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厚明
所謂“巧設懸念”,是指作者在敘事過程中,擺出一種足以引起讀者疑問、關注、憂慮和迫不及待了解真相的姿態,而又故意不馬上挑明、說穿,使讀者的疑慮、關注、期待、渴望等心理不斷持續和強化。美國戲劇理論家貝克認為,懸念“就是興趣不斷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在記敘文中巧設懸念,可以使構思更加精巧、新穎甚至奇特,使情節更加復雜、曲折,使結構更加多變而又不失嚴謹,極大地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現代作家蕭乾是個巧設懸念的高手,請看《棗核》一文的開頭——
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寄來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
從費城出發前,我們就通了電話。一下車,她已經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個世紀了,現在都已是風燭殘年。
擁抱之后,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里掏出那幾顆棗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她當年那股調皮勁顯然還沒改。我問起棗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
課文第一段,蕭乾從舊時同窗索要棗核寫起,其“蹊蹺的用途”立時在讀者腦海中勾畫出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同窗為何偏偏索要棗核;幾顆普通的生棗核,真的值得“再三托付”嗎?這是懸念的初設。而當見過面,同窗獲得棗核之后,卻“故弄玄虛”,仍不交代其用途,這就更加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心,使其疑心大增,急于閱讀下文。這是懸念的深設,使得課文跌宕起伏,曲折多變,令人讀來興味盎然,愛不釋手。
平時作文中,我們在向名家學習巧設懸念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意懸念類型的選擇。敘事作品中懸念的類型,大致包括以物件貫穿設懸,以人物點擊設懸,以場面描寫設懸和以環境渲染設懸等幾種類型。寫作時應精心選擇合適的類型。
二是注意懸念位置的安排。從結構角度看,懸念在文中出現的位置一般有三:篇首設懸,引出下文;篇中設懸,推動情節;篇末設懸,回味無窮。“安排”位置時應因文而異。
三是注意懸念詮釋的跟進。既然采取了“設懸”寫法,就存在一個“釋懸”的問題(篇末設懸除外),千萬不可只有“設包袱”而無“抖包袱”。這就要求我們在敘事時及時“跟進”,水到渠成地對已設懸念進行開解。“釋懸”要做到自然、不生硬,符合事情本身發生、發展的邏輯,不能弄巧成拙、失真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