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潤 李欽 趙霞 等
關鍵詞:艾滋病;皮膚瘙癢癥;病因病機
中圖分類號:R512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12-03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以免疫缺陷為特征的、一種慢性進展性傳染病。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見、最易反復發作的癥狀之一便是皮膚瘙癢。皮膚黏膜是艾滋病侵襲的主要部位之一,全球HIV感染者基本都出現皮膚瘙癢癥狀[1],在我國HIV相關皮膚瘙癢癥也較常見[2],幾乎所有艾滋病患者在HIV感染的不同時期都經歷過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相關皮膚疾病的困擾,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一些患者甚至因過度的搔抓可出現表皮剝脫性丘疹、炎癥性色素沉著和瘢痕性結節,給患者造成了極大地痛苦,而中醫藥治療本病以辨證施治為其特點,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在療效上具有良好的前景。筆者旨在探討艾滋病皮膚瘙癢癥的中醫病因病機及證治規律,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依據。
1病因病機
中醫雖無艾滋病所致的皮膚病之稱,但卻有與皮膚瘙癢有關的病名,皮膚瘙癢癥在祖國醫學中稱為癢風、風瘙癢。早在《內經》就已有關“癢”的病因病機記載,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清代《外科證治全書·癢風》記載:“癢風遍身瘙癢,并無疥瘡,搔之不止。如《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云:“此由游風在于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瘙癢。”又如《諸病源候論·風癢候》云:“邪氣客于肌,則令肌肉虛,真氣散去,又被寒搏皮膚,皮外發,腠理閉,毫毛淫,邪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寒則表虛,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癢也。凡癢之類,逢熱則癢,逢寒則痛”。然而,艾滋病皮膚瘙癢癥與一般疾病的皮膚瘙癢癥又有很大區別,皮膚瘙癢發于外,但其病因多由體內陰陽氣血的偏盛與偏衰和臟腑之間機能活動的失調所致,之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于HIV病毒深伏血分,難以徹底清除,患者多見瘙癢劇烈且反復發作,常因過度搔抓而出現皮膚局部血跡累累,皮損部位可出現丘疹、丘皰疹、結節等,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可同時出現,并可伴有局部皮膚色素沉著,瘙癢可發于全身各部皮膚,好發于四肢伸側,尤以下肢伸側最為常見,根據其表現類似中醫的“粟瘡”。《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粟瘡作癢屬心火內郁,外感風邪”。艾滋病患者長期情志抑郁,傷及五臟,五臟失調,外復感風邪則發病。
李林[3]認為本病初起由于火熱內郁,熱伏營血,血熱外壅,復受風邪所致,發病較快;若久病不愈,內郁火熱,消耗營血,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以致皮疹干燥堅實;亦可見于血熱內郁與侵襲之風邪搏結,日久未經發泄,壅于肌膚、阻滯經脈,而堅實皮疹日久不消。趙炳南[4]認為結節性癢疹的發生,多為“頑濕聚結”,體內蘊濕,外感風毒或昆蟲叮咬,濕邪風毒,聚結肌膚而成。這與古醫文獻中記載的“馬疥”相似。如《諸病源候論·疥候》記載:“馬疥者,皮肉隱嶙,起作根蔗,搔之不知痛”。李發枝[5]認為艾滋病“疫毒”首先損傷脾臟,脾氣虧虛伴有內濕,進而導致五臟氣血陰陽俱損是貫穿艾滋病全過程的基本病機。艾滋病瘙癢癥患者在脾肺氣虛的基礎上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或內濕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相合致病。郭建中等[6]認為本病是以風邪為患,痰熱為致病之本,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脾氣虧虛導致運化功能失司,釀濕成痰,日久化熱;同時,體質虛弱,感受風邪,或寒邪入里化熱,或情志內傷,郁而化火等,使體內陽熱過盛,煎熬津液,引起血熱血燥而生風。痰濁聚結肌膚,阻滯經絡,氣血凝滯,可成瘙癢結節,而濕性黏膩,導致病情纏綿不愈。
總之,對艾滋病的病因病機雖各家說法不一,但綜觀艾滋病瘙癢癥的發病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患者大多免疫功能低下,正氣虧虛,又復感風、濕、寒、熱、毒等邪氣侵襲,邪毒從外界侵于肌膚,亦可內蘊于臟腑,脈絡,日久則正虛更甚,受風則癢重,濕熱化濁,則劇癢不止,寒濕瘀之邪常凝聚于局部不散,毒重則病程纏綿而頑固難愈。因此本病內因是發病的根據,外因是發病的條件。
2治則治法
