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棟 王俊華 鄒善營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觀察組單純采用中藥封包治療,對照組患者加用膝關節被動訓練,比較2組患者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經過治療,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88%,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55.10%。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數多于觀察組,且對照組的并發癥和復發率高于觀察組,滿意率低于觀察組,綜合比較2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的方法能夠起到顯著的效果,可以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更容易得到臨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
關鍵詞:膝關節被動訓練;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39-02
在膝關節關節骨面出現原發性或者繼發性的結構紊亂和退變被稱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這種病癥會使患者的軟骨下骨增生或剝落,最終導致患者的關節被逐層破壞掉,形成畸形等,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發生障礙性退化[1]。目前,這種病癥主要常見于中老年人群體,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此需要選擇一種有效的方式加以治療[2]。近些年來,康復訓練配合中醫傳統外治法被逐漸地應用起來,并且得到了很多醫療工作者和患者的好評[3],本院應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中男52例,女46例。最大年齡為87歲,最小年齡為49歲,平均年齡(58.9±4.6)歲。所有患者經過診斷均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診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所有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患者的最長病程為36個月,最短病程為2個月,平均病程(15.2±0.7)個月。分組后,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和病程等方面沒有顯著的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地采用中藥封包治療,中藥配方為麻黃、桂枝、羌活、獨活、杜仲、牛膝、葛根、五加皮各30 g,細辛、川烏、草烏、附子各15 g。將藥物用布袋裝好并進行封口,然后放在清水內浸泡10 min,取出后隔水進行蒸熱,限時40 min,取出來以后用毛巾裹起來并裹嚴實,以避免因為太熱而燙傷患者的局部皮膚,將藥物外敷在患者關節疼痛的部位,直到患者的封包變涼為止,每次大概30 min,每天為患者進行1次,1星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星期后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可適當延長2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配合膝關節被動訓練療法予以治療。在患者接受完中藥封包治療后,相關的護理人員繼續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膝關節被動訓練,以此來配合中藥封包治療。選擇采用收治的指腹對患者膝蓋骨的邊緣進行輕推,推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分別向上下左右4個方面慢慢的推動患者的膝蓋骨,推動的時候需要注意要達到患者能夠推到的極限位置。每一個方向需要推動5次到10次,當推到最大的活動幅度的時候需要保持在原位置停頓3′~5′。之后便可以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屈曲練習,這對于膝關節在彎曲的過程中想膝蓋骨方向滑動具有顯著的效果。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計量數值均采用平均數(±)和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采用組間單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治療結果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中醫里屬于“頑痹”范疇。中醫普遍認為痹證的發病基礎包括內因和外因兩種。外邪入侵主要表現為風、濕、痰、熱、寒等邪氣留置關節、筋脈以及肌肉,造成經脈麻痹。因為患者大多為老年人,所以此病的發病也大部分都是因為患者精血不足、腎氣虧損所導致的。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筆者建議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進行邪氣偏盛的判定。以辨證思想為基準,分型中因風數變且善行,因此,病因以風邪為主,關節以游走性疼痛為主要表現,因此又稱為行痹。寒易使氣血不暢,凝滯不通,因此,以寒邪為主的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關節冷痛。濕性濁而黏滯,因此,以濕邪為主的病癥,臨床表現為粘著不離,痛滯不移。寒、濕兩邪均屬于陰邪,在痹證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寒性凝滯,潛入人體經絡、關節中,易稽遲、泣而不行,導致氣不通則痛,礙氣血運行,膠頑難化,使病癥纏綿不治。此外,寒濕二邪對患者關節、肌肉、靜脈的損害非常大,與西醫中類風濕性關節疼痛、腫脹,病情纏綿等臨床特征基本一致。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采用中藥封包治療便可一針見效,有助于排除患者體內的濕氣,使患者易于康復。而膝關節被動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有、揉、搓、捏等手法,將這種手法作用在患者膝關節的周邊組織內,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其關節局部的毛細血管的擴張和開放,對于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淋巴循環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本研究的結果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重要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顯著的成效,而對照組單純采用中藥封包治療效果則不太明顯。將此研究結果在與其他研究相比較,可以得出,封包治療能夠有效的做到除濕、祛風、散寒,可以在活血通絡止痛的基礎上促進患者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但是治療并不徹底,為此需要配合適當的干預手法才能夠取得顯著的效果。而膝關節被動訓練可以在封包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膝關節起到一個康復訓練的作用,從而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綜上,通過本研究可以得出,在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的方法能夠起到顯著的效果,可以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更容易得到臨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彭志華.內外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6例[J].新中醫,2012,15(12):362-363.
[2]翟本超.加味風濕威靈散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84例[J].四川中醫,2011,26(3):694.
[3]翁鳳泉,李宇明,翁志輝,等.側臥位定點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1,7(4):1284-1285.
