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強
摘 要:商業銀行審貸分離制度在提高風控水平的同時,對業務及審查部門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激勵,造成了組織內耗。通過建立商業銀行審貸分離模型,討論了審貸分離機制存在的負面激勵以及委托人收益損失,認為代理人激勵目標非一致性、崗位高度專業化、地位平等以及風險偏好與制度目標的沖突,是導致商業銀行審貸分離制度組織內耗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 審貸分離;委托代理;組織內耗;負面激勵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4)04-0009-06
長期以來,建設“審貸分離、分級審批”的制度是各商業銀行信貸制度優化和風險防控強化的工作重點。一般認為,這一制度的存在有助于改變傳統的審貸合一所導致的風險問題,能夠有效的提高信貸質量,強化商業銀行整體風控水平。從本質上看,審貸分離是對商業銀行盈利性和安全性要求的一個平衡,即通過將業務調查、項目審查以及信貸監察分別授權于不同的、獨立的職能部門,從而實現有效地制衡。但是隨著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加劇,審貸分離制度的一些負面問題開始呈現。本文嘗試通過構建一個委托代理模型來分析和解讀審貸分離制度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可行的改進方向。
一、商業銀行審貸分離模型設計
委托代理模型在分析存在授權機制的契約中較為常見,而一般關注的重點在于如何通過一個契約對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進行有效的刺激,從而實現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單一委托人對單一代理人且委托人無法低成本觀察到代理人努力程度的情況下,當委托人對代理人業績的觀察成本較低時,委托人可以根據對代理業績的觀察和代理人的風險偏好,選擇外包或者分成的激勵模式來有效激勵代理人。但是當代理人需要完成多項專業化工作,導致監督成本較大的時候,委托人需要尋找另一個代理人進行專業化的監督,同時執行監督職能的代理人收益來自于被監督的代理人工作業績。此時,任何一個代理人的收益均受到其他代理人業績的影響,而這種代理人之間的制衡影響既有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負面的。這就帶來了兩個代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協調問題,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策略也不再僅限于如何激勵代理人發揮最大的努力,需要考慮如何使代理人避免產生負面的制衡影響。
商業銀行審貸分離機制可以理解為一個委托人向兩個代理人①授權不同業務,其中代理人Ⅰ負責市場拓展、項目申報、業務調查等一線工作,其面對的主要是需求客戶,對于市場風險狀況、客戶償還能力和意愿、資料真實性等事項信息完備程度較高,其收益主要來源于其申報的合格項目數量。代理人Ⅱ負責對信貸項目額度規模、融資投向以及合規性、有效性等業務質量指標進行審查,其信息獲取依靠代理人Ⅰ的提供,直接獲取客戶信息成本較高,其收益取決于優質項目產生的綜合績效。但是信貸項目質量是一個需要時間長期考察的問題,而委托人對代理人Ⅱ的評價往往是基于代理人Ⅱ向委托人反映出的努力信號,即在業務審批上的嚴格性和專業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拒絕通過項目審查的數量。
二、商業銀行審貸分離導致組織內耗的表現
委托代理模型中,組織內耗的程度取決于代理人采取負面努力投入aij(i≠j)的情況。由于代理人Ⅰ、Ⅱ擁有不同的信息優勢和職責權力,因此,組織內耗不僅表現為代理人在負面努力上的抽象投入,還表現為代理人選擇何種方式進行負面努力。
(一)代理人權力尋租
由于代理人Ⅰ直接面向市場和客戶,掌握著信貸項目的第一手信息,因此,在信息完全性方面較代理人Ⅱ具有優勢,可以根據審查報送要求而對信息進行初步篩選,特別是在客戶對銀行信貸要求不了解的情況下,代理人Ⅰ對于客戶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處于關鍵性地位,因而具備了尋租能力[1]。現實中,代理人Ⅰ的尋租收益主要是直接來源于客戶本身,一些不良貸款的產生,往往是業務部門人員與客戶合謀的結果,甚至為了保證項目審查通過,主動向客戶傳授如何規避財務報表中的瑕疵。
