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杜強 張帆 等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五色理論;五色湯
中圖分類號:R574.6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30-02
潰瘍性結腸炎(UC)見于中醫“痢疾”、“便血”、“腸澼”等范疇,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多認為與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等因素密切相關。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治療療效有限且易復發,極大的困擾著患者和醫務工作者。筆者以《內經》五色理論為依據,首次將此理論運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并自擬五色湯灌腸進行臨床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門診病情程度患者47例,其中治療組24例,對照組23例,分組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2診斷標準與排除標準
2.1診斷標準
2.1.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制定,腸鏡病檢明確診斷。
2.1.2中醫辨證為大腸濕熱證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主癥:①解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②舌紅苔黃膩。次癥:①里急后重;②肛門灼熱;③口干口苦,口臭;④身熱,小便短赤;⑤脈滑數。主癥必備,加次癥2項以上即可診斷。
2.2排除標準排除克羅恩病、腸結核、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慢性血吸蟲病、結腸癌以及急性爆發性潰瘍性結腸炎。
3治療方法
2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 qid基礎上,治療組:五色湯(組成:枯礬15 g,黃柏30 g,赤芍30 g,青黛10 g,烏梅20 g)煎制成150 mL睡前直腸滴入湯劑,qd;對照組柳氮磺胺吡啶,2 g加入0.9%生理鹽水150 mL睡前直腸滴入,qd。療程:4周。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
4.1.1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1](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療效指數≥95 %;顯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70%≤療效指數<95 %;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30%≤療效指數<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療效指數<30%。
4.1.2腸鏡療效評定標準痊愈:鏡下黏膜恢復正常;顯效:鏡下黏膜病變重度降為輕度;有效:鏡下黏膜病變重度降為中度,或中度降為輕度;無效:鏡下黏膜病變無改善或加重。
4.2治療結果
5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病變主要限于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呈慢性反復發作的特點。目前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已明顯上升,約為11.6/10萬,其病因多為感染、精神因素、遺傳、過敏反應、防御機能障礙、免疫等因素。祖國醫學認為其中飲食不節(潔)、過敏、感染,病從口入損傷脾胃;情緒的異常波動即為精神因素;防御機能障礙與肺主皮毛有關,而遺傳與先天之本“腎”相關;免疫是一個綜合因素,除與“肺衛”的保護作用相關,還與“陰陽平衡”的自身穩定功能,元氣的監視作用密切相關[3]。大腸濕熱證是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的一種證型,但又不僅僅大腸的功能失調,五臟受損,皆可成痢[4]。《內經》說“魄門亦為五臟使”是指魄門的啟閉功能受五臟之氣的調節,而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表現腹瀉,解粘液膿血便,無不與魄門相關。首先《景岳全書》提到“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飲食失節……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明確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發病與脾密切相關。長期飲食不節(潔)滋生濕熱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水谷糟粕與濕熱膠結而下,則見瀉痢。其次,五臟相生相克也影響著脾胃的功能,情志異常致肝失疏泄,橫逆克脾土,影響脾胃運化;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腸,心火下移從而出現大便次數及性狀的改變;肺與大腸相表里,一方面肺氣不降,大腸傳導失司而后重,另一方面肺衛不固,外邪入侵肺熱移于大腸而?。荒I為先天之本,與遺傳密切相關,決定了相應人群的高發病率,腎又開竅于二陰,固澀二便,說明該病與腎臟的關系,正如《景岳全書》:“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以上說明潰瘍性結腸炎病位在大腸,與心肝脾肺腎關系密切。各種病因影響五臟功能,最終導致濕熱內蘊,下移大腸而腹瀉,氣血與邪氣相搏,脂絡受損,腐敗化為膿血便而成痢疾。由此筆者根據《內經》五色理論,“青色,入通于肝”,“赤色,入通于心”,“黃色,入通于脾”;“白色,入通于肺”;“黑色,入通于腎”;五臟與五色相通,這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治病的方法。筆者選用青黛(青色)、赤芍(赤色)、黃柏(黃色)、枯礬(白色)、烏梅(黑色)5味中藥組方命名為“五色湯”。針對大腸濕熱這一病機,從五臟論治更加全面合理,除五色與五臟相通外,青黛清熱解毒消癰;赤芍清熱涼血,消癰祛瘀;黃柏瀉火解毒;枯礬清熱燥濕,止血止瀉;烏梅止痢,局部用能消瘡毒。確有清熱燥濕,解毒消癰之功,該方灌腸后一方面藥物直達病所,另一方面五色與與五臟相應,調治五臟故能見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以上5味藥除都有抗菌作用外,黃柏具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5],青黛具抗炎[6]及烏梅抗過敏作用[7],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微血栓的形成是該病的一個重要發病機制,赤芍總苷具抗凝作用,且作用和緩[8],改善病理機制達到治療目的。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運用五色理論(五色湯灌腸)治療UC在改善中醫證候和腸鏡方面的確作用顯著(P<0.05),優于對照組,說明是經臨床驗證的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方法,這一結果首次印證了五色理論在潰瘍性結腸炎實際臨床中的應用,豐富了中醫治療該病的新思路。但該試驗樣本量不大,有待今后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 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46.