中醫學認為,“諸癢皆屬于風,屬于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治療皮膚瘙癢的重要法則之一。郭建中[6]等采用化痰涼血祛風法治療本病,方中清半夏、竹茹、生薏苡仁清熱化痰散結,健脾祛濕除濁;丹參、赤芍、當歸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以達“治風先治血,血活風自滅”的目的;白芍養血和營,緩急止痛;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全蝎、僵蠶、木瓜、皂角刺、刺蒺藜、威靈仙祛風通絡止癢,破血消結。全方共奏清熱化痰,涼血活血,祛風止癢之功。謝正等[7]認為養血去燥應為艾滋病相關瘙癢性丘疹性皮疹的基本治則,其選用具養血涼血,潤膚,去燥的養血潤膚湯配合外用藥膏較好地改善了皮膚臨床癥狀、體征。黃中玲[8]認為本病治當養血潤燥,清熱除濕。方藥以四物消風散加減組成,四物湯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荊芥配防風,加強祛風解表作用;白鮮皮與苦參均能清熱燥濕,同可用治濕熱瘡毒,風疹疥癬;黃芪、黨參補氣養血,同時,黃芪還有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金銀花、連翹、薏苡仁、牡丹皮共湊清熱除濕之功。張啟平等[9]認為本病應采取養血活血,清熱除濕為治療原則,采用滋陰養血,活血祛風,清熱解毒為治法。方中當歸、川芎、熟地養血活血;蛇床子祛風燥濕;地膚子、苦參、黃柏清熱燥濕;蒼耳子、牛蒡子、防風、荊芥祛風解表;丹皮、生地清熱涼血。黃世敬[10]等認為本病治當涼血解毒,表里兼顧。方中紫草解血分熱毒;丹參涼血活血;金銀花、紫花地丁為解毒要藥;牛蒡子兼解表邪。李發枝教授治療本病時以祛風解表除濕止癢為要,多采用荊防敗毒散進行加減。方中防風、蟬蛻、柴胡等祛風解表;黃芩、地膚子等清熱利濕;甘草補肺脾氣虛且有解毒功效。
3討論
艾滋病患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皮疹及瘙癢是其常見的癥狀之一,臨床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關于本病的治療,現代醫學通常應用抗組織胺類藥物或糖皮質激素,只能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并且容易復發。用中醫中藥辨證施治的方法,同病異治,既治標又治本,療效滿意。
中醫認為引起皮膚瘙癢的因素很多,最常見的當屬風、濕、熱邪。而綜觀眾多醫家治療本病的方法,不論是采用采用化痰涼血祛風法,養血潤燥、清熱除濕法,滋陰養血、活血祛風、清熱解毒法還是祛風解表除濕法均將祛風貫穿其治療的始終。筆者在綜合艾滋病相關皮膚瘙癢癥的病因病機及治則治法時體會在用藥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風為百病之長”是瘙癢發生的重要原因,風又有為外風、內風之別,外風多與風熱、風寒、風濕等六淫之邪有關;內風可有血熱生風、血虛生風及血瘀生風;或動風之物使心火偏亢,血熱撲膚而癢,之所謂:“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或患者正氣虧虛,血虛風燥則肌膚失養,最終導致本病的發生;也有內外之風兼而有之者,臨床上要細辨病因病機,方能準確用藥,取得止癢之效[11]。②“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病理上,風與血互為因果,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其他邪氣侵襲人體,導致血瘀、血虛、血熱等病理表現的出現;針對瘀血阻滯證者常采用行血、活血之法,《血證論》曰:“血行,則風在血分者,隨之而行”;血虛風燥證常用補血、養血潤燥之法,《醫方集解》云:“風藥多燥,表藥多散,故疏風必先養血”;對血熱生風證常運用涼血滋陰之法,劉完素云:“風木生于火熱,以熱為本,以火為標,凡言風者皆熱也”。而通過活血、養血、涼血等“治血”之法而達到祛除風證的目的,實際上是中醫“治病求本”治則的具體運用;但在這些治療法則的運用中也不可拘泥于“先”字而望文生義,單獨治血,應明確病因、病機,辨證綜合論治,靈活運用活血、養血、涼血等法使氣血暢行,使邪風無以留著[12]。③瘙癢的發生與人體免疫功能失調有關,在病變過程中,艾滋病病毒在機體內不斷復制滋生,邪毒長期耗傷正氣,漸至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兩虧,正不勝邪,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襲,并因氣血虧虛,不能濡養肌膚而生風生燥,發為斑疹、丘疹、皰疹及瘙癢,因此在本病的治療當中還應注意固護正氣,適當配合益氣養陰之品。
參考文獻:
[1]彭世瑜艾滋病的皮膚表現[J].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冊,2000,26(5):297
[2]黃曉婕,高艷青,汪習成,等對539例HIV感染者皮膚黏膜表現的臨床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6,27(6):707-711
[3]李林實用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140-141
[4]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191
[5]王丹妮,李真,徐立然,等李發枝治療艾滋病皮膚瘙癢的配伍精要[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5):2493-2496
[6]郭建中,何英,楊小平,等化痰涼血祛風法治療無癥狀期HIV感染者癢疹樣皮疹20例[J].中醫研究,2010,23(2):34-35
[7]謝正,李鵬宇,蔣自強,等中藥治療艾滋病相關瘙癢性丘疹性皮疹26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23):10-12
[8]黃中玲四物消風散治療艾滋病皮疹體會[J].河南中醫,2010,30(12):1190
[9]張啟平,尹以倫,孫廣良,等中藥治療艾滋病皮疹體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11):17-18
[10]黃世敬,曹惠云,游秀珍,等涼血解毒法治療艾滋病相關皮膚病22例[J].中醫雜志,2001,45(10):768
[11]李社改朱仁康治療風瘙癢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5,23(1):1117
[12]郭錦晨,段雷,周海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理論在治療“癢風”中的運用[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3,30(6):24-25
(收稿日期: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