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剛
摘 要:當前分散經營的土地現狀已經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突出難題。要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抵御市場風險,就必須突破土地流轉難題,多措并舉,加快土地流轉步伐。
關鍵詞:現代農業;土地流轉;難題
一、加快土地流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發展現代農業,本質上就要求不斷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和農業生產效率,要求大面積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科技,要求不斷增強農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而所有這一切,必須突破土地流轉難題,加快土地流轉步伐。
第一,是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F代農業的實質就是增加農民收入。目前,種地不再是農民的唯一生存手段,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經商。在收入多元化,土地低收入的"斥力"和非農產業高收入的"吸力"下,農民樂意放棄土地經營權,為土地流轉提供了條件。通過土地流轉,能促進農業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促進農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第二,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必然要求?,F代農業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產業化經營,規?;l展。目前,農戶小規模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矛盾日趨尖銳,同一種植區域內甚至同一塊田內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品種,難于形成規模經營,導致經濟效益低下。加快土地流轉,才能避免農作物插花種植,實現規模種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第三,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必然要求。現代農業必須用工業理念來經營。工業化經營的核心是合理配置資源,提高集約化程度,以最低成本獲取最大利益。加快土地流轉,使土地向業主集中,可以有效地配置農業資源,實現優化資金配置,增加農業投入,運用先進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優化人力和土地資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利用率和產出率。第四,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農業應對市場挑戰的必然要求?,F代農業必須建立產供銷,貿工農相結合的市場機制。加快土地流轉,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才能規模發展優、新、特、綠農產品,才能適應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的需求,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從容應對市場挑戰。
二、當前土地流轉面臨的主要難題
第一,思想認識不統一。實踐證明,認識問題是目前制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首要問題。一方面,農民具有很強的戀地情結。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土地的依附性,一些農民想將承包土地的使用權進行流轉而又心有疑慮,害怕徹底失去土地,不愿意放棄土地使用權,讓其流轉,相當部分農民把土地作為在其他行業混不下去時的一種退路。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對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支持,不引導,無所作為,聽其自然;規范工作缺乏主動性、超前性,缺乏必要的行政引導。第二,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整體而言,目前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尚未建立,現有法律和管理框架有待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中介機構發展和流轉服務相對滯后,土地流轉收益增長缺乏長效機制。當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與農村土地流轉相關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土地流轉的信息服務體系,收集發布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促成農戶之間、農戶與產業化公司之間的土地流轉;二是土地流轉的法律服務體系,為流轉雙方提供民事仲裁、公證、法律咨詢與援助;三是土地流轉的金融服務體系,提供土地交易擔保、交易信貸、經營保險等;四是土地流轉的技術經濟評估咨詢體系,為土地流轉及后期經營策略提供技術和經濟咨詢等服務,以便保證土地流轉的價格和土地用途的經濟合理。第三,稅費負擔消除,流轉難度增加。稅費改革和取消農業稅前,由于附著于承包耕地上的農業稅費負擔重,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市場售價低,種田不賺錢,農民對土地經營的積極性不高,土地拋荒、無償轉包、村組集體收回村民承包地重新發包,外鄉人跨地區大面積承包經營等現象十分普遍。簡單地說,稅費改革前,承包地經營曾被許多農戶作為“經濟負擔”而輕易“拋棄”。但全部免除農業稅并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購買農機補貼等多項惠農政策后,農戶不僅對所承包土地“珍惜有加”,許多農戶更要求重新“索回”自己過去作為“負擔”拋棄的耕地承包經營權,目前大量的土地流轉糾紛便由此而產生。第四,各種優惠扶持政策不到位。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本身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就比較大,又加上缺乏相應的扶持政策如貸款政策等的扶持,這樣就使許多種田大戶和農業企業在土地搞規模經營的過程中存在畏難情緒,這對于提高土地效益,促進土地健康流轉都起到了制約作用。
三、多措并舉,突破土地流轉難題
第一,要把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放在首位。讓農民意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轉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意義,引導農民增強流轉土地的自覺性。要大力宣傳政策法規。要大力宣傳《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物權法》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教育廣大農民和基層干部知法、懂法、用法。鄉鎮和涉農部門要充分發揮外出創業有成人員和種田大戶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從而轉變思想觀念,投身非農產業,加快土地流轉。第二,加快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網絡建設。目前,絕大部分地方的農地流轉尚處于無序狀態。在土地流轉信息搜集、整理、發布方面,缺少制度化的渠道和載體。不僅制約了農村土地流轉速度,降低了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也增加了土地流轉交易成本。因此,當前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網絡建設。包括二個市場建設:一是農業用地流轉服務網絡,運作的重點在鄉、村二級。二是非農建設用地市場。應按照三中全會《決定》要求,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第三,制定有關優惠扶持政策。政策扶持是推動土地加快流轉的重要措施。各級政府應鼓勵和扶持土地流轉,財政應撥出專款設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補貼土地流出戶,其次用于補貼土地流轉服務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和規模經營大戶。金融部門應制定有關信貸政策,為土地規模經營的企業和大戶提供貸款。在確定土地整理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時,應優先安排積極申報和推進土地流轉的地區;對土地流轉集中成片的地區,優先推薦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到所在地的農業龍頭企業就業,由勞動部門提供就業培訓,對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在用工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均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的優惠政策。第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位,使農民不得不把土地作為最后一道吃飯、就業、養老的心理防線。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走出土地的農民解除后顧之憂,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市場化才具備了基礎。一是要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為目的,積極探索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途徑,促使農地流轉走上完全市場化的軌道。二是要建立比較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改變當前“靠天農業”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改革完善農地制度的措施建議》——《學習與研究》2008年第10期
[2] 《加快土地流轉 發展現代農業》——《三明論壇》2007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