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長青 劉仲富 奚耀 等
摘要:目的觀察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86例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醒腦靜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4 d。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液流變學、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住院天數。結果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為658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血液流變學、hs-CRP及住院天數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中不良反應輕微。結論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常規治療。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意識障礙;醒腦靜注射液;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18-03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隨著社會老齡化,急性腦梗死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1],伴有意識障礙的急性腦梗死病情尤為兇險,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2010年10月起采用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0月—2012年9月在本院急診科病房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8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59歲~85歲,平均年齡7547歲;對照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63歲~84歲,平均年齡7629歲。發病情況:①治療組患者:小梗死(梗死直徑<3 cm)8例,中梗死(梗死直徑3 cm~5 cm)18例,大梗死(梗死直徑>5cm)19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及半卵圓區24例,丘腦8例,額葉3例,顥葉4例,小腦1例,腦干5例,其中32例有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②對照組患者:小梗死10例,中梗死15例,大梗死16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及半卵圓區22例,丘腦6例,頂葉2例,枕葉3例,顥葉4例,小腦1例,腦干3例,其中29例有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合并癥情況:治療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41例,冠心病29例,糖尿病24例,高脂血癥28例,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26例;對照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38例,冠心病24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癥22例,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按照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診斷為腦梗死[2]。患者入院時病程均在24小時之內,均伴意識障礙(指覺醒障礙),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并排除以下情況:糖尿病、電解質紊亂、中毒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昏迷;心源性腦栓塞;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尿毒癥及精神系統疾病。
13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如吸氧、吸痰、控制血壓和顱內壓、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醒腦靜注射液(無錫濟民可信山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組患者療程均為2周。
14療效判斷標準參照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療效判定標準[3]。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 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痊愈、顯效及有效率合計為總有效率。同時測定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計算住院天數。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自身比較用配對t檢驗,率的比較用配對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3討論
腦梗死在祖國醫學屬“中風”范疇,中醫歷代醫家對于中風的病機和治療論述頗多,病機多為虛、火、風、痰、氣、血瘀相互作用為患。而腦梗死急性期多以風、痰、瘀、熱等實證表現為主,或因痰瘀熱結、痰濁蒙竅出現意識障礙,因此醒腦開竅、活血化瘀、清熱化痰成為主要的治則[4]。
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腦梗死是腦的主要供血動脈發生狹窄或閉塞,引起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缺血或壞死,而在壞死區和正常組織間的缺血半暗帶區為可逆區域,在血流再灌注后可發生一系列有害病理過程,如細胞因子介導的炎性反應、氧自由基損傷及細胞凋亡等使該區域迅速發展成梗死灶,所以炎性反應是腦缺血繼發性損傷的重要病理機制之一[5~6]。CRP 是肝臟合成的經典炎癥標志物,在發生急性炎癥或創傷、組織壞死時,血漿hs-CRP 明顯升高,提示血中促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和活性增加。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hs-CRP 明顯升高表明缺血區梗死范圍擴大和腦組織損傷加重,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呈正相關[7]。
醒腦靜注射液為古方安宮牛黃丸改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麝香、冰片、梔子及郁金等。方中麝香有辛溫香竄、辟穢通絡、活血散瘀之功效;冰片氣味芳香,助麝香之力,具開竅醒腦之功;梔子可清瀉三焦之邪熱,助君藥清熱解毒,起到涼血、行氣、解毒的作用;郁金化痰開竅,行氣活血,為化痰、開郁、通竅之要藥。四藥合用,共奏開竅醒腦、安神定志、清熱解毒、鎮驚止痛、涼血行氣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8],黃連所含的小檗堿對游離腸系膜動脈有劑量依賴性血管舒張作用,并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黃芩可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擴張外周血管及刺激血管壁感受器降壓,并通過抑制15-羥前列腺素脫氫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促進cAMP的合成,從而減少內皮素(ET)的產生;麝香、冰片能增強中樞神經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梔子的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中樞鎮靜作用,并能加強延髓交感中樞緊張度,對維持血壓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9],醒腦靜注射液可抑制炎癥細胞因子、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拮抗自由基損傷、調節血漿ET和一氧化氮(NO)、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防治腦神經細胞凋亡及保護腦組織超微結構等多種功效,從分子水平對腦神經元起到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治療可改善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GCS評分和臨床療效,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hs-CRP及住院天數,療效優于單純常規治療的患者,且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推廣。參考文獻:
[1]吳兆蘇,姚崇華,趙冬我國人群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3):236-239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杜玉玲,李文濤,周飛不同中藥注射劑對腦梗死大鼠急性期治療作用的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0,44(2):61-63
[5]崔海月,王慶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機制的新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2):291-292
[6]Nomura E,Kohriyama T,Kozuka K,et alSignificance of serum soluble thrombomodulin level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J Neurol,2004,11(10):329-334
[7]趙君秋,王維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45):81-82
[8]李惠萍,陳壽權,黃唯佳,等醒腦靜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ET和NO含量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8):473-474
[9]孟智宏醒腦靜治療腦梗死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1);92-94