(二)代理人風險偏好的內部協調
在不考慮代理人的權力尋租的情況下,代理人仍然需要負面努力的投入。理論上,代理人Ⅰ、Ⅱ共同認可或者易于達成一致的最優項目應是“高收益、低風險”,此時代理人無需投入負面努力,但是如果報審項目是“高收益、高風險”或者“低收益、低風險”類型,將會導致在代理人Ⅰ的業務拓展和代理人Ⅱ的業務審查兩個環節要達成一致性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沒有一致性同意的項目的話,那么大部分的信貸活動將陷于“申報—否決—無收益”的困境中。由于代理人Ⅱ主要依據代理人Ⅰ提供的報告資料進行決策,缺少主動搜集信息的動力和渠道,難以確認信貸項目的實質性風險情況[4]。但是在是否有效執行信貸標準方面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因此,對于信貸項目的審查往往會將對項目的“風險防控”變為對個人的“風險免責”追求,而對于打破這一困境缺乏主動性[5]。現實中,商業銀行的業務部門往往更加急于打破這一問題,采用的方式是尋找各種渠道游說或者干預審查流程。
三、商業銀行審貸分離制度組織內耗的原因
信息不完全和高昂的專業化監督成本,導致所有者選擇采取將監督職能通過委托代理模式來實施,但是這一模式并非是毫無代價的,多頭代理的模式將原來單一的委托代理利益關系復雜化,也增加了契約的交易成本,委托人實際需要額外支付給代理人負面努力的報酬。具體來說,導致商業銀行審貸分離制度組織內耗的原因主要有幾方面:
(一)代理人激勵目標非一致性與代理內容一致性沖突
審貸分離機制本質上是依靠兩個不具有一致性利益的代理人來實現專業化的職能分工,通過制衡來實現專業化管理的分離。但是在代理人利益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利益非一致性意味著不同代理人在面對同一個信貸項目時偏好程度不一致。對于商業銀行的業務部門而言,其薪酬激勵主要與業務拓展情況息息相關,因此,業務部門優先看重的是信貸項目收益性,即在風險可控或者沒有實質性風險的情況下,對提高派生存款、中間業務或者其他任務目標的貢獻度。對于審查部門而言,薪酬激勵往往與業務拓展情況相分離,甚至是采取相對較高的固定薪酬模式以保證降低其道德風險,因此,審批部門優先看重的是信貸項目合規性和風險覆蓋程度。因此,如何通過該項目保證自己收益最大化的方案實施必然是代理人的最優選擇,而不同代理人收益最大化方案的匯總并不必然是一個可行的解,也不必然符合委托人的收益最大化需求。
(二)代理人崗位高度專業化與潛在尋租激勵的沖突
審貸分離模式通過對不同崗位進行不同方向的激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促使不同職能趨于專業化,從而形成更有效率的分工體系,但是這一模式同樣也塑造了不同代理人的絕對專業化優勢。同時,這一模式僅從委托人的角度進行了靜態的考慮,但代理人并不是被動的接受契約,相反,在反復進行委托和代理過程中,代理人與其他代理人也在進行著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導致代理人之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權責設定而找到合適的尋租空間,從而帶來了報酬和風險的二次分配和調整。
商業銀行一般采取分頭管理的方式以防止業務部門與審批部門之間共謀,對于串通客戶虛假報送項目信息的行為也采取了較為嚴厲的處罰措施,但是這并不能有效地防止業務部門和審批部門的尋租行為。尋租行為的隱蔽性在于其對于委托人收益的影響存在一個較長的滯后時間,特別是在經濟上升階段,風險偏高的信貸項目往往也能表現出較強的還款能力,加之經手的相關人員會因崗位調動、分管客戶調整而脫離該項目的貸后管理工作,因此,其尋租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即使信貸項目出現風險也不會由自身承擔清償工作。
(三)代理人地位平等與獨立性不足的沖突
審貸分離模型的一個暗含假定是委托人可以將不同職能進行有效分割,從而與不同代理人簽訂激勵契約,即這些職能是完全可以獨立的。但是這一假定卻忽略了不同職能所處理的仍然是同一個委托對象,完全的獨立只是一種理想模式。在對項目出具沖突意見的情況下,代理人會因地位的平等而陷入談判僵局。盡管執行監督職能的代理人最終收益來自業務拓展代理人創造的利潤,但是一方面這種利益關聯不是直接的,復雜的績效核算和考核指標使得這種關聯淡化;另一方面,執行監督職能的代理人并不清楚市場實際可以拓展的項目數量,無法根據市場變化而及時調整審查尺度。
