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瑞+施務務+尤德明+等
關鍵詞:萎縮性胃炎;當歸益胃湯;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45-02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黏膜變薄及伴有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等。本病發病率高,而且臨床上易反復發作,難以治愈,西醫對本病治療效果不佳,而中醫藥治療則有一定的優勢。本科對 2010年5月—2013 年12月期間采用自擬當歸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5例,均來自本科門診,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47.2歲,平均病程12 a。隨機分為治療組38例,男17例,女21例。對照組37例,男18例,女1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與治療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0年5月全國慢性胃炎會議確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2)中醫辨證標準:參考《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證候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屬熱蘊血瘀證:(1)主癥:胃脘脹滿或脹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食后脹甚,脈弦。(2)次癥:胸悶,大便不暢或干燥,體倦乏力等,舌質紅,苔黃膩。其具備主癥中二項,加次癥二項者,參考舌脈。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以自擬當歸益胃湯為基本方治療,組成:當歸20 g,北沙參15 g,麥冬15 g,石斛12 g,知母10 g,天花粉15 g,白芍10 g,陳皮9 g,萊菔子15 g,丹皮12 g,麥芽15 g,山藥20 g,白術10 g。加減用藥,氣滯者加柴胡12 g;實熱者加梔子12 g;脾虛者加黨參18 g;伴胃痛者加延胡索15 g。水煎,每日1劑,每劑3次,飯后服用,每3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2對照組口服胃復春(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L200610153526.9),每次4片,每日3次,飯后口服,每3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3統計方法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好轉;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或惡化。
4體會
萎縮性胃炎是現代醫學公認的癌前病變,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等病范疇。中醫認為本病證為本虛標實,虛實錯
雜之證,其胃陰虧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胃陰虛,胃失通降故可見胃脘痞滿,疼痛、噯氣、惡心、吞酸;胃陰虛則生虛熱,虛熱日久煎灼津血,而成瘀血。
故本病治療以益氣養陰,養血活血為原則。本方以沙參、麥冬、石斛、天花粉益氣養陰,當歸養血活血,丹皮涼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對胃黏膜防御因子保護功能具有增強和激活作用[4]。白芍養血且緩急止痛,知母滋陰清熱,山藥、白術、陳皮、萊菔子、麥芽健脾和胃消食通滯。諸藥合用益氣養陰,活血養血,健脾理氣,消食養胃,改善脾胃功能。
相關文獻表明胃復春能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5]。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1.5%;對照組的總效率為51.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在現代醫學對萎縮性胃炎治療尚無有效方法的情況下,應用中醫以益氣養陰,活血養血之法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其效果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6:199-201.
[2]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07-208,2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4]張永鋒,譚永港,賈秀琴,等.理氣活血法配合西藥治療急性胃黏膜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3,10(2):93.
[5]朱乃剛.胃復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50 例[J].醫藥導報,2001,20(11):686.
(收稿日期:2014-05-26)
關鍵詞:萎縮性胃炎;當歸益胃湯;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45-02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黏膜變薄及伴有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等。本病發病率高,而且臨床上易反復發作,難以治愈,西醫對本病治療效果不佳,而中醫藥治療則有一定的優勢。本科對 2010年5月—2013 年12月期間采用自擬當歸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5例,均來自本科門診,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47.2歲,平均病程12 a。隨機分為治療組38例,男17例,女21例。對照組37例,男18例,女1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與治療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0年5月全國慢性胃炎會議確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2)中醫辨證標準:參考《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證候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屬熱蘊血瘀證:(1)主癥:胃脘脹滿或脹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食后脹甚,脈弦。(2)次癥:胸悶,大便不暢或干燥,體倦乏力等,舌質紅,苔黃膩。其具備主癥中二項,加次癥二項者,參考舌脈。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以自擬當歸益胃湯為基本方治療,組成:當歸20 g,北沙參15 g,麥冬15 g,石斛12 g,知母10 g,天花粉15 g,白芍10 g,陳皮9 g,萊菔子15 g,丹皮12 g,麥芽15 g,山藥20 g,白術10 g。加減用藥,氣滯者加柴胡12 g;實熱者加梔子12 g;脾虛者加黨參18 g;伴胃痛者加延胡索15 g。水煎,每日1劑,每劑3次,飯后服用,每3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2對照組口服胃復春(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L200610153526.9),每次4片,每日3次,飯后口服,每3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3統計方法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好轉;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或惡化。
4體會
萎縮性胃炎是現代醫學公認的癌前病變,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等病范疇。中醫認為本病證為本虛標實,虛實錯
雜之證,其胃陰虧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胃陰虛,胃失通降故可見胃脘痞滿,疼痛、噯氣、惡心、吞酸;胃陰虛則生虛熱,虛熱日久煎灼津血,而成瘀血。
故本病治療以益氣養陰,養血活血為原則。本方以沙參、麥冬、石斛、天花粉益氣養陰,當歸養血活血,丹皮涼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對胃黏膜防御因子保護功能具有增強和激活作用[4]。白芍養血且緩急止痛,知母滋陰清熱,山藥、白術、陳皮、萊菔子、麥芽健脾和胃消食通滯。諸藥合用益氣養陰,活血養血,健脾理氣,消食養胃,改善脾胃功能。
相關文獻表明胃復春能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5]。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1.5%;對照組的總效率為51.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在現代醫學對萎縮性胃炎治療尚無有效方法的情況下,應用中醫以益氣養陰,活血養血之法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其效果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6:199-201.
[2]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07-208,2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4]張永鋒,譚永港,賈秀琴,等.理氣活血法配合西藥治療急性胃黏膜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3,10(2):93.
[5]朱乃剛.胃復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50 例[J].醫藥導報,2001,20(11):686.
(收稿日期:2014-05-26)
關鍵詞:萎縮性胃炎;當歸益胃湯;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45-02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黏膜變薄及伴有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等。本病發病率高,而且臨床上易反復發作,難以治愈,西醫對本病治療效果不佳,而中醫藥治療則有一定的優勢。本科對 2010年5月—2013 年12月期間采用自擬當歸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5例,均來自本科門診,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47.2歲,平均病程12 a。隨機分為治療組38例,男17例,女21例。對照組37例,男18例,女1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與治療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0年5月全國慢性胃炎會議確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2)中醫辨證標準:參考《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證候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屬熱蘊血瘀證:(1)主癥:胃脘脹滿或脹痛,