(收稿日期:2014-04-14)
摘要:目的觀察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86例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醒腦靜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4 d。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液流變學、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住院天數。結果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為658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血液流變學、hs-CRP及住院天數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中不良反應輕微。結論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常規治療。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意識障礙;醒腦靜注射液;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18-03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隨著社會老齡化,急性腦梗死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1],伴有意識障礙的急性腦梗死病情尤為兇險,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2010年10月起采用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0月—2012年9月在本院急診科病房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8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59歲~85歲,平均年齡7547歲;對照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63歲~84歲,平均年齡7629歲。發病情況:①治療組患者:小梗死(梗死直徑<3 cm)8例,中梗死(梗死直徑3 cm~5 cm)18例,大梗死(梗死直徑>5cm)19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及半卵圓區24例,丘腦8例,額葉3例,顥葉4例,小腦1例,腦干5例,其中32例有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②對照組患者:小梗死10例,中梗死15例,大梗死16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及半卵圓區22例,丘腦6例,頂葉2例,枕葉3例,顥葉4例,小腦1例,腦干3例,其中29例有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合并癥情況:治療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41例,冠心病29例,糖尿病24例,高脂血癥28例,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26例;對照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38例,冠心病24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癥22例,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按照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診斷為腦梗死[2]。患者入院時病程均在24小時之內,均伴意識障礙(指覺醒障礙),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并排除以下情況:糖尿病、電解質紊亂、中毒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昏迷;心源性腦栓塞;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尿毒癥及精神系統疾病。
13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如吸氧、吸痰、控制血壓和顱內壓、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醒腦靜注射液(無錫濟民可信山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組患者療程均為2周。
14療效判斷標準參照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療效判定標準[3]。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 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痊愈、顯效及有效率合計為總有效率。同時測定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計算住院天數。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自身比較用配對t檢驗,率的比較用配對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3討論
腦梗死在祖國醫學屬“中風”范疇,中醫歷代醫家對于中風的病機和治療論述頗多,病機多為虛、火、風、痰、氣、血瘀相互作用為患。而腦梗死急性期多以風、痰、瘀、熱等實證表現為主,或因痰瘀熱結、痰濁蒙竅出現意識障礙,因此醒腦開竅、活血化瘀、清熱化痰成為主要的治則[4]。
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腦梗死是腦的主要供血動脈發生狹窄或閉塞,引起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缺血或壞死,而在壞死區和正常組織間的缺血半暗帶區為可逆區域,在血流再灌注后可發生一系列有害病理過程,如細胞因子介導的炎性反應、氧自由基損傷及細胞凋亡等使該區域迅速發展成梗死灶,所以炎性反應是腦缺血繼發性損傷的重要病理機制之一[5~6]。CRP 是肝臟合成的經典炎癥標志物,在發生急性炎癥或創傷、組織壞死時,血漿hs-CRP 明顯升高,提示血中促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和活性增加。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hs-CRP 明顯升高表明缺血區梗死范圍擴大和腦組織損傷加重,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呈正相關[7]。
醒腦靜注射液為古方安宮牛黃丸改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麝香、冰片、梔子及郁金等。方中麝香有辛溫香竄、辟穢通絡、活血散瘀之功效;冰片氣味芳香,助麝香之力,具開竅醒腦之功;梔子可清瀉三焦之邪熱,助君藥清熱解毒,起到涼血、行氣、解毒的作用;郁金化痰開竅,行氣活血,為化痰、開郁、通竅之要藥。四藥合用,共奏開竅醒腦、安神定志、清熱解毒、鎮驚止痛、涼血行氣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8],黃連所含的小檗堿對游離腸系膜動脈有劑量依賴性血管舒張作用,并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黃芩可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擴張外周血管及刺激血管壁感受器降壓,并通過抑制15-羥前列腺素脫氫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促進cAMP的合成,從而減少內皮素(ET)的產生;麝香、冰片能增強中樞神經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梔子的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中樞鎮靜作用,并能加強延髓交感中樞緊張度,對維持血壓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9],醒腦靜注射液可抑制炎癥細胞因子、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拮抗自由基損傷、調節血漿ET和一氧化氮(NO)、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防治腦神經細胞凋亡及保護腦組織超微結構等多種功效,從分子水平對腦神經元起到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治療可改善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GCS評分和臨床療效,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hs-CRP及住院天數,療效優于單純常規治療的患者,且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推廣。參考文獻:
[1]吳兆蘇,姚崇華,趙冬我國人群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3):236-239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杜玉玲,李文濤,周飛不同中藥注射劑對腦梗死大鼠急性期治療作用的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0,44(2):61-63
[5]崔海月,王慶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機制的新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2):291-292
[6]Nomura E,Kohriyama T,Kozuka K,et alSignificance of serum soluble thrombomodulin level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J Neurol,2004,11(10):329-334
[7]趙君秋,王維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45):81-82
[8]李惠萍,陳壽權,黃唯佳,等醒腦靜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ET和NO含量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8):473-474
[9]孟智宏醒腦靜治療腦梗死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1);92-94
(收稿日期:2014-04-14)
