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正茂
近幾年來,習近平主席就弘揚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發表了許多高見,對我們理解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范圍和重點,路徑和方法,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
習主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源頭何在?這是我們首先要作出回答的。
近代以來,學界的主流觀點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春秋戰國時期熱烈爭鳴的諸子百家。誠然,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政治環境較為寬松,社會思想相當活躍,儒、墨、道、法、陰陽、名家、兵家等等各各登臺表演,“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發表了大量觀點各異、文采斐然的傳世佳作,造就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對后世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將中華文化僅僅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少有兩個問題:其一,春秋戰國時在距今2200至2700年前,那么,中華文化的歷史豈非只有2000多年?這與5000年中華文化史不是大相徑庭、天差地遠么?其二,“百家”觀點雖然色彩紛呈,但各執己見、互相攻訐,如何鑒別其良莠優劣、是非短長?
我認為,關注與承認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既是客觀的,又是必要的,還是可行的。
謂其客觀,是因為黃帝生當距今約4700多年,史書上以及口頭傳說中有大量關于黃帝的資料,事涉黃帝大敗蚩尤從而統一了中國,黃帝及其臣屬和能工巧匠“為宮室”、“為衣服”、“造舟車”、“治飲食”,初步解決了中華民族始祖的衣、食、住、行問題,還發明藥物、創造文字、制訂歷法直至設定度量權衡制度,開始了以法為治的治國理政社會管理。謂其客觀,還因為史籍的記載與口頭的傳說都表明,黃帝史跡昭然,無可否認。西漢時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還特地點明,其時曾形成“百家言黃帝”的風氣與盛況,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熱烈爭鳴的“百家”自身,就是以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共祖,以黃帝時期產生的文化為自己的學術源頭的。我治古史,除見到歷朝歷代的文人碩學以極其崇敬的語文歌頌黃帝外,否定性的評價一無所見。實際上,不僅如司馬遷所云,其時是“百家言黃帝”,而且,幾乎是“人人言黃帝”。依司馬遷的句式,后來的史實還可謂“百代言黃帝”、“百族言黃帝”、“百國言黃帝”。其中,“百代言黃帝”便是公認的鐵的史實。李學勤、張豈之先生主編的《炎黃匯典》,不但匯集了歷朝歷代文人學士頌揚黃帝的文字,而且還匯集了先秦經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史志記載、頌揚黃帝的資料。至于“百族言黃帝”、“百國言黃帝”,現在已經有人在搜檢有關資料,想必也會卓有所成的。
謂其必要,是因為一統中華的民族形成與文化發展總應有一個起始階段。在這個起始階段中,如今可知的史實與主要人物,一為神農,一為蚩尤,一為炎帝,一為軒轅即黃帝。炎帝與黃帝都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謂: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 振兵,治五氣, 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 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當今中國共有13億人口,由56個民族組成。這56個民族都是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總稱為“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成員。這個大家庭不是2000多年前才形成的,而是近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形成的。黃帝就是這個大家庭的最早的祖宗。全中國、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共同確認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黃帝之后,歷經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如同長江大河,繩繩繼繼、源源汩汩、洶涌奔騰、一路向前。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匯合交融,形成了偉大的統一的中華民族,創造和發展了從黃帝時期即已顯露端倪、多所發明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因此,中華文化的源頭自應上溯至黃帝時期。
中國人民在歷經60多年的艱苦奮斗之后,業已甩脫“東亞病夫”、“一窮二白”的帽子,不僅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而且社會、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并以世人驚嘆的速度繼續發展。完全有理由確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值此高歌猛進之時,認清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從而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全世界炎黃子孫的大團結;認清黃帝文化即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汲取、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為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造福,當然是絕對必要的。
謂其可行,理由有三:
其一,對于黃帝之為中華民族的共祖,為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全世界的炎黃子孫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是當今國共兩黨分別執政于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縱有百般歧見、千種異議,對黃帝的認識卻大體相同。黃帝陵基金會編的《黃帝文化志》一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收集有陜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自明太祖四年(1371年)至2007年不同朝代、不同時期、不同治政主體、不同政治黨派的祭文共約122篇,真可謂煌煌赫赫,蔚為大觀。其中,有1937年國民政府的祭文曰:
惟帝制周萬物,澤被瀛寰。拯群生于涂炭,固國本于金湯,涿鹿征諸侯之兵,轡野成一統之業。干戈以定禍亂,制作以開太平。盛德鴻規,于今攸賴。今值清明之良辰,援修 祀之舊典。園寢蔥郁,如瞻弓劍之威儀;庭燎通明,恍接云門之雅奏。所冀在天靈爽,鑒此精誠;默啟邦人,同心一德;化災為祥和,躋一世于仁壽。庶憑鴻貺,以集丕功。備禮潔誠,伏維歆格!
同年又有毛澤東、朱德的祭文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
前此及此后各黨各派、各種政治團體,不同階級、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對黃帝乃中華民族的共祖、為中華文明的源頭的共識,是堅如磐石般地牢不可破的。誰對此懷疑,誰否定這一點,勢必為全世界炎黃子孫所同憤共棄。因此,捐棄信仰的差別、主義的不同,以黃帝為號召,是萬千政治方案之中最為現實的一種。
其二,認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共祖、中華5000年文化的源頭,并非子虛烏有的心血來潮或基礎不牢的空中樓閣。或許有人認為,黃帝雖為傳說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其事跡久已湮滅無聞,史料可稱極為稀缺,即便認其為中華民族的共祖,又何從領悟其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呢?其實,這種擔心,是對有關黃帝的知識太過缺乏造成的。關于黃帝的史料,尤其是與黃帝直接相關的文字資料,當然不可能像當代的偉人、名家那樣,有許多材料可資依據。但就黃帝而言,也并非全付厥然。我國的考古工作者于1973年在長沙的馬王堆3號漢墓里發現了帛書《黃帝四經》,約計1萬1千多字。其思想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完全可供作為后人的我們研究、學習。此外,尤其要看到,曾“言黃帝”的“百家”,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關于黃帝、黃帝文化的信息。現在,清華大學法學院還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對此進行研究,有關成果已開始陸續向國人公布,為我們認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共祖和中華文化的源頭提供方便。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可行性理由為:中共中央、習近平主席之對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高度重視,當對推動有關研究、闡釋、宣傳工作,發揮根本性的指導作用,開辟最寬廣的前進道路。習主席說:“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讓我們按照習主席的指示,沿著習主席指明的方向,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面努力做出貢獻,從黃帝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汲取智慧,為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吧!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