按照現行的審貸制度要求,商業銀行最終確定是否放貸的是最終審批人或貸款審查委員會,審查人員并無決策權力。但是實際上在項目待審數量較多和項目缺乏關注度的情況下,有權審批人容易傾向于采納審查人員意見。因此,業務部門會投入精力去熟悉后臺審批部門關注的審核重點和風險防控要點,較早地做好相關財務報表的調整,或者提前對有權審批人進行游說。特別是在信貸項目資質一般的情況下,業務部門直接繞開審查部門工作人員而游說主管領導,從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壓力保證項目的順利審查[6]。一般情況下,具體負責審查操作的人員很難直接拒絕上級壓力,特別是在信貸競爭激烈、業務部門急于完成任務指標的情況下,這種壓力將更為顯著。
(四)審貸分離的風險中性原則和代理人風險偏好的沖突
審貸分離模式中,不同代理人實際上是要滿足委托人不同層次的風險偏好,既要實現盈利性、流動性等效益最大化,又要實現安全的保障。在上面的討論中,兩個代理人實際都是風險中性的,如果假定代理人Ⅰ為風險偏好、代理人Ⅱ為風險厭惡,則模型將更加偏離理想化的委托代理結果。另一方面,委托人在選擇代理人時,又必須考慮到代理的職能對于偏好的要求,因此,理論上會出現選擇的兩個代理人風險偏好極端兩極分化,即出現“兔子烏龜一起拉車”的現象。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崗位人員的選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招聘初期由新員工自己主動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競爭進入業務或者審查部門;另一種是強制地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經歷后,從業務部門中聘任信貸審查人員。第一種方式有助于實現代理人崗位的高度專業化,但是容易出現風險偏好兩極分化的代理人,可能會增加溝通協調的成本。第二種方式盡管也無法避免出現風險偏好的兩極化,但是至少能夠使得審查部門更加熟悉業務部門工作情況,降低溝通協調的成本,但是代理人之間會容易達成私下的交流,喪失崗位獨立性。
四、商業銀行審貸分離制度的優化
對于商業銀行審貸制度而言,僅靠單一制度來解決所有的激勵和效率問題是不現實的,盡管審貸分離制度還存在著一定的激勵沖突和組織內耗,但是至少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仍然是無法替代的。而隨著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環境的復雜化,商業銀行審貸分離制度勢必需要進一步的優化調整。
(一)薪酬激勵機制的優化
為避免代理人激勵目標的非一致性和代理內容的一致性沖突問題,需要對代理人薪酬激勵機制進行適當的優化,重點還是在于將不同代理人激勵目標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降低代理人在負面努力上的投入。
1.可以提高審查人員薪酬中專項績效的占比,適當增加對分管行業或者管轄區域內送審項目的績效分潤比例,提高審查人員對業務效益的關注度。當然,這一措施的實施需要謹慎對待,在信貸投向集中度較高的區域,這一措施反而有可能會引發潛在風險。
2.可以將信貸質量納入到業務部門的專項績效考核中,計提部分專項績效分期逐步發放,時間跨度可以根據項目規模或者綜合收益水平進行調整,以降低業務部門信貸沖動。目前,部分商業銀行采取貸款管理終身責任制來控制信貸質量,但是這種對于個人責任的苛求,會將商業銀行本來的風險經營模式變成了完全的零風險運營,實際既無法避免市場中客觀存在的系統風險,也扭曲了制度激勵方向,引發業務及審查部門對風險規避的要求,也面臨著機構人事變動帶來的追責困難,從而降低了制度的權威性。因此,可以根據項目情況設定時間段進行有限責任追究。
3.在綜合績效評定方面,可以增加部門匿名互評占比。互評可以是部門對部門,也可以是人員對人員,考慮到定性打分存在主觀性,因此,這一方式主要是輔助評定。通過分析多個業務部門(如各分支機構、網點)對單個審查部門(或者多個審查部門人員對業務部門單個人員)的評價打分情況,可以對部門及人員工作情況有一個大體的判斷。
(二)崗位信息透明度的提升
要解決代理人崗位高度專業化與潛在尋租激勵的沖突,關鍵在于如何打破多個環節流轉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此來降低專業化帶來的尋租空間。
