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一場名為《ON and ON》的主題攝影展先后在香港、北京、杭州、上海四地巡展。影展由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簡稱TNC)發起,展出由攝影家唐凌拍攝的多幅以河流與大壩為主題的攝影作品。
大壩與生態
唐凌,作為新世界藝術集團(The New World Art Group,知名藝術圖片出版公司,位于美國)的合作攝影師以及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志愿者,用時一年,扛著20多公斤的攝影器材,行攝萬里,一次次走近大壩,走近大壩兩岸的村民,拍下一幅幅珍貴的圖片,誠懇地記錄了中國江河上的生活與故事。
“On and On”,可譯為可持續發展,取義“川流不息的水,逆流而上的魚,以及永不停止的生態保護思考”,由唐凌親提。對于這個名字的由來,唐凌談到:“大壩本就是建立在江河之上,而‘On And On有源源不斷、永不停歇的意思。然而正是建立在江河之上的大壩阻斷了江河的奔流,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影響了自然生態和物種繁衍。大壩究竟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它們?”
對于這個拍攝項目,唐凌非常用心。在立項初期,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反映“水”——建筑大壩和由此改變的自然生態,以及發電、灌溉、航運等等相關聯的一切。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僅在長江的主干流上,就存在五萬多個大壩,他們血脈相連,改變著周遭的生態、植被以及人文環境。人們無限制地從江河中攫取所需,而這種未知的生態破壞后果是否能被子孫后代所承受?唐凌希望用他的攝影,通過對大壩的本體、大壩自然環境、以及大壩周邊人文環境的描述,反映當下中國水環境的現狀,力圖喚起社會對于目前中國江河生態環境現況的重視。
凝視大壩
在同名畫冊中,唐凌這樣寫道:“當我第一次端起相機走近大壩,走近被大壩橫亙阻斷的河流,走近河流兩岸世代生活的人們,還有河流中千萬年來逆流而上繁衍生息的魚群。水的柔與剛的兩極、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生物種群的執著與無力,一瞬間,所有色彩都顯得蒼白。我選擇以黑白影像走完這八條江河十座大壩,還有許許多多支流。從第一步開始,在行走與拍攝的過程中,出發時的初衷逐漸在深深淺淺的腳印和斑駁靜默的圖片里變成一種感悟與自覺。我對人與自然的感悟,都在您捧讀的這本畫冊和其中的每一幅圖片里;我對生態保護的自覺,就在下一次與TNC再出發的旅程和為拍攝而歷經的驚險里。”
雖然唐凌只是在幾萬個大壩中選取拍攝了10個,但是每當他從大壩上仰視與俯視,內心都有許多的感動。在拍攝中,他與大壩的建設者、大壩附近的居民交流,在追求藝術的同時融入對大壩所帶來的人文與生態的變化的關注,更不惜將自己處于危險的邊緣。這段拍攝經歷令他終身難忘,不斷喚起他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
在抽象與具象之間
學習經濟貿易出身的唐凌先后供職于多家外企,在學生時代就開始擺弄父親留蘇時帶回的老相機,并先后購置了尼康F4以及富士單反相機,在校園里拍拍運動會、美女、同事、小景。1995年,唐凌移居加拿大, 進修視覺藝術與室內設計, 1996年加入北美圖片裝裱協會,回國與十幾家國際圖片出版商合作,拓展國內室內裝飾藝術市場并創辦知名裝飾畫品牌“蘭麥制畫”。唐凌強調,他不是職業攝影師,更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他的作品藝術性多過技術性,抽象多于具象。
作為徠卡品牌的忠實擁躉者,唐凌認為攝影器材之于攝影師相當于樂器之于樂手,而他的作品多需要一些夢幻效果,這或許可以成為我們觀看大壩作品的切入點。
唐凌的攝影作品以簡約時尚的抽象風格而著稱,幾乎只用黑白兩色,用他的話說,黑白,或者說單色攝影,是最純凈的視覺語言,能夠剝離其他任何色彩的干擾。對此,他這樣解釋:“彩色雖然更好地還原真實,但不好搭配;相比之下,單色更討巧,易搭配,不與環境產生沖突,有脫離現實的感覺。”在單色影像里,時間如混凝土一樣凍結停滯,留給觀者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徠卡情結
唐凌欣賞徠卡的工業設計,信賴其做工及畫質。“我用過的徠卡相機包括膠片機M6、R6.2、R8,后來又入手了數碼機M8、M9、S2。雖然徠卡的更新速度很慢,但我一直跟隨。我有很深的徠卡情結,因為我深知它適合我,雖然也曾追趕潮流買過一些品牌的數碼單反相機,使用過一陣子后還是放棄了,感覺我們之間沒有‘化學反應。目前,徠卡大M 2400全畫幅萬像素,是我的標準用機;而S2這一中畫幅相機,在剛推出的時候,我曾猶豫再三,買還是不買,并反復和市場上同類產品比較,最終還是敵不過徠卡情結收入囊中。鏡頭方面,我用的較多的是50mm F1.4定焦鏡頭、微距鏡頭,變焦鏡頭我很少使用,因為我的作品需要制造一些夢幻效果。這么看來,在相機的選擇上,我好像有點‘落后啊,呵呵,但是我認為落后也是一種簡單。但是我還是更希望徠卡能在一些機型上增加多重曝光功能,有利于我的攝影創作。”唐凌這樣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