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慧 顧戎西
關鍵詞:益腎疏肝湯;女性痤瘡;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58.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44-02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與皮脂腺相關的慢性皮膚炎癥性疾病,隨著當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痤瘡的發病率已呈逐年增加的態勢。尋常痤瘡相當于中醫學中的“肺風粉刺”,中醫認為肺胃之火上蒸頭面部和復感風邪是痤瘡的主要發病機制,而臨床研究表明,清解肺胃濕熱對中年女性效果并不明顯,臨床上治療難,起病慢,消退難,容易反復發作。本研究現以自擬益腎疏肝湯治療中年女性痤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入本研究的160例中年女性均為本院皮膚科門診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痤瘡患者,年齡35~52歲,平均年齡41.3歲,病程從1周至半年不等,一月以內75例,1月以上85例,痤瘡屬于結節、丘疹或囊腫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160例和對照組80例,2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診斷標準所有患者需符合尋常性痤瘡的一般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分型,診斷標準參考《臨床皮膚病學》[1],中醫的診斷標準為腎虛肝郁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征為面部可見暗紅色或紅色粉刺、丘疹、結節或小膿皰;舌紅、苔少,脈搏細弦或細數。部分患者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悸失眠,易怒煩躁,乳房和小腹脹痛,月經前皮疹加重等癥狀。患者在近1月內未對痤瘡進行局部或系統性的治療的藥物史。
1.3治療方法對照組80例患者外搽姜黃消痤搽劑(貴陽舒美達制藥有限公司,主要成分:姜黃、一枝黃花、杠板歸、重樓等)。同時均服用維生素E膠丸(50 mg,3次/d)、維生素B1和B6片劑(20 mg,3次/d)。4周1療程。
研究組80例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用益腎疏肝湯加減治療:山藥、熟地黃各30 g,龜膠、枸杞子、香附、知母各10 g,山茱萸、丹皮、川牛膝各12 g,柴胡、黃芩各9 g,夏枯草15 g,黃柏6 g,依據病情辨證加減。肺胃濕熱者,可加生薏苡仁15 g,魚腥草20 g,膿皰明顯者,可加馬齒莧、金銀花各20 g,瘙癢甚者,可加地膚子15 g,肝熱者可加山梔子9 g,口干煩躁者可加生石膏20 g,麥冬15 g,腰膝酸軟者可加杜仲、菟絲子各15 g,月經不調者可加女貞子15 g,益母草20 g,大便干、小便黃者可加大黃6 g,虎杖10 g,皮疹反復發作者可加紅花、丹參各10 g,結節囊腫嚴重者可加生牡蠣15 g,浙貝母10 g,脾胃虛寒者可加大棗、生姜和粳米。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劑,4周1療程。
1.4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臨床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表示數據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考衛生部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關于痤瘡療效標準。痊愈:皮膚痤瘡完全消退,僅有少許色素沉著,且無新皮疹和痤瘡生成;顯效:皮膚痤瘡消退達70%以上,新生皮疹和痤瘡的數目<5個;有效:皮膚痤瘡消退30%~70%,新生皮疹和痤瘡的數目<10個;無效:皮膚痤瘡消退不足30%,或變化不明顯甚至加重。
3討論
現代臨床醫學認為,尋常性痤瘡是一種由于人處于青春期時,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升高,皮脂腺分泌物增加,致使毛囊內毛囊蟲、白色葡萄球菌、痤瘡棒狀桿菌等微生物滋生導致的多因素皮膚疾病,多發于青少年。而中醫認為,該病與脾、胃、肺密切相關,中年女性發生痤瘡的病機不同,故而辨證治療的療效甚微[2]。
中年女性因人到中年,陰始漸衰,工作生活壓力大,憂思過度,致使耗傷陰液,肝氣郁滯,久則傷及腎陰,灼傷肺金,發
于頭面,氣郁則血滯,血滯日久則為毒,上蒸于面即為痤瘡。因此痤瘡的根本在于腎陰虧虛,氣血瘀滯,故而采用益腎疏肝湯治療。方中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和龜膠滋陰補腎,養肺填陰,丹皮和牛膝則涼血化瘀,引熱下行,使氣血行瘀熱消,黃柏和知母清虛熱,香附和柴胡疏肝解郁,夏枯草和黃芩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依據患者病情對藥量和藥物進行加減,配合外用搽劑達到殺菌消炎的作用。本研究顯示,益腎疏肝湯治療中年女性痤瘡的治愈率60%,總有效率達97.5%,具有良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益腎疏肝湯具有育陰潛陽,滋腎填陰,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清肺經之熱,軟堅散結之功效,其用于治療中年女性的痤瘡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徐萍,陳力.疏肝滋腎法治療女性尋常性痤瘡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0(1):106-107.