1.增加不同部門之間人員的借調頻率,熟悉相關的工作內容和流程。這一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不適合人員緊張或者任務繁重的部門,而且借調方在短期內難以及時分配任務并加以考核,同時會因為部門間存在著監督關系而難以完全公開自己的內部信息。因此,還需要根據商業銀行實際情況,在人員充足的情況下,以一年或者至少半年為限進行借調,重點在于熟悉業務情況和相互交流而不是實地操作,特別是審查人員可以獲得對于市場的直觀感受。另外,還可以在借調過程中附帶相關的調研或者提出改進建議。
2.設立項目差異化審查體系,根據不同的項目的內容、規模大小、地區等特點設定審查流程,并細化審查時間表,明確各個環節的負責人。可以在商業銀行內部信貸信息平臺增加排隊信息明示,甚至可以顯示不同審查人員平均審核時間情況,從而形成審查效率的公開信息。同樣,也可以在業務部門增加申報成功率的信息公示,對于不同業務人員申報項目通過或者否決情況進行公開或者局部公開,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增加對否決原因的明示,從而激勵業務人員尋找高質量的項目,并為其他業務人員提供可借鑒參考。
3.在信貸分析和授信評級中積極吸取一線業務部門的建議和經驗,適當增加定性判斷。從國外銀行評價體系來看,通過“復合式的指標組合+定性分析”是較為流行的方式。盡管業務部門可能在財務經濟知識上不夠專業,但是其對產品、產業和市場的一些經驗性判斷是極為寶貴的,特別是客戶的非量化性信息(品行、家庭關系、行為特點)等方面實際上對于判斷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預期極有幫助。
(三)審議制度的靈活化
在解決代理人地位平等與獨立性不足的沖突方面,很難有完全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集體審貸制度的頻率、專業性和效率方面不足以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而且集體審貸制度實際上是用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替代風險和效益決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集體審貸制度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將注重結果的審議轉向注重過程,在業務調查初期就積極關注,同步了解客戶信息和項目申報情況,對于已經明確禁止進入或者明顯不合格的項目可以提前終止,避免業務部門做無用功或者將大量精力用在內部溝通,長時間營銷設計的項目往往會因為沉默成本過高而激勵業務部門選擇內部游說。當然這一方式的實施,還需要先行健全審批人獨立性問題[7],建立有效的隔離體系。
2.可以在集體審貸制度之外靈活尋求一些其他的溝通交流平臺,以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等的狀態。如部分商業銀行采取在季度或者月度初對市場環境、客戶財務狀況、銀行經營風險等情況進行交流,使前中后臺都能夠對市場以及內部需求有大致的了解,通過確定重點拓展項目,在審查要點上予以明示,進而對業務部門和審查部門都形成指導意見。
(四)人力資源制度的匹配
在不對原有人員選用機制進行重大調整的情況下,在招聘初期就進行崗位分類的商業銀行,可以在招聘階段對人員進行性格偏好分類,避免偏好極端的人員進入錯誤的崗位;在從現有工作人員中進行招聘的商業銀行,可以主動調整人員來源的多元化。同時,在人員儲備充足、市場競爭能力穩定和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應當積極推動關鍵崗位的輪崗制度。另外,個人的風險偏好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大部分員工在競聘崗位的時候未必對崗位要求和實際面臨的壓力、約束有充分的認識,因此,還需要構建相對通暢的人員流動通道。
注釋:
①本文將委托人定義為控股股東或者銀行行長。如果考慮到現實中商業銀行分級審批以及檢查部門等情況,則實際還存在多個代理人,同時代理人之間還存在著委托關系。出于簡化模型的考慮,本文不對兩個以上的多重代理或并行代理等情況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南旭光.信貸融資中審批腐敗與支付腐敗比較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8,(10):98-103.
