9月4日在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講話中提出的 “實現四個轉變”的要求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經濟技術開發區要立足實際,創新發展思路和發展動力,加快我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轉型升級。
一、創新驅動發展思路,提升園區建設水平
一是實施產業升級戰略。堅持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以大產業支撐大發展的思路,圍繞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構建、完善、強化、延伸產業鏈,鼓勵企業走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發展道路。目前,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進行了有益嘗試,比如日月太陽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擁有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和自治區級太陽能電池工程研究中心。年產300MWp太陽能電池片技改項目是該公司一項技術升級項目,項目總投資3559萬元,全部資金由企業自籌,其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040萬元,鋪底流動資金2519萬元。項目于該公司現廠區101號電池廠房內改造實施,不新征建設用地,不增加建筑面積,利用廠房現有動力輔助設施進行改造升級,通過新增和改造部分生產設備,優化生產工藝,達成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和技術升級的目的。電池生產規模從現有年產140MW提升至300MW,太陽能電池品質有所提升,生成成本相對下降。項目所需要的電力、市政自來水和污水接納等公用工程均可利用現有設施統籌解決,毋需新增。項目技術升級達成后,多晶電池片平均轉換率達到18%,單晶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0%,五條電池生產線產能達到300MW/年。目前已經完成三條生產線的改造工作。項目全部達成后第二年,可實現新增太陽能電池組件80MW,達成后3—10年,可實現新增太陽能電池組件160MW/年。項目達到生產設計能力后,正常年銷售收入預計可以達到3.7億元,年均上交稅收163萬元。
二是實施新城建設戰略。堅持工業化和城市化“雙輪驅動”的原則,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七年顯品質”的建設時序,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加快推進開發區從“建區”到“造城”的轉變。
三是實施社會轉型戰略。堅持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把公眾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公共事業,作為社會建設主要任務來抓,創新思維,盡快補足開發區長期以來在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方面的短板,重點加快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社區建設等社會事業,著力改善民生,以社會轉型推進經濟轉型發展。
四是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堅持生態立區方針,以創建國家生態示范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注重建設生態文化,加快形成若干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園區,切實提升園區城市品位。
二、充分發揮外資的地位和作用,推動我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轉型和創新發展
在新的發展時期,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引資、利用外資的工作也要不斷創新發展,充分發揮招商引資、利用外資工作在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由原來的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化;在園區建設上,從單區域向多平臺發展,重點彰顯產業特色,推動產業集聚;在發展動力上,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重點引進高端項目,推動科技創新;在節能環保上,重點引進綠色、低碳、環保、節能項目,努力推動我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國家有關領域的先進示范區。
三、我區經濟開發區的功能定位
一是工業立區。把招商引資、引進工業項目、壯大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使我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本地區工業化的主戰場、實體經濟的集聚區和新興工業生產基地,為補足我區工業短板、振興工業經濟做出重要貢獻。二是科技強區。積極推進科技進步新載體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區域科技發展水平。三是服務業興區。以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依托首府優勢,拓展服務業發展領域,挖掘服務業發展潛力,把如意總部基地、金川北區、綜合保稅和空港經濟區建設成為總部經濟、物流園區、服務外包、金融中心等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載體。四是生態建區。堅決杜絕環境污染,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綠化美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大力建設綠色低碳、環保節能、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示范區。五是惠民富區。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加大新型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力度,在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和措施,讓開發區的干部、職工、居民、農民都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實惠,建設和諧、文明、富裕、繁榮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