(收稿日期:2014-05-30)
關鍵詞:益腎疏肝湯;女性痤瘡;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58.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44-02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與皮脂腺相關的慢性皮膚炎癥性疾病,隨著當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痤瘡的發病率已呈逐年增加的態勢。尋常痤瘡相當于中醫學中的“肺風粉刺”,中醫認為肺胃之火上蒸頭面部和復感風邪是痤瘡的主要發病機制,而臨床研究表明,清解肺胃濕熱對中年女性效果并不明顯,臨床上治療難,起病慢,消退難,容易反復發作。本研究現以自擬益腎疏肝湯治療中年女性痤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入本研究的160例中年女性均為本院皮膚科門診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痤瘡患者,年齡35~52歲,平均年齡41.3歲,病程從1周至半年不等,一月以內75例,1月以上85例,痤瘡屬于結節、丘疹或囊腫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160例和對照組80例,2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診斷標準所有患者需符合尋常性痤瘡的一般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分型,診斷標準參考《臨床皮膚病學》[1],中醫的診斷標準為腎虛肝郁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征為面部可見暗紅色或紅色粉刺、丘疹、結節或小膿皰;舌紅、苔少,脈搏細弦或細數。部分患者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悸失眠,易怒煩躁,乳房和小腹脹痛,月經前皮疹加重等癥狀。患者在近1月內未對痤瘡進行局部或系統性的治療的藥物史。
1.3治療方法對照組80例患者外搽姜黃消痤搽劑(貴陽舒美達制藥有限公司,主要成分:姜黃、一枝黃花、杠板歸、重樓等)。同時均服用維生素E膠丸(50 mg,3次/d)、維生素B1和B6片劑(20 mg,3次/d)。4周1療程。
研究組80例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用益腎疏肝湯加減治療:山藥、熟地黃各30 g,龜膠、枸杞子、香附、知母各10 g,山茱萸、丹皮、川牛膝各12 g,柴胡、黃芩各9 g,夏枯草15 g,黃柏6 g,依據病情辨證加減。肺胃濕熱者,可加生薏苡仁15 g,魚腥草20 g,膿皰明顯者,可加馬齒莧、金銀花各20 g,瘙癢甚者,可加地膚子15 g,肝熱者可加山梔子9 g,口干煩躁者可加生石膏20 g,麥冬15 g,腰膝酸軟者可加杜仲、菟絲子各15 g,月經不調者可加女貞子15 g,益母草20 g,大便干、小便黃者可加大黃6 g,虎杖10 g,皮疹反復發作者可加紅花、丹參各10 g,結節囊腫嚴重者可加生牡蠣15 g,浙貝母10 g,脾胃虛寒者可加大棗、生姜和粳米。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劑,4周1療程。
1.4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臨床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表示數據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考衛生部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關于痤瘡療效標準。痊愈:皮膚痤瘡完全消退,僅有少許色素沉著,且無新皮疹和痤瘡生成;顯效:皮膚痤瘡消退達70%以上,新生皮疹和痤瘡的數目<5個;有效:皮膚痤瘡消退30%~70%,新生皮疹和痤瘡的數目<10個;無效:皮膚痤瘡消退不足30%,或變化不明顯甚至加重。
3討論
現代臨床醫學認為,尋常性痤瘡是一種由于人處于青春期時,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升高,皮脂腺分泌物增加,致使毛囊內毛囊蟲、白色葡萄球菌、痤瘡棒狀桿菌等微生物滋生導致的多因素皮膚疾病,多發于青少年。而中醫認為,該病與脾、胃、肺密切相關,中年女性發生痤瘡的病機不同,故而辨證治療的療效甚微[2]。
中年女性因人到中年,陰始漸衰,工作生活壓力大,憂思過度,致使耗傷陰液,肝氣郁滯,久則傷及腎陰,灼傷肺金,發
于頭面,氣郁則血滯,血滯日久則為毒,上蒸于面即為痤瘡。因此痤瘡的根本在于腎陰虧虛,氣血瘀滯,故而采用益腎疏肝湯治療。方中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和龜膠滋陰補腎,養肺填陰,丹皮和牛膝則涼血化瘀,引熱下行,使氣血行瘀熱消,黃柏和知母清虛熱,香附和柴胡疏肝解郁,夏枯草和黃芩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依據患者病情對藥量和藥物進行加減,配合外用搽劑達到殺菌消炎的作用。本研究顯示,益腎疏肝湯治療中年女性痤瘡的治愈率60%,總有效率達97.5%,具有良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益腎疏肝湯具有育陰潛陽,滋腎填陰,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清肺經之熱,軟堅散結之功效,其用于治療中年女性的痤瘡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徐萍,陳力.疏肝滋腎法治療女性尋常性痤瘡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0(1):106-107.