[2]黃國華、李幫義、葉濤.對績效評價下的多個代理人合謀問題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6,(2):13-142.
[3]向新民.對審貸分離制度下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的反思[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6):66-70.
[4]唐杰.從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機制看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J].西南金融,2006,(4):61-62.
[5]祖梅.國有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業務的制度分析[J].當代經濟,2007,(9):124-125.
[6]代桂霞.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及業務流程機制的對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4,(10):65-68.
[7]劉青.信貸審批制度與不良貸款續擴的實驗研究[J].金融論壇,2012,(7):45-52.
(責任編輯:王鐵軍)
Abstract: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improves the level of risk control, while it makes negative motivation for the lending department and the approval department, thereby giving rise to internal friction. In this study, a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laborate the negative motivation of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s well as clients' losses brought about by this system.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ternal friction from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r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centives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agency, the high specialization of the positions, the equity of status, as well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sk preference and the institutional goals.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ensation incentive, transparency of job information, reviewing system,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Agency by Agreement;Internal Friction;Negative Motivation
1.增加不同部門之間人員的借調頻率,熟悉相關的工作內容和流程。這一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不適合人員緊張或者任務繁重的部門,而且借調方在短期內難以及時分配任務并加以考核,同時會因為部門間存在著監督關系而難以完全公開自己的內部信息。因此,還需要根據商業銀行實際情況,在人員充足的情況下,以一年或者至少半年為限進行借調,重點在于熟悉業務情況和相互交流而不是實地操作,特別是審查人員可以獲得對于市場的直觀感受。另外,還可以在借調過程中附帶相關的調研或者提出改進建議。
2.設立項目差異化審查體系,根據不同的項目的內容、規模大小、地區等特點設定審查流程,并細化審查時間表,明確各個環節的負責人。可以在商業銀行內部信貸信息平臺增加排隊信息明示,甚至可以顯示不同審查人員平均審核時間情況,從而形成審查效率的公開信息。同樣,也可以在業務部門增加申報成功率的信息公示,對于不同業務人員申報項目通過或者否決情況進行公開或者局部公開,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增加對否決原因的明示,從而激勵業務人員尋找高質量的項目,并為其他業務人員提供可借鑒參考。
3.在信貸分析和授信評級中積極吸取一線業務部門的建議和經驗,適當增加定性判斷。從國外銀行評價體系來看,通過“復合式的指標組合+定性分析”是較為流行的方式。盡管業務部門可能在財務經濟知識上不夠專業,但是其對產品、產業和市場的一些經驗性判斷是極為寶貴的,特別是客戶的非量化性信息(品行、家庭關系、行為特點)等方面實際上對于判斷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預期極有幫助。
(三)審議制度的靈活化
在解決代理人地位平等與獨立性不足的沖突方面,很難有完全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集體審貸制度的頻率、專業性和效率方面不足以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而且集體審貸制度實際上是用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替代風險和效益決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集體審貸制度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將注重結果的審議轉向注重過程,在業務調查初期就積極關注,同步了解客戶信息和項目申報情況,對于已經明確禁止進入或者明顯不合格的項目可以提前終止,避免業務部門做無用功或者將大量精力用在內部溝通,長時間營銷設計的項目往往會因為沉默成本過高而激勵業務部門選擇內部游說。當然這一方式的實施,還需要先行健全審批人獨立性問題[7],建立有效的隔離體系。
