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摘 要:近幾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迅猛,一方面為改善人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眾多,房地產價格的波動也不斷影響著金融環境的穩定,因此,研究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對預防房地產價格波動、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理論,并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傳導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了當前我國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傳導效應現狀,為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我國貨幣政策;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
前言: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房地產的需求逐年加大,這也是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地產的高速發展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雖然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以及非貨幣性調控手段,但是房地產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如何解決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熱的問題,將房價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也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一、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理論分析
(一)房地產特征。房地產作為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主要具有耐久性和不動產兩個特征。這兩個特征使房地產容易成為投資的對象,而且房地產往往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貶值。房地產的耐久性和不動產使其具備了資本的性質,房地產不僅僅是人民生活的一種消費品,同時也成為了金融投資的對象。就房地產的資產屬性而言,房地產的價格波動遠遠低于其他金融產品,而且具有巨大的升值潛力,這也使得房地產成為了許多企業進行實物投資的最佳選擇。另外,房地產還具有虛擬經濟特征,當前我國房地產價格不僅僅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投資者的價值觀念的影響,房地產價格也會隨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而出現劇烈波動,近幾年,我國房地產的虛擬經濟特征愈加明顯。
(二)貨幣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工具。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而采取的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的總稱,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貨幣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一般性政策工具:是對貨幣供給總量以及信用總量進行調節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等三種工具。(2)選擇性政策工具:指央行對金融環境的某些特殊領域進行調節所采用的工具,主要包括證券市場的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以及優惠利率等。(3)其他工具:主要指輔助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窗口指導、道義規勸等都是都是其他貨幣政策的范疇。
(三)貨幣政策傳導理論概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貨幣政策的現實操作開始到最終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其間中間環節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相互影響關系的總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政策、金融環境以及實體經濟都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涉及范圍,其傳導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
(四)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主要包括兩個環節(如圖2)。
圖2 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示意圖
第一個環節是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傳導,在這一階段,央行通過通過利率途徑、信貸途徑以及資產組合效應途徑等政策工具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起到調節房地產價格的目的。第二個環節是房地產價格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包括消費傳導以及投資傳導兩個方面,其中,房地產價格對消費的傳導主要是通過財富效應、家庭資產負債表效應、預期效應、擠出效應以及租房收入效應等途徑實現的,而房地產價格向投資的傳導則主要通過直接投資效應、托賓Q效應以及企業資產負債表效應等途徑實現的。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現狀分析
(一)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區域差異。由于貨幣政策的制定是根據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而忽視了某些地區差異性的經濟發展現狀,這也使得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出現區域差異。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即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在區域劃分上,根據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發展現狀將我國房地產市場劃分為東部、中部以及西部。調查結果表明,東部較為發達地區的房地產投資規模遠高于中西部,另外,東部地區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價格等統計數據也高于中西部。針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差異性,國家也制定了差異性的房地產發展政策,科學地調控不同地區的房地產市場。
通過借助模型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區域差異進行實證分析,將構建如下模型:
HP=C+αR+βM2+μ
其中,HP是房地產價格,C是消費水平,R是利率,M2是貨幣供應量,α、β是利率以及貨幣供應量的彈性系數。然后利用模型對東中西部地區貨幣政策利率、貨幣供應量對傳導效果進行實證分析,對回歸結果數據進行整理后得出以下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東部地區房地產價格的利率敏感性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而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房地產價格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更為緊密。
表1 東中西部地區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傳導的實證結果比較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阻礙因素分析。通過上文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實證分析可以發現,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途徑并不暢通,存在諸多的阻礙因素。首先,從家庭行為的角度分析,消費需求過旺,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且城鎮居民的不斷增加引起了新一輪的消費結構轉型,消費者對于房地產的需求很高;居民的投資投機需求高漲,房地產作為一種簡單、穩定的投資方式,也帶來了大量的個人儲蓄投資,從另一方面帶動了房地產價格的增長。其次,很多企業追求房地產行業的高額利潤,房地產開發商借助信息優勢不斷加快房價上漲,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行為也阻礙了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有效進行。另外,政府也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重視房地產開發的短期效益,而制定與中央貨幣政策不統一的地方法規,不斷促使房地產價格上漲;商業銀行提供的巨額房地產信貸資金在保證房地產行業發展同時,卻影響了市場價格導向的合理發展。
(三)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對策建
議。首先,貨幣政策的制定應考慮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保證貨幣政策的區域性、差異性,增加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根據不同地域對利率、貨幣供應量、信貸等貨幣政策的敏感性差異,實施差異性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信貸、存款準備金等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保證房價的穩定。其次,在短期內加強其他非貨幣手段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由于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影響有限,難以起到真正的調控作用,因此,可以在短期內采取二套房限貸、提高首付比例、上浮按揭利率等其他手段來保證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另外,必須盡快完善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強貨幣市場監督;不斷提高利率工具的調控能力,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保證利率工具可以有效調控房地產價格;加快相關規范制度的建立,不斷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金融體系,有效抑制當前房地產投資過熱。
三、結語
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過快發展給社會經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通過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調控房地產價格、穩定房地產市場的作用。本文結合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相關理論,并對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區域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了傳導效應的傳導途徑不順暢等問題,由此提出了保證貨幣政策的區域性、短期內加強非貨幣調控手段以及加快完善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等一系列建議。只有不斷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通過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積極調控房地產價格,才能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斌,李慶云.中國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分析——基于貝葉斯估計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J].經濟科學.2011,(3) :17-31.
