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妍
摘 要:哈貝馬斯的理論是當代的大型理論。他的理論通過對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的語用學進行分析的。從“表達的可領會性;陳述的真實性;表達的真誠性;言語的正當性” 言語有效性原則當中,概括出生活世界的理性結構。他的行動理論在當代受到很多學者的重視,很多人對其理論進行討論和研究。本文借以對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相關的三個概念(即生活世界、交往行為、交往理性)的研究來更深入的了解哈貝馬斯的理論。
關鍵詞:生活世界;交往行為;交往理性;評述
1 生活世界
1.1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哈貝馬斯對胡塞爾現象學中“生活世界”概念的借用
哈貝馬斯是在交往行為成面研究生活世界,通過對生活世界的交往行為的研究把握理性范疇。哈貝馬斯認為社會世界由系統世界和生活世界構成的,系統世界占有各種社會控制權力的領域,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動的展開領域。哈貝馬斯表示生活世界的結構一般具有三個層次,即文化、社會、個性。如何理解這三個層次的概念,哈貝馬斯表示:“我把文化稱之為知識的存儲,當交往參與者相互關于一個世界上的某種事物獲得理解時,他們就按照知識存儲來加以解釋。我把社會稱之為合法的秩序,交往參與者通過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們的成員調節為社會集團,并從而鞏固聯合。我把個性理解為使一個主體能夠參與理解過程,并從而能論斷自己的同一性”[1]。哈貝馬斯認為文化知識以符號形式體現在文本中,使用對象和工藝中,體現在行為中;社會體現在制度化的秩序、法律規范或受規范調整的實踐活動中;個性結構體現在人的有機體的根基中。他們各自有一個明確的時空范圍。文化傳統不受社會和個人的同一性的約束,忽略集體和語言共同體的界限而擴張;“是發揮著一種能平衡交往所引發的歧義的內在潛力”[2]。哈貝馬斯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一種象征性結構。以語言為內在的核心,構成一張包容人際交往和行為規范的動態網絡。生活世界所代表的是一個社會共同體的集體行為期待,以及民眾公認的道德常識。用哈貝馬斯的話說 “有日常交往實踐編織而成的互動網絡,乃是生活世界際文化,社會和個性得以自我再生產的媒介。這一再生產過程,進而有擴展為生活世界的象征性結構”[3]。
1.2 評哈貝馬斯生活世界
通過哈貝馬斯對生活世界的研究,以及眾多的學者對社會生活世界的研究。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哈貝馬斯已經意識到了社會的研究對象領域為民族-國家.為什么這樣說呢?劉少杰在《后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中這樣解釋的哈貝馬斯的理論,“可以說……哈貝馬斯……為之奮斗的理論追求;重建公共領域,尋求有效溝通,為人類找回失落的家園——生活世界”。人類的家園之所以是落實因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成了第一生產力。基本實現了交往的目的—手段合理性。科學技術最初的意趣在于對自然的控制,但與此同時卻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對自身的控制。于是人成為地地道道的工具,成了眾物中的一物。人卻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存在。
2 交往行為
(一)哈貝馬斯通過對米德符號互動論和杜爾克姆的理論的研究中,概括交往行為的概念,并在對其分析過程中,詮釋了交往行為的理性內涵。哈貝馬斯將交往行為定義為“行動者個人之間以語言為媒介的互動,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能力的主體的內部活動”[4]。哈貝馬斯將交往行為分為三類:一是“工具性行為”,以技術規范為行動導向,建立在經驗知識上,以工具為媒介的行為,表現為合理性的確定,并遵循著以經驗知識為基礎的技術規則;二是“戰略性行為”,按照行動方案進行,以分析知識為基礎,包括優先選擇的則規(價值交流)和一般準則的推論;三是“交往行為”是交往參與者有效性的規范,保持社會一體化的行為,準循著主體之間的相應規范。這三類交往行為具有交互性。哈貝馬斯表示,如追溯交往的原初狀態,即為受干擾的主體之間的經驗,考察不同的,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主體間的相互理解過程,所需的媒介和背景,人們就會發現,這種沒有主動、被動之分,沒有外在力量的強迫、約束和被約束,兩個或多個主體間能平等交流、解釋、對話、相互理解、合作交往關系是理想的社會關系。
(二)評述哈貝馬斯交往行為。哈貝馬斯關于交往行為的討論體現了對主體與主體之間關系的討論,當代社會學的主張之一就是沖突傳統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實證社會學傳統的效仿自然科學找出社會普通適用的規則被再次證明不可行,社會學正統共識在當代遭到拒斥,可以說明社會學研究的人文價值取向成為必然。
3 交往理性
(一)交往理性是哈貝馬斯用來批判當代哲學理論中的相對主義傾向的概念,是交往行為理論的核心概念。交往理性的提出是在批判韋伯工具理性基礎上的,韋伯認為工具理性是首要的,而哈貝馬斯卻認為交往理性是首要的。哈貝馬斯認為當韋伯的工具理性占上風時,嚴重干預著人們的主觀世界,人的行為被強制干涉,人卻無力反抗。理性有可能上升為類似法律、道德規范的強制的單項行為,而交往理性是主體與主體之間交往過程的雙向規訓,哈貝馬斯稱之為規約行為和表達行為, 認為二者都具有理性標準。哈貝馬斯反對在認知領域體察理性,認為那樣是不能實現理性的統一,又容易陷入悲觀主義,這其實是一種二元論的意識哲學思維。所以,要徹底擺脫意識哲學理性觀,進行理性重建,引入“交往”概念,使“孤獨主體”轉向“互動主體”。因此,哈貝馬斯致力于交往理性的研究。因為交往理性不同于哲學范疇的認知理性,是一種雙向的解釋,蘊含于人類同生活世界交往當中。
(二)評述交往理性
這部分主要是討論一下哈貝馬斯的關于“爭論”的問題。哈貝馬斯認為爭論是日常交流中固有的理性“訴諸的法庭”,當發生爭論時,它不借助于強迫就能使交流行動的持續成為可能,爭論也是建構理性的途徑之一。爭論首先是表現為爭執主體對所發生的事實的尊重,爭論的趨勢是向事實靠攏,將靠向事實的觀念收為道理并加以論證,從而構建語言交往的理性。用哈貝馬斯的話說: “通過識別我們的錯誤,我們能夠糾正那些不成功的努力” [8]。
4 綜合評述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哈貝馬斯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袖,其理論是在對馬克思理論批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認為僅通過對工具性行為的分析來解釋人和人類社會,意味著將人的行為等同于僅與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相關的理性行為,生產活動和人際交往活動會混淆。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分析,認為這種過分注重物質生產分配,已經完全將人視為客體的物化的對象。一些理論家把人的社會關系簡單定義為在勞動生產中形成的物質生產關系,把這種關系解釋成一種物化的關系,而忽略了文化倫理道德在人際交往關系形成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因此,為解決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克服那些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病根,哈貝馬斯把哲學思辨與社會批判相結合,建立了交往行為理論。該理論構造了一個理想的交往模式,以生活世界為背景,以四個有效性為原則,以言語溝通為媒介,重新建構交往理性,定義人類社會。
注釋:
[1]李佃來.哈貝馬斯與交往理性.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2第5期.
[2]吉登斯,文軍,趙勇.社會理論與現代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2003. 252.
[3]章國鋒.交往理性.外國文學.2004(1).58.
[4]李佃來.哈貝馬斯與交往理性.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2第5期.29.
參考文獻
[1]吉登斯,文軍,趙勇.社會理論與現代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2003.
[2]劉少杰.后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阮新邦,林斷. 解讀《溝通行動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