(收稿日期:2014-05-07)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觀察組單純采用中藥封包治療,對照組患者加用膝關節被動訓練,比較2組患者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經過治療,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88%,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55.10%。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數多于觀察組,且對照組的并發癥和復發率高于觀察組,滿意率低于觀察組,綜合比較2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的方法能夠起到顯著的效果,可以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更容易得到臨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
關鍵詞:膝關節被動訓練;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39-02
在膝關節關節骨面出現原發性或者繼發性的結構紊亂和退變被稱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這種病癥會使患者的軟骨下骨增生或剝落,最終導致患者的關節被逐層破壞掉,形成畸形等,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發生障礙性退化[1]。目前,這種病癥主要常見于中老年人群體,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此需要選擇一種有效的方式加以治療[2]。近些年來,康復訓練配合中醫傳統外治法被逐漸地應用起來,并且得到了很多醫療工作者和患者的好評[3],本院應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中男52例,女46例。最大年齡為87歲,最小年齡為49歲,平均年齡(58.9±4.6)歲。所有患者經過診斷均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診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所有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患者的最長病程為36個月,最短病程為2個月,平均病程(15.2±0.7)個月。分組后,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和病程等方面沒有顯著的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地采用中藥封包治療,中藥配方為麻黃、桂枝、羌活、獨活、杜仲、牛膝、葛根、五加皮各30 g,細辛、川烏、草烏、附子各15 g。將藥物用布袋裝好并進行封口,然后放在清水內浸泡10 min,取出后隔水進行蒸熱,限時40 min,取出來以后用毛巾裹起來并裹嚴實,以避免因為太熱而燙傷患者的局部皮膚,將藥物外敷在患者關節疼痛的部位,直到患者的封包變涼為止,每次大概30 min,每天為患者進行1次,1星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星期后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可適當延長2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配合膝關節被動訓練療法予以治療。在患者接受完中藥封包治療后,相關的護理人員繼續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膝關節被動訓練,以此來配合中藥封包治療。選擇采用收治的指腹對患者膝蓋骨的邊緣進行輕推,推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分別向上下左右4個方面慢慢的推動患者的膝蓋骨,推動的時候需要注意要達到患者能夠推到的極限位置。每一個方向需要推動5次到10次,當推到最大的活動幅度的時候需要保持在原位置停頓3′~5′。之后便可以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屈曲練習,這對于膝關節在彎曲的過程中想膝蓋骨方向滑動具有顯著的效果。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計量數值均采用平均數(±)和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采用組間單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治療結果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中醫里屬于“頑痹”范疇。中醫普遍認為痹證的發病基礎包括內因和外因兩種。外邪入侵主要表現為風、濕、痰、熱、寒等邪氣留置關節、筋脈以及肌肉,造成經脈麻痹。因為患者大多為老年人,所以此病的發病也大部分都是因為患者精血不足、腎氣虧損所導致的。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筆者建議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進行邪氣偏盛的判定。以辨證思想為基準,分型中因風數變且善行,因此,病因以風邪為主,關節以游走性疼痛為主要表現,因此又稱為行痹。寒易使氣血不暢,凝滯不通,因此,以寒邪為主的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關節冷痛。濕性濁而黏滯,因此,以濕邪為主的病癥,臨床表現為粘著不離,痛滯不移。寒、濕兩邪均屬于陰邪,在痹證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寒性凝滯,潛入人體經絡、關節中,易稽遲、泣而不行,導致氣不通則痛,礙氣血運行,膠頑難化,使病癥纏綿不治。此外,寒濕二邪對患者關節、肌肉、靜脈的損害非常大,與西醫中類風濕性關節疼痛、腫脹,病情纏綿等臨床特征基本一致。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采用中藥封包治療便可一針見效,有助于排除患者體內的濕氣,使患者易于康復。而膝關節被動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有、揉、搓、捏等手法,將這種手法作用在患者膝關節的周邊組織內,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其關節局部的毛細血管的擴張和開放,對于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淋巴循環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本研究的結果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重要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顯著的成效,而對照組單純采用中藥封包治療效果則不太明顯。將此研究結果在與其他研究相比較,可以得出,封包治療能夠有效的做到除濕、祛風、散寒,可以在活血通絡止痛的基礎上促進患者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但是治療并不徹底,為此需要配合適當的干預手法才能夠取得顯著的效果。而膝關節被動訓練可以在封包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膝關節起到一個康復訓練的作用,從而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綜上,通過本研究可以得出,在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的方法能夠起到顯著的效果,可以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更容易得到臨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彭志華.內外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6例[J].新中醫,2012,15(12):362-363.
[2]翟本超.加味風濕威靈散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84例[J].四川中醫,2011,26(3):694.
[3]翁鳳泉,李宇明,翁志輝,等.側臥位定點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1,7(4):1284-1285.