[2]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6,25(6):891-894.
[3]口鎖堂,口維敏,吳煥淦 中醫學免疫學思想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8):1367-1369.
[4]朱葉珊.王國三從五臟論治潰瘍性結腸炎驗案5則[J].江蘇中醫藥,2013,45(10):53-54.
[5]侯小濤,戴 航,周江煜.黃柏的藥理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2):498-500.
[6]謝靜.青黛藥理研究近況[J].內蒙古中醫藥,2012,15(8):100.
[7]阮毅銘.烏梅的化學成份及藥理作用概述[J].中國醫藥導刊,2008,10(5):794.
[8]伍章保,王汀,劉青云,等.赤芍總苷抗凝血作用機制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7,26(3):41.
(收稿日期:2014-05-12)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五色理論;五色湯
中圖分類號:R574.6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30-02
潰瘍性結腸炎(UC)見于中醫“痢疾”、“便血”、“腸澼”等范疇,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多認為與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等因素密切相關。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治療療效有限且易復發,極大的困擾著患者和醫務工作者。筆者以《內經》五色理論為依據,首次將此理論運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并自擬五色湯灌腸進行臨床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門診病情程度患者47例,其中治療組24例,對照組23例,分組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2診斷標準與排除標準
2.1診斷標準
2.1.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制定,腸鏡病檢明確診斷。
2.1.2中醫辨證為大腸濕熱證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主癥:①解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②舌紅苔黃膩。次癥:①里急后重;②肛門灼熱;③口干口苦,口臭;④身熱,小便短赤;⑤脈滑數。主癥必備,加次癥2項以上即可診斷。
2.2排除標準排除克羅恩病、腸結核、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慢性血吸蟲病、結腸癌以及急性爆發性潰瘍性結腸炎。
3治療方法
2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 qid基礎上,治療組:五色湯(組成:枯礬15 g,黃柏30 g,赤芍30 g,青黛10 g,烏梅20 g)煎制成150 mL睡前直腸滴入湯劑,qd;對照組柳氮磺胺吡啶,2 g加入0.9%生理鹽水150 mL睡前直腸滴入,qd。療程:4周。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
4.1.1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1](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療效指數≥95 %;顯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70%≤療效指數<95 %;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30%≤療效指數<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療效指數<30%。
4.1.2腸鏡療效評定標準痊愈:鏡下黏膜恢復正常;顯效:鏡下黏膜病變重度降為輕度;有效:鏡下黏膜病變重度降為中度,或中度降為輕度;無效:鏡下黏膜病變無改善或加重。
4.2治療結果
5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病變主要限于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呈慢性反復發作的特點。目前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已明顯上升,約為11.6/10萬,其病因多為感染、精神因素、遺傳、過敏反應、防御機能障礙、免疫等因素。祖國醫學認為其中飲食不節(潔)、過敏、感染,病從口入損傷脾胃;情緒的異常波動即為精神因素;防御機能障礙與肺主皮毛有關,而遺傳與先天之本“腎”相關;免疫是一個綜合因素,除與“肺衛”的保護作用相關,還與“陰陽平衡”的自身穩定功能,元氣的監視作用密切相關[3]。大腸濕熱證是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的一種證型,但又不僅僅大腸的功能失調,五臟受損,皆可成痢[4]。《內經》說“魄門亦為五臟使”是指魄門的啟閉功能受五臟之氣的調節,而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表現腹瀉,解粘液膿血便,無不與魄門相關。首先《景岳全書》提到“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飲食失節……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明確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發病與脾密切相關。長期飲食不節(潔)滋生濕熱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水谷糟粕與濕熱膠結而下,則見瀉痢。