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迎冬
摘 要:我們生活在一合作的時代,社會發展需要合作,學生的學習需要合作,同樣,作文教學也需要合作。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引導學生在互動中積累材料,在合作中選擇材料,讓學生自由寫作,指導訂正,引導他們探究交流,合作鑒賞,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習作過程其實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創造機會和平臺。
關鍵詞:習作過程;合作;探究;交流
我們生活在一合作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大課題,合作式學習是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學習方式,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便于發揮學生的群體力量和智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作文教學需要訓練,訓練過程又是由說到寫,由述到作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注重合作活動,培養合作精神,為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創造機會和平臺。
1 師生互動積累材料
課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過得新的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主要以老師的講授為主,按照不同的文體類型結合范文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范文并記憶,然后模仿寫作。目的是想通過大量的模仿強化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與運用,來積累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生的作文材料。這種方法固然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那不是學生通過思維與互動學習得到的東西,而只是一些生搬硬套上去的僵化語言組合,不能說是學生能力的真正體現。學生的作文材料從哪里來?應該從生活中來,從學習中來。那么,怎樣教會學生從生活中選擇材料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一)指導觀察,讓學生運用教材中學到的觀察方法,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從中捕捉和積累作文材料,提高觀察、分析事物,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非天生俱有,而要經過后天的培養與訓練。這個訓練與培養過程也是師生互動學生的過程。作為教師,就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組織學生通過辯論、動手操作、搜集整理資料、實地考查等方式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基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而且能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參與社會的興趣。同時也能較好地為學生積累材料提供平臺。但教師在組織這些活動中只是學生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如參觀、旅游、勞動、科技活動等,每次活動都要有目的。活動前要有準備,活動中要細心指導學生感受生活,活動后要認真幫助學生回顧總結。
(三)引導學生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視聽途徑積累材料。經常有目的、有選擇地組織學生觀看愛國影片、兒童節目、《新聞聯播》、《人與自然》等,以擴大學生的見聞,豐富學生的生活。看后要組織學生談感受,寫心得等。
(四)鼓勵學生勤動筆,及時作些記錄,堅持寫觀察日記,作好文字積累。每個人都有惰性,如果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及時動筆,堅持寫日記等,學生的動筆可能只會流于形式。這樣就達不到積累的目的。因此教師必需從興趣上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收集整理的名言佳句,優美詞句裝訂成冊。過一段時間讓學生拿出來評比,看誰搜集得多,裝訂得最好。還可以把自己寫的日記在小組內交流。由小組成員評出佳作,過一段時候再交流,看誰的進步大。對有進步的同學可以發給進步獎。一學期到了看的進步獎最多,老師就可以發給他一本精美的日記本,并寫上鼓勵的話。
2 師生合作選擇材料
眾所周知,修房子要根據需要選擇建筑材料,縫衣服要根據愛好、季節選擇布料,同樣的道理,寫文章要選擇恰當的材料。傳統的作文教學一般是老師給定題目后,由學生自己去選擇與組織材料。這種簡陋單向寫作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勢必導致有的學生無材料可寫的局面,從而造成學生厭惡作文的心理。對此,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圍繞題目展開思維,想出一連串與題目有關的材料,只要與題目有關,能想到多少就想多少。當列出一定數量的材料后,就讓同組的同學互相研讀,經過討論達成共識,應該選擇哪些材料和舍去哪些材料。最后將這些選中的材料交班內交流。這種經過集體討論選擇材料的方式,可以集思廣益,開拓思路,讓那些文思枯竭的同學也能材料可寫。三、自由寫作,指導訂正。
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要把學生的寫作過程當作一種自我發現手段,而不僅僅是交流的手段。在寫作過程中,傳統的作文教學一般要求學生布局謀篇,講究文法,注意遣詞造句等,在教學作文時,我一般事先不在文法、句法、句式等方面作出要求,學生寫作時甚至可以不分段,一氣呵成,寫完之后再指導學生作出訂正。和傳統的寫作訓練不同,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在這里,寫作看似茫然無序,實際上學生是真正寫作活動的主體。寫作不再是重復前人的故事和任何虛偽浮華的東西,而是自己感情的釋放。而寫完之后由老師從理論上加以指導,讓學生根據學過的文法知識進行訂正,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4 探究、交流、互評習作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在高年級學生的習作要求中指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可見修改作文也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古人云:“文不厭改、善作不如善改”。傳統的作文修改方式是老師對學生的作文作精批細改,然后發給學生自己看。其實多數學生是不愛看修改后的作文的,最多看一看老師的評語之后就放入書包。這種方式不但花費老師大量時間,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也是收效甚微。新課程標準規定: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鑒于此,我采用分組評議,個人修改,集體交流等作文修改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交流中體驗到了作文的樂趣。這種方式的步驟是:
(一)進行錯別字、病句常規修改。學生寫好作文后,將全班同學分為四人小組,讓其他三個同學幫助畫出錯別字,病句和不通順的地方。然后將本子交還本人,讓學生自己通過查字典、問同學等方式修改。
(二)在老師提出的修改要求指導下交換修改作文。如我在上《假如我是》這篇習作時,就向學生提出了如下要求:1、 文章是否通過假設中的人或物來實現某種愿望?這些人或物是否具有人的思維和行為?2、想象是否奇特、合理,假設的推測是否有理有據?情節是否生動有趣?3、他的習作是否給人以某種啟示?要求學生在幫別人修改時根據老師提出的修改要求評議同學的作文,并幫助同學指出存在哪些不足。然后交還給同學自己修改。4、課堂交流,要求學生說出自己修改的過程和理由。在這個環節,老師可以隨機抽出幾篇作文。先讓學生高聲念自己的作文,然后由同學和老師共同評議,有哪些優點?還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
5 合作評賞,成就激勵
傳統的作文評價,只看作文本身,有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只是一個冷冰冰的低分或幾句無關痛癢的評語。久而久之,自然對寫作失去興趣。《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信、愉快地寫作。學生的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體驗中形成的。我在作文教學中主要是采用下面方法來激趣的:
(一)教師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習作或片斷組織學生評賞,然后分組交流自評,暢談習作收獲,分享習作成功的樂趣。
(二)組織學生評出班級佳作獎和進步獎。
(三)獎優秀習作或修改后有明顯進步的習作裝訂成冊,在班內(或學校同年級內)傳閱。
(四)選取優秀作品,寄往報刊雜志。
(五)當學生的優秀習作積累到一定數量后,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己編優秀習作集,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作文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次次不同的體驗與收獲,激活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自我探究意識不斷得到達提升與發揚,變“要我寫”為“我要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