摘要:目的觀察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86例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醒腦靜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4 d。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液流變學、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住院天數。結果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為658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血液流變學、hs-CRP及住院天數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中不良反應輕微。結論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常規治療。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意識障礙;醒腦靜注射液;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18-03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隨著社會老齡化,急性腦梗死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1],伴有意識障礙的急性腦梗死病情尤為兇險,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2010年10月起采用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方法治療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0月—2012年9月在本院急診科病房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8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59歲~85歲,平均年齡7547歲;對照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63歲~84歲,平均年齡7629歲。發病情況:①治療組患者:小梗死(梗死直徑<3 cm)8例,中梗死(梗死直徑3 cm~5 cm)18例,大梗死(梗死直徑>5cm)19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及半卵圓區24例,丘腦8例,額葉3例,顥葉4例,小腦1例,腦干5例,其中32例有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②對照組患者:小梗死10例,中梗死15例,大梗死16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及半卵圓區22例,丘腦6例,頂葉2例,枕葉3例,顥葉4例,小腦1例,腦干3例,其中29例有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合并癥情況:治療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41例,冠心病29例,糖尿病24例,高脂血癥28例,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26例;對照組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38例,冠心病24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癥22例,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按照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診斷為腦梗死[2]。患者入院時病程均在24小時之內,均伴意識障礙(指覺醒障礙),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并排除以下情況:糖尿病、電解質紊亂、中毒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昏迷;心源性腦栓塞;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尿毒癥及精神系統疾病。
13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如吸氧、吸痰、控制血壓和顱內壓、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醒腦靜注射液(無錫濟民可信山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組患者療程均為2周。
14療效判斷標準參照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療效判定標準[3]。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 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以下;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痊愈、顯效及有效率合計為總有效率。同時測定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及計算住院天數。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自身比較用配對t檢驗,率的比較用配對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3討論
腦梗死在祖國醫學屬“中風”范疇,中醫歷代醫家對于中風的病機和治療論述頗多,病機多為虛、火、風、痰、氣、血瘀相互作用為患。而腦梗死急性期多以風、痰、瘀、熱等實證表現為主,或因痰瘀熱結、痰濁蒙竅出現意識障礙,因此醒腦開竅、活血化瘀、清熱化痰成為主要的治則[4]。
現代醫學認為急性腦梗死是腦的主要供血動脈發生狹窄或閉塞,引起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缺血或壞死,而在壞死區和正常組織間的缺血半暗帶區為可逆區域,在血流再灌注后可發生一系列有害病理過程,如細胞因子介導的炎性反應、氧自由基損傷及細胞凋亡等使該區域迅速發展成梗死灶,所以炎性反應是腦缺血繼發性損傷的重要病理機制之一[5~6]。CRP 是肝臟合成的經典炎癥標志物,在發生急性炎癥或創傷、組織壞死時,血漿hs-CRP 明顯升高,提示血中促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和活性增加。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hs-CRP 明顯升高表明缺血區梗死范圍擴大和腦組織損傷加重,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呈正相關[7]。
醒腦靜注射液為古方安宮牛黃丸改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麝香、冰片、梔子及郁金等。方中麝香有辛溫香竄、辟穢通絡、活血散瘀之功效;冰片氣味芳香,助麝香之力,具開竅醒腦之功;梔子可清瀉三焦之邪熱,助君藥清熱解毒,起到涼血、行氣、解毒的作用;郁金化痰開竅,行氣活血,為化痰、開郁、通竅之要藥。四藥合用,共奏開竅醒腦、安神定志、清熱解毒、鎮驚止痛、涼血行氣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8],黃連所含的小檗堿對游離腸系膜動脈有劑量依賴性血管舒張作用,并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黃芩可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擴張外周血管及刺激血管壁感受器降壓,并通過抑制15-羥前列腺素脫氫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促進cAMP的合成,從而減少內皮素(ET)的產生;麝香、冰片能增強中樞神經對缺氧的耐受能力;梔子的有效成分熊果酸具有中樞鎮靜作用,并能加強延髓交感中樞緊張度,對維持血壓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9],醒腦靜注射液可抑制炎癥細胞因子、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拮抗自由基損傷、調節血漿ET和一氧化氮(NO)、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防治腦神經細胞凋亡及保護腦組織超微結構等多種功效,從分子水平對腦神經元起到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醒腦靜注射液聯合常規治療可改善急性腦梗死伴意識障礙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GCS評分和臨床療效,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hs-CRP及住院天數,療效優于單純常規治療的患者,且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推廣。參考文獻:
[1]吳兆蘇,姚崇華,趙冬我國人群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3):236-239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杜玉玲,李文濤,周飛不同中藥注射劑對腦梗死大鼠急性期治療作用的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0,44(2):61-63
[5]崔海月,王慶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機制的新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2):291-292
[6]Nomura E,Kohriyama T,Kozuka K,et alSignificance of serum soluble thrombomodulin level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J Neurol,2004,11(10):329-334
[7]趙君秋,王維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45):81-82
[8]李惠萍,陳壽權,黃唯佳,等醒腦靜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ET和NO含量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8):473-474
[9]孟智宏醒腦靜治療腦梗死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1);92-94
(收稿日期: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