[2] 楊兆廷,龐如超.從緊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行業投資的影響分析——基于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的調控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9,(1):49-54.
[3] 陳紅霞,袁顯平.利率政策對貨幣市場的“非對稱性”傳導[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1,26(4):25-33.endprint
摘 要:近幾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迅猛,一方面為改善人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眾多,房地產價格的波動也不斷影響著金融環境的穩定,因此,研究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對預防房地產價格波動、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理論,并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傳導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了當前我國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傳導效應現狀,為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我國貨幣政策;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
前言: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房地產的需求逐年加大,這也是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地產的高速發展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雖然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以及非貨幣性調控手段,但是房地產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如何解決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熱的問題,將房價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也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一、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理論分析
(一)房地產特征。房地產作為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主要具有耐久性和不動產兩個特征。這兩個特征使房地產容易成為投資的對象,而且房地產往往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貶值。房地產的耐久性和不動產使其具備了資本的性質,房地產不僅僅是人民生活的一種消費品,同時也成為了金融投資的對象。就房地產的資產屬性而言,房地產的價格波動遠遠低于其他金融產品,而且具有巨大的升值潛力,這也使得房地產成為了許多企業進行實物投資的最佳選擇。另外,房地產還具有虛擬經濟特征,當前我國房地產價格不僅僅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投資者的價值觀念的影響,房地產價格也會隨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而出現劇烈波動,近幾年,我國房地產的虛擬經濟特征愈加明顯。
(二)貨幣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工具。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而采取的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的總稱,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貨幣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一般性政策工具:是對貨幣供給總量以及信用總量進行調節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等三種工具。(2)選擇性政策工具:指央行對金融環境的某些特殊領域進行調節所采用的工具,主要包括證券市場的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以及優惠利率等。(3)其他工具:主要指輔助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窗口指導、道義規勸等都是都是其他貨幣政策的范疇。
(三)貨幣政策傳導理論概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貨幣政策的現實操作開始到最終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其間中間環節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相互影響關系的總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政策、金融環境以及實體經濟都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涉及范圍,其傳導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
(四)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主要包括兩個環節(如圖2)。
圖2 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示意圖
第一個環節是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傳導,在這一階段,央行通過通過利率途徑、信貸途徑以及資產組合效應途徑等政策工具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起到調節房地產價格的目的。第二個環節是房地產價格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包括消費傳導以及投資傳導兩個方面,其中,房地產價格對消費的傳導主要是通過財富效應、家庭資產負債表效應、預期效應、擠出效應以及租房收入效應等途徑實現的,而房地產價格向投資的傳導則主要通過直接投資效應、托賓Q效應以及企業資產負債表效應等途徑實現的。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現狀分析
(一)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區域差異。由于貨幣政策的制定是根據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而忽視了某些地區差異性的經濟發展現狀,這也使得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出現區域差異。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即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在區域劃分上,根據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發展現狀將我國房地產市場劃分為東部、中部以及西部。調查結果表明,東部較為發達地區的房地產投資規模遠高于中西部,另外,東部地區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價格等統計數據也高于中西部。針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差異性,國家也制定了差異性的房地產發展政策,科學地調控不同地區的房地產市場。
通過借助模型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區域差異進行實證分析,將構建如下模型:
HP=C+αR+βM2+μ
其中,HP是房地產價格,C是消費水平,R是利率,M2是貨幣供應量,α、β是利率以及貨幣供應量的彈性系數。然后利用模型對東中西部地區貨幣政策利率、貨幣供應量對傳導效果進行實證分析,對回歸結果數據進行整理后得出以下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東部地區房地產價格的利率敏感性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而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房地產價格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更為緊密。