(收稿日期:2014-05-07)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觀察組單純采用中藥封包治療,對照組患者加用膝關節被動訓練,比較2組患者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經過治療,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88%,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55.10%。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數多于觀察組,且對照組的并發癥和復發率高于觀察組,滿意率低于觀察組,綜合比較2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的方法能夠起到顯著的效果,可以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更容易得到臨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
關鍵詞:膝關節被動訓練;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39-02
在膝關節關節骨面出現原發性或者繼發性的結構紊亂和退變被稱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這種病癥會使患者的軟骨下骨增生或剝落,最終導致患者的關節被逐層破壞掉,形成畸形等,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發生障礙性退化[1]。目前,這種病癥主要常見于中老年人群體,對于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此需要選擇一種有效的方式加以治療[2]。近些年來,康復訓練配合中醫傳統外治法被逐漸地應用起來,并且得到了很多醫療工作者和患者的好評[3],本院應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中男52例,女46例。最大年齡為87歲,最小年齡為49歲,平均年齡(58.9±4.6)歲。所有患者經過診斷均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診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所有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患者的最長病程為36個月,最短病程為2個月,平均病程(15.2±0.7)個月。分組后,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和病程等方面沒有顯著的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地采用中藥封包治療,中藥配方為麻黃、桂枝、羌活、獨活、杜仲、牛膝、葛根、五加皮各30 g,細辛、川烏、草烏、附子各15 g。將藥物用布袋裝好并進行封口,然后放在清水內浸泡10 min,取出后隔水進行蒸熱,限時40 min,取出來以后用毛巾裹起來并裹嚴實,以避免因為太熱而燙傷患者的局部皮膚,將藥物外敷在患者關節疼痛的部位,直到患者的封包變涼為止,每次大概30 min,每天為患者進行1次,1星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星期后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可適當延長2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配合膝關節被動訓練療法予以治療。在患者接受完中藥封包治療后,相關的護理人員繼續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膝關節被動訓練,以此來配合中藥封包治療。選擇采用收治的指腹對患者膝蓋骨的邊緣進行輕推,推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分別向上下左右4個方面慢慢的推動患者的膝蓋骨,推動的時候需要注意要達到患者能夠推到的極限位置。每一個方向需要推動5次到10次,當推到最大的活動幅度的時候需要保持在原位置停頓3′~5′。之后便可以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的屈曲練習,這對于膝關節在彎曲的過程中想膝蓋骨方向滑動具有顯著的效果。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計量數值均采用平均數(±)和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采用組間單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治療結果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中醫里屬于“頑痹”范疇。中醫普遍認為痹證的發病基礎包括內因和外因兩種。外邪入侵主要表現為風、濕、痰、熱、寒等邪氣留置關節、筋脈以及肌肉,造成經脈麻痹。因為患者大多為老年人,所以此病的發病也大部分都是因為患者精血不足、腎氣虧損所導致的。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筆者建議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進行邪氣偏盛的判定。以辨證思想為基準,分型中因風數變且善行,因此,病因以風邪為主,關節以游走性疼痛為主要表現,因此又稱為行痹。寒易使氣血不暢,凝滯不通,因此,以寒邪為主的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關節冷痛。濕性濁而黏滯,因此,以濕邪為主的病癥,臨床表現為粘著不離,痛滯不移。寒、濕兩邪均屬于陰邪,在痹證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寒性凝滯,潛入人體經絡、關節中,易稽遲、泣而不行,導致氣不通則痛,礙氣血運行,膠頑難化,使病癥纏綿不治。此外,寒濕二邪對患者關節、肌肉、靜脈的損害非常大,與西醫中類風濕性關節疼痛、腫脹,病情纏綿等臨床特征基本一致。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采用中藥封包治療便可一針見效,有助于排除患者體內的濕氣,使患者易于康復。而膝關節被動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有、揉、搓、捏等手法,將這種手法作用在患者膝關節的周邊組織內,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其關節局部的毛細血管的擴張和開放,對于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淋巴循環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本研究的結果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重要封包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顯著的成效,而對照組單純采用中藥封包治療效果則不太明顯。將此研究結果在與其他研究相比較,可以得出,封包治療能夠有效的做到除濕、祛風、散寒,可以在活血通絡止痛的基礎上促進患者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但是治療并不徹底,為此需要配合適當的干預手法才能夠取得顯著的效果。而膝關節被動訓練可以在封包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膝關節起到一個康復訓練的作用,從而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綜上,通過本研究可以得出,在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采用膝關節被動訓練配合中藥封包治療的方法能夠起到顯著的效果,可以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更容易得到臨床患者的接受和認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彭志華.內外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6例[J].新中醫,2012,15(12):362-363.
[2]翟本超.加味風濕威靈散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84例[J].四川中醫,2011,26(3):694.
[3]翁鳳泉,李宇明,翁志輝,等.側臥位定點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1,7(4):1284-1285.
(收稿日期: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