其次,五臟相生相克也影響著脾胃的功能,情志異常致肝失疏泄,橫逆克脾土,影響脾胃運化;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腸,心火下移從而出現大便次數及性狀的改變;肺與大腸相表里,一方面肺氣不降,大腸傳導失司而后重,另一方面肺衛不固,外邪入侵肺熱移于大腸而??;腎為先天之本,與遺傳密切相關,決定了相應人群的高發病率,腎又開竅于二陰,固澀二便,說明該病與腎臟的關系,正如《景岳全書》:“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币陨险f明潰瘍性結腸炎病位在大腸,與心肝脾肺腎關系密切。各種病因影響五臟功能,最終導致濕熱內蘊,下移大腸而腹瀉,氣血與邪氣相搏,脂絡受損,腐敗化為膿血便而成痢疾。由此筆者根據《內經》五色理論,“青色,入通于肝”,“赤色,入通于心”,“黃色,入通于脾”;“白色,入通于肺”;“黑色,入通于腎”;五臟與五色相通,這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治病的方法。筆者選用青黛(青色)、赤芍(赤色)、黃柏(黃色)、枯礬(白色)、烏梅(黑色)5味中藥組方命名為“五色湯”。針對大腸濕熱這一病機,從五臟論治更加全面合理,除五色與五臟相通外,青黛清熱解毒消癰;赤芍清熱涼血,消癰祛瘀;黃柏瀉火解毒;枯礬清熱燥濕,止血止瀉;烏梅止痢,局部用能消瘡毒。確有清熱燥濕,解毒消癰之功,該方灌腸后一方面藥物直達病所,另一方面五色與與五臟相應,調治五臟故能見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以上5味藥除都有抗菌作用外,黃柏具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5],青黛具抗炎[6]及烏梅抗過敏作用[7],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微血栓的形成是該病的一個重要發病機制,赤芍總苷具抗凝作用,且作用和緩[8],改善病理機制達到治療目的。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運用五色理論(五色湯灌腸)治療UC在改善中醫證候和腸鏡方面的確作用顯著(P<0.05),優于對照組,說明是經臨床驗證的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方法,這一結果首次印證了五色理論在潰瘍性結腸炎實際臨床中的應用,豐富了中醫治療該病的新思路。但該試驗樣本量不大,有待今后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 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46.
[2]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6,25(6):891-894.
[3]口鎖堂,口維敏,吳煥淦 中醫學免疫學思想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8):1367-1369.
[4]朱葉珊.王國三從五臟論治潰瘍性結腸炎驗案5則[J].江蘇中醫藥,2013,45(10):53-54.
[5]侯小濤,戴 航,周江煜.黃柏的藥理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2):498-500.
[6]謝靜.青黛藥理研究近況[J].內蒙古中醫藥,2012,15(8):100.
[7]阮毅銘.烏梅的化學成份及藥理作用概述[J].中國醫藥導刊,2008,10(5):794.
[8]伍章保,王汀,劉青云,等.赤芍總苷抗凝血作用機制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7,26(3):41.
(收稿日期:2014-05-12)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五色理論;五色湯
中圖分類號:R574.6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30-02
潰瘍性結腸炎(UC)見于中醫“痢疾”、“便血”、“腸澼”等范疇,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多認為與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等因素密切相關。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治療療效有限且易復發,極大的困擾著患者和醫務工作者。筆者以《內經》五色理論為依據,首次將此理論運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并自擬五色湯灌腸進行臨床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門診病情程度患者47例,其中治療組24例,對照組23例,分組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2診斷標準與排除標準
2.1診斷標準
2.1.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制定,腸鏡病檢明確診斷。
2.1.2中醫辨證為大腸濕熱證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主癥:①解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②舌紅苔黃膩。次癥:①里急后重;②肛門灼熱;③口干口苦,口臭;④身熱,小便短赤;⑤脈滑數。主癥必備,加次癥2項以上即可診斷。
2.2排除標準排除克羅恩病、腸結核、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慢性血吸蟲病、結腸癌以及急性爆發性潰瘍性結腸炎。
3治療方法
2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 qid基礎上,治療組:五色湯(組成:枯礬15 g,黃柏30 g,赤芍30 g,青黛10 g,烏梅20 g)煎制成150 mL睡前直腸滴入湯劑,qd;對照組柳氮磺胺吡啶,2 g加入0.9%生理鹽水150 mL睡前直腸滴入,qd。療程:4周。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