表1 東中西部地區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傳導的實證結果比較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阻礙因素分析。通過上文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實證分析可以發現,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途徑并不暢通,存在諸多的阻礙因素。首先,從家庭行為的角度分析,消費需求過旺,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且城鎮居民的不斷增加引起了新一輪的消費結構轉型,消費者對于房地產的需求很高;居民的投資投機需求高漲,房地產作為一種簡單、穩定的投資方式,也帶來了大量的個人儲蓄投資,從另一方面帶動了房地產價格的增長。其次,很多企業追求房地產行業的高額利潤,房地產開發商借助信息優勢不斷加快房價上漲,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行為也阻礙了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有效進行。另外,政府也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重視房地產開發的短期效益,而制定與中央貨幣政策不統一的地方法規,不斷促使房地產價格上漲;商業銀行提供的巨額房地產信貸資金在保證房地產行業發展同時,卻影響了市場價格導向的合理發展。
(三)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對策建
議。首先,貨幣政策的制定應考慮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保證貨幣政策的區域性、差異性,增加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根據不同地域對利率、貨幣供應量、信貸等貨幣政策的敏感性差異,實施差異性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信貸、存款準備金等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保證房價的穩定。其次,在短期內加強其他非貨幣手段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由于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影響有限,難以起到真正的調控作用,因此,可以在短期內采取二套房限貸、提高首付比例、上浮按揭利率等其他手段來保證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另外,必須盡快完善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強貨幣市場監督;不斷提高利率工具的調控能力,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保證利率工具可以有效調控房地產價格;加快相關規范制度的建立,不斷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金融體系,有效抑制當前房地產投資過熱。
三、結語
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過快發展給社會經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通過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調控房地產價格、穩定房地產市場的作用。本文結合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相關理論,并對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區域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了傳導效應的傳導途徑不順暢等問題,由此提出了保證貨幣政策的區域性、短期內加強非貨幣調控手段以及加快完善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等一系列建議。只有不斷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通過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積極調控房地產價格,才能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斌,李慶云.中國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分析——基于貝葉斯估計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J].經濟科學.2011,(3) :17-31.
[2] 楊兆廷,龐如超.從緊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行業投資的影響分析——基于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的調控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9,(1):49-54.
[3] 陳紅霞,袁顯平.利率政策對貨幣市場的“非對稱性”傳導[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1,26(4):25-33.endprint
摘 要:近幾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迅猛,一方面為改善人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眾多,房地產價格的波動也不斷影響著金融環境的穩定,因此,研究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對預防房地產價格波動、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理論,并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傳導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了當前我國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傳導效應現狀,為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我國貨幣政策;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
前言: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房地產的需求逐年加大,這也是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地產的高速發展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雖然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以及非貨幣性調控手段,但是房地產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如何解決當前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熱的問題,將房價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也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一、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理論分析
(一)房地產特征。房地產作為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主要具有耐久性和不動產兩個特征。這兩個特征使房地產容易成為投資的對象,而且房地產往往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貶值。房地產的耐久性和不動產使其具備了資本的性質,房地產不僅僅是人民生活的一種消費品,同時也成為了金融投資的對象。就房地產的資產屬性而言,房地產的價格波動遠遠低于其他金融產品,而且具有巨大的升值潛力,這也使得房地產成為了許多企業進行實物投資的最佳選擇。另外,房地產還具有虛擬經濟特征,當前我國房地產價格不僅僅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投資者的價值觀念的影響,房地產價格也會隨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而出現劇烈波動,近幾年,我國房地產的虛擬經濟特征愈加明顯。
(二)貨幣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工具。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而采取的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的總稱,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貨幣政策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一般性政策工具:是對貨幣供給總量以及信用總量進行調節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等三種工具。(2)選擇性政策工具:指央行對金融環境的某些特殊領域進行調節所采用的工具,主要包括證券市場的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以及優惠利率等。(3)其他工具:主要指輔助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窗口指導、道義規勸等都是都是其他貨幣政策的范疇。