2.可以在集體審貸制度之外靈活尋求一些其他的溝通交流平臺,以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等的狀態。如部分商業銀行采取在季度或者月度初對市場環境、客戶財務狀況、銀行經營風險等情況進行交流,使前中后臺都能夠對市場以及內部需求有大致的了解,通過確定重點拓展項目,在審查要點上予以明示,進而對業務部門和審查部門都形成指導意見。
(四)人力資源制度的匹配
在不對原有人員選用機制進行重大調整的情況下,在招聘初期就進行崗位分類的商業銀行,可以在招聘階段對人員進行性格偏好分類,避免偏好極端的人員進入錯誤的崗位;在從現有工作人員中進行招聘的商業銀行,可以主動調整人員來源的多元化。同時,在人員儲備充足、市場競爭能力穩定和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應當積極推動關鍵崗位的輪崗制度。另外,個人的風險偏好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大部分員工在競聘崗位的時候未必對崗位要求和實際面臨的壓力、約束有充分的認識,因此,還需要構建相對通暢的人員流動通道。
注釋:
①本文將委托人定義為控股股東或者銀行行長。如果考慮到現實中商業銀行分級審批以及檢查部門等情況,則實際還存在多個代理人,同時代理人之間還存在著委托關系。出于簡化模型的考慮,本文不對兩個以上的多重代理或并行代理等情況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南旭光.信貸融資中審批腐敗與支付腐敗比較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8,(10):98-103.
[2]黃國華、李幫義、葉濤.對績效評價下的多個代理人合謀問題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6,(2):13-142.
[3]向新民.對審貸分離制度下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的反思[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6):66-70.
[4]唐杰.從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機制看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J].西南金融,2006,(4):61-62.
[5]祖梅.國有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業務的制度分析[J].當代經濟,2007,(9):124-125.
[6]代桂霞.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及業務流程機制的對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4,(10):65-68.
[7]劉青.信貸審批制度與不良貸款續擴的實驗研究[J].金融論壇,2012,(7):45-52.
(責任編輯:王鐵軍)
Abstract: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improves the level of risk control, while it makes negative motivation for the lending department and the approval department, thereby giving rise to internal friction. In this study, a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laborate the negative motivation of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s well as clients' losses brought about by this system.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ternal friction from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r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centives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agency, the high specialization of the positions, the equity of status, as well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sk preference and the institutional goals.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ensation incentive, transparency of job information, reviewing system,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Agency by Agreement;Internal Friction;Negative Motivation
1.增加不同部門之間人員的借調頻率,熟悉相關的工作內容和流程。這一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不適合人員緊張或者任務繁重的部門,而且借調方在短期內難以及時分配任務并加以考核,同時會因為部門間存在著監督關系而難以完全公開自己的內部信息。因此,還需要根據商業銀行實際情況,在人員充足的情況下,以一年或者至少半年為限進行借調,重點在于熟悉業務情況和相互交流而不是實地操作,特別是審查人員可以獲得對于市場的直觀感受。另外,還可以在借調過程中附帶相關的調研或者提出改進建議。
2.設立項目差異化審查體系,根據不同的項目的內容、規模大小、地區等特點設定審查流程,并細化審查時間表,明確各個環節的負責人。可以在商業銀行內部信貸信息平臺增加排隊信息明示,甚至可以顯示不同審查人員平均審核時間情況,從而形成審查效率的公開信息。同樣,也可以在業務部門增加申報成功率的信息公示,對于不同業務人員申報項目通過或者否決情況進行公開或者局部公開,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增加對否決原因的明示,從而激勵業務人員尋找高質量的項目,并為其他業務人員提供可借鑒參考。
3.在信貸分析和授信評級中積極吸取一線業務部門的建議和經驗,適當增加定性判斷。從國外銀行評價體系來看,通過“復合式的指標組合+定性分析”是較為流行的方式。盡管業務部門可能在財務經濟知識上不夠專業,但是其對產品、產業和市場的一些經驗性判斷是極為寶貴的,特別是客戶的非量化性信息(品行、家庭關系、行為特點)等方面實際上對于判斷企業經營狀況和發展預期極有幫助。