(收稿日期:2014-05-30)
關鍵詞:益腎疏肝湯;女性痤瘡;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58.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44-02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與皮脂腺相關的慢性皮膚炎癥性疾病,隨著當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痤瘡的發病率已呈逐年增加的態勢。尋常痤瘡相當于中醫學中的“肺風粉刺”,中醫認為肺胃之火上蒸頭面部和復感風邪是痤瘡的主要發病機制,而臨床研究表明,清解肺胃濕熱對中年女性效果并不明顯,臨床上治療難,起病慢,消退難,容易反復發作。本研究現以自擬益腎疏肝湯治療中年女性痤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入本研究的160例中年女性均為本院皮膚科門診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痤瘡患者,年齡35~52歲,平均年齡41.3歲,病程從1周至半年不等,一月以內75例,1月以上85例,痤瘡屬于結節、丘疹或囊腫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160例和對照組80例,2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與診斷標準所有患者需符合尋常性痤瘡的一般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分型,診斷標準參考《臨床皮膚病學》[1],中醫的診斷標準為腎虛肝郁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征為面部可見暗紅色或紅色粉刺、丘疹、結節或小膿皰;舌紅、苔少,脈搏細弦或細數。部分患者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悸失眠,易怒煩躁,乳房和小腹脹痛,月經前皮疹加重等癥狀。患者在近1月內未對痤瘡進行局部或系統性的治療的藥物史。
1.3治療方法對照組80例患者外搽姜黃消痤搽劑(貴陽舒美達制藥有限公司,主要成分:姜黃、一枝黃花、杠板歸、重樓等)。同時均服用維生素E膠丸(50 mg,3次/d)、維生素B1和B6片劑(20 mg,3次/d)。4周1療程。
研究組80例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用益腎疏肝湯加減治療:山藥、熟地黃各30 g,龜膠、枸杞子、香附、知母各10 g,山茱萸、丹皮、川牛膝各12 g,柴胡、黃芩各9 g,夏枯草15 g,黃柏6 g,依據病情辨證加減。肺胃濕熱者,可加生薏苡仁15 g,魚腥草20 g,膿皰明顯者,可加馬齒莧、金銀花各20 g,瘙癢甚者,可加地膚子15 g,肝熱者可加山梔子9 g,口干煩躁者可加生石膏20 g,麥冬15 g,腰膝酸軟者可加杜仲、菟絲子各15 g,月經不調者可加女貞子15 g,益母草20 g,大便干、小便黃者可加大黃6 g,虎杖10 g,皮疹反復發作者可加紅花、丹參各10 g,結節囊腫嚴重者可加生牡蠣15 g,浙貝母10 g,脾胃虛寒者可加大棗、生姜和粳米。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劑,4周1療程。
1.4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臨床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表示數據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參考衛生部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關于痤瘡療效標準。痊愈:皮膚痤瘡完全消退,僅有少許色素沉著,且無新皮疹和痤瘡生成;顯效:皮膚痤瘡消退達70%以上,新生皮疹和痤瘡的數目<5個;有效:皮膚痤瘡消退30%~70%,新生皮疹和痤瘡的數目<10個;無效:皮膚痤瘡消退不足30%,或變化不明顯甚至加重。
3討論
現代臨床醫學認為,尋常性痤瘡是一種由于人處于青春期時,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升高,皮脂腺分泌物增加,致使毛囊內毛囊蟲、白色葡萄球菌、痤瘡棒狀桿菌等微生物滋生導致的多因素皮膚疾病,多發于青少年。而中醫認為,該病與脾、胃、肺密切相關,中年女性發生痤瘡的病機不同,故而辨證治療的療效甚微[2]。
中年女性因人到中年,陰始漸衰,工作生活壓力大,憂思過度,致使耗傷陰液,肝氣郁滯,久則傷及腎陰,灼傷肺金,發
于頭面,氣郁則血滯,血滯日久則為毒,上蒸于面即為痤瘡。因此痤瘡的根本在于腎陰虧虛,氣血瘀滯,故而采用益腎疏肝湯治療。方中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和龜膠滋陰補腎,養肺填陰,丹皮和牛膝則涼血化瘀,引熱下行,使氣血行瘀熱消,黃柏和知母清虛熱,香附和柴胡疏肝解郁,夏枯草和黃芩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依據患者病情對藥量和藥物進行加減,配合外用搽劑達到殺菌消炎的作用。本研究顯示,益腎疏肝湯治療中年女性痤瘡的治愈率60%,總有效率達97.5%,具有良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益腎疏肝湯具有育陰潛陽,滋腎填陰,活血化瘀,疏肝理氣,清肺經之熱,軟堅散結之功效,其用于治療中年女性的痤瘡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徐萍,陳力.疏肝滋腎法治療女性尋常性痤瘡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0(1):106-107.
(收稿日期:201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