(三)貨幣政策傳導理論概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貨幣政策的現實操作開始到最終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其間中間環節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相互影響關系的總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政策、金融環境以及實體經濟都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涉及范圍,其傳導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
(四)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主要包括兩個環節(如圖2)。
圖2 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示意圖
第一個環節是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傳導,在這一階段,央行通過通過利率途徑、信貸途徑以及資產組合效應途徑等政策工具影響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起到調節房地產價格的目的。第二個環節是房地產價格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包括消費傳導以及投資傳導兩個方面,其中,房地產價格對消費的傳導主要是通過財富效應、家庭資產負債表效應、預期效應、擠出效應以及租房收入效應等途徑實現的,而房地產價格向投資的傳導則主要通過直接投資效應、托賓Q效應以及企業資產負債表效應等途徑實現的。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現狀分析
(一)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區域差異。由于貨幣政策的制定是根據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而忽視了某些地區差異性的經濟發展現狀,這也使得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出現區域差異。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即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在區域劃分上,根據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發展現狀將我國房地產市場劃分為東部、中部以及西部。調查結果表明,東部較為發達地區的房地產投資規模遠高于中西部,另外,東部地區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價格等統計數據也高于中西部。針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差異性,國家也制定了差異性的房地產發展政策,科學地調控不同地區的房地產市場。
通過借助模型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區域差異進行實證分析,將構建如下模型:
HP=C+αR+βM2+μ
其中,HP是房地產價格,C是消費水平,R是利率,M2是貨幣供應量,α、β是利率以及貨幣供應量的彈性系數。然后利用模型對東中西部地區貨幣政策利率、貨幣供應量對傳導效果進行實證分析,對回歸結果數據進行整理后得出以下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東部地區房地產價格的利率敏感性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而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房地產價格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更為緊密。
表1 東中西部地區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傳導的實證結果比較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阻礙因素分析。通過上文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實證分析可以發現,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途徑并不暢通,存在諸多的阻礙因素。首先,從家庭行為的角度分析,消費需求過旺,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且城鎮居民的不斷增加引起了新一輪的消費結構轉型,消費者對于房地產的需求很高;居民的投資投機需求高漲,房地產作為一種簡單、穩定的投資方式,也帶來了大量的個人儲蓄投資,從另一方面帶動了房地產價格的增長。其次,很多企業追求房地產行業的高額利潤,房地產開發商借助信息優勢不斷加快房價上漲,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行為也阻礙了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有效進行。另外,政府也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重視房地產開發的短期效益,而制定與中央貨幣政策不統一的地方法規,不斷促使房地產價格上漲;商業銀行提供的巨額房地產信貸資金在保證房地產行業發展同時,卻影響了市場價格導向的合理發展。
(三)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對策建
議。首先,貨幣政策的制定應考慮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保證貨幣政策的區域性、差異性,增加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根據不同地域對利率、貨幣供應量、信貸等貨幣政策的敏感性差異,實施差異性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信貸、存款準備金等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保證房價的穩定。其次,在短期內加強其他非貨幣手段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由于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影響有限,難以起到真正的調控作用,因此,可以在短期內采取二套房限貸、提高首付比例、上浮按揭利率等其他手段來保證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另外,必須盡快完善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強貨幣市場監督;不斷提高利率工具的調控能力,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保證利率工具可以有效調控房地產價格;加快相關規范制度的建立,不斷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金融體系,有效抑制當前房地產投資過熱。
三、結語
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過快發展給社會經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通過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調控房地產價格、穩定房地產市場的作用。本文結合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相關理論,并對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的區域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了傳導效應的傳導途徑不順暢等問題,由此提出了保證貨幣政策的區域性、短期內加強非貨幣調控手段以及加快完善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等一系列建議。只有不斷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效應,通過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積極調控房地產價格,才能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斌,李慶云.中國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分析——基于貝葉斯估計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J].經濟科學.2011,(3) :17-31.
[2] 楊兆廷,龐如超.從緊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行業投資的影響分析——基于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的調控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9,(1):49-54.
[3] 陳紅霞,袁顯平.利率政策對貨幣市場的“非對稱性”傳導[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1,26(4):25-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