(三)審議制度的靈活化
在解決代理人地位平等與獨立性不足的沖突方面,很難有完全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集體審貸制度的頻率、專業性和效率方面不足以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而且集體審貸制度實際上是用民主投票的方式來替代風險和效益決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集體審貸制度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將注重結果的審議轉向注重過程,在業務調查初期就積極關注,同步了解客戶信息和項目申報情況,對于已經明確禁止進入或者明顯不合格的項目可以提前終止,避免業務部門做無用功或者將大量精力用在內部溝通,長時間營銷設計的項目往往會因為沉默成本過高而激勵業務部門選擇內部游說。當然這一方式的實施,還需要先行健全審批人獨立性問題[7],建立有效的隔離體系。
2.可以在集體審貸制度之外靈活尋求一些其他的溝通交流平臺,以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等的狀態。如部分商業銀行采取在季度或者月度初對市場環境、客戶財務狀況、銀行經營風險等情況進行交流,使前中后臺都能夠對市場以及內部需求有大致的了解,通過確定重點拓展項目,在審查要點上予以明示,進而對業務部門和審查部門都形成指導意見。
(四)人力資源制度的匹配
在不對原有人員選用機制進行重大調整的情況下,在招聘初期就進行崗位分類的商業銀行,可以在招聘階段對人員進行性格偏好分類,避免偏好極端的人員進入錯誤的崗位;在從現有工作人員中進行招聘的商業銀行,可以主動調整人員來源的多元化。同時,在人員儲備充足、市場競爭能力穩定和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應當積極推動關鍵崗位的輪崗制度。另外,個人的風險偏好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大部分員工在競聘崗位的時候未必對崗位要求和實際面臨的壓力、約束有充分的認識,因此,還需要構建相對通暢的人員流動通道。
注釋:
①本文將委托人定義為控股股東或者銀行行長。如果考慮到現實中商業銀行分級審批以及檢查部門等情況,則實際還存在多個代理人,同時代理人之間還存在著委托關系。出于簡化模型的考慮,本文不對兩個以上的多重代理或并行代理等情況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南旭光.信貸融資中審批腐敗與支付腐敗比較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8,(10):98-103.
[2]黃國華、李幫義、葉濤.對績效評價下的多個代理人合謀問題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6,(2):13-142.
[3]向新民.對審貸分離制度下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的反思[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6):66-70.
[4]唐杰.從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機制看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J].西南金融,2006,(4):61-62.
[5]祖梅.國有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業務的制度分析[J].當代經濟,2007,(9):124-125.
[6]代桂霞.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及業務流程機制的對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4,(10):65-68.
[7]劉青.信貸審批制度與不良貸款續擴的實驗研究[J].金融論壇,2012,(7):45-52.
(責任編輯:王鐵軍)
Abstract: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improves the level of risk control, while it makes negative motivation for the lending department and the approval department, thereby giving rise to internal friction. In this study, a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laborate the negative motivation of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s well as clients' losses brought about by this system.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ternal friction from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r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centives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agency, the high specialization of the positions, the equity of status, as well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sk preference and the institutional goals.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ensation incentive, transparency of job information, reviewing system,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Agency by Agreement;Internal Friction;Negative 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