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春
摘 要:原隸屬鐵路的企辦職業學校在校企剝離劃入地方管理后,其特有的行業背景和辦學歷史積淀決定了這類高職院校的辦學立足點,即為鐵路行業發展提供人才培養支持和保障。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具有60多年的職業教育辦學歷史,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辦學特色。本文以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介紹了高鐵時代鐵路特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情況,為其它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參照。
關鍵詞:鐵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引言
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根據行業發展需求,與企業密切聯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解決在校生培養與企業用人實際需求矛盾,已經成為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工程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根據鐵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課程設置。為使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持人才培養方案的與時俱進,應該建立動態的人才培養模式機制。需要深入行業或企業一線,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充分聽取行業、企業專家意見,分析和研究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關注市場經濟和本專業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對人才需求狀況進行充分分析預測,科學論證。按照學生就業形勢的實際情況,尤其是企業訂單的變化,對教學計劃進行及時調整,增補或者刪除有關課程;甚至調整專業方向以適合就業的需要,充分體現職業能力培養。
(二)實現專業差異化特色發展。教務處在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不能格式化、形式化的推廣,應該允許不同專業結合行業崗位特點創新。以我校為例,各專業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探索符合學生崗位面向,具有專業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鐵道運輸類各專業在校企合作的基點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職業技能證書教育及就業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逐步形成了“三個結合、四個對準”的人才培養模式。鐵道工程類各專業推行校企合作框架下“工學交替”、 “小訂單”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鐵路企業生產作業時段,實施工學交替、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的改革,滿足頂崗實習與企業施工的同步性,實現了頂崗實習實效性和普及性。鐵道機車車輛類各專業構建并逐步完善了動態、快速、高質高效的3S+3X人才培養模式。電氣化類各專業逐步完善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模塊式一體化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融通的“2+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三)構建培養學生高素質、高技能、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課程體系。根據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要貫徹工學結合思想,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1)依據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第一,以崗位能力分析為主要依據制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各專業根據學院的原則意見,以確定的崗位群,先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務,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能力,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要求,按照職業成長規律與學習規律將職業能力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進行整合,歸納出相應的行動領域,再轉換成為學習領域。開發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學習情境。第二,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設置課程體系。關于畢業生面向的就業崗位的任職資格標準信息,已經成為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說明內容。各專業均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設置課程體系。一些專業結合專業自身特點,對學生提出了“一個學歷證書”+“一個職業資格證書”的“1+1”的畢業要求;一些專業則對畢業生提出了“一個畢業證書”+“N個職業資格證書”的“多證書”畢業要求。
(2)遵循教育規律,體現人文關懷,構建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課程體系。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學生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應該使學生在具有較強的上崗就業能力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各專業在設置課程體系時,均能夠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結構,在突出強調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同時,盡最大可能地開設綜合素質課程。
(四)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高職教育面向生產建設一線培養技術工人,因此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要突出實踐技能的培養。圍繞著這一總體目標,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大綱時,要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積極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注重在仿真或全真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教學活動,將應用技術培養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