4.1.1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1](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療效指數≥95 %;顯效:癥狀、體征改善明顯,70%≤療效指數<95 %;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30%≤療效指數<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療效指數<30%。
4.1.2腸鏡療效評定標準痊愈:鏡下黏膜恢復正常;顯效:鏡下黏膜病變重度降為輕度;有效:鏡下黏膜病變重度降為中度,或中度降為輕度;無效:鏡下黏膜病變無改善或加重。
4.2治療結果
5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病變主要限于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呈慢性反復發作的特點。目前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已明顯上升,約為11.6/10萬,其病因多為感染、精神因素、遺傳、過敏反應、防御機能障礙、免疫等因素。祖國醫學認為其中飲食不節(潔)、過敏、感染,病從口入損傷脾胃;情緒的異常波動即為精神因素;防御機能障礙與肺主皮毛有關,而遺傳與先天之本“腎”相關;免疫是一個綜合因素,除與“肺衛”的保護作用相關,還與“陰陽平衡”的自身穩定功能,元氣的監視作用密切相關[3]。大腸濕熱證是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的一種證型,但又不僅僅大腸的功能失調,五臟受損,皆可成痢[4]。《內經》說“魄門亦為五臟使”是指魄門的啟閉功能受五臟之氣的調節,而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表現腹瀉,解粘液膿血便,無不與魄門相關。首先《景岳全書》提到“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飲食失節……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明確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發病與脾密切相關。長期飲食不節(潔)滋生濕熱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水谷糟粕與濕熱膠結而下,則見瀉痢。其次,五臟相生相克也影響著脾胃的功能,情志異常致肝失疏泄,橫逆克脾土,影響脾胃運化;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腸,心火下移從而出現大便次數及性狀的改變;肺與大腸相表里,一方面肺氣不降,大腸傳導失司而后重,另一方面肺衛不固,外邪入侵肺熱移于大腸而??;腎為先天之本,與遺傳密切相關,決定了相應人群的高發病率,腎又開竅于二陰,固澀二便,說明該病與腎臟的關系,正如《景岳全書》:“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以上說明潰瘍性結腸炎病位在大腸,與心肝脾肺腎關系密切。各種病因影響五臟功能,最終導致濕熱內蘊,下移大腸而腹瀉,氣血與邪氣相搏,脂絡受損,腐敗化為膿血便而成痢疾。由此筆者根據《內經》五色理論,“青色,入通于肝”,“赤色,入通于心”,“黃色,入通于脾”;“白色,入通于肺”;“黑色,入通于腎”;五臟與五色相通,這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治病的方法。筆者選用青黛(青色)、赤芍(赤色)、黃柏(黃色)、枯礬(白色)、烏梅(黑色)5味中藥組方命名為“五色湯”。針對大腸濕熱這一病機,從五臟論治更加全面合理,除五色與五臟相通外,青黛清熱解毒消癰;赤芍清熱涼血,消癰祛瘀;黃柏瀉火解毒;枯礬清熱燥濕,止血止瀉;烏梅止痢,局部用能消瘡毒。確有清熱燥濕,解毒消癰之功,該方灌腸后一方面藥物直達病所,另一方面五色與與五臟相應,調治五臟故能見效?,F代藥理研究發現:以上5味藥除都有抗菌作用外,黃柏具較強的免疫抑制作用[5],青黛具抗炎[6]及烏梅抗過敏作用[7],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狀態,微血栓的形成是該病的一個重要發病機制,赤芍總苷具抗凝作用,且作用和緩[8],改善病理機制達到治療目的。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運用五色理論(五色湯灌腸)治療UC在改善中醫證候和腸鏡方面的確作用顯著(P<0.05),優于對照組,說明是經臨床驗證的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方法,這一結果首次印證了五色理論在潰瘍性結腸炎實際臨床中的應用,豐富了中醫治療該病的新思路。但該試驗樣本量不大,有待今后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 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46.
[2]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6,25(6):891-894.
[3]口鎖堂,口維敏,吳煥淦 中醫學免疫學思想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8):1367-1369.
[4]朱葉珊.王國三從五臟論治潰瘍性結腸炎驗案5則[J].江蘇中醫藥,2013,45(10):53-54.
[5]侯小濤,戴 航,周江煜.黃柏的藥理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2):498-500.
[6]謝靜.青黛藥理研究近況[J].內蒙古中醫藥,2012,15(8):100.
[7]阮毅銘.烏梅的化學成份及藥理作用概述[J].中國醫藥導刊,2008,10(5):794.
[8]伍章保,王汀,劉青云,等.赤芍總苷抗凝血作用機制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7,26(3):41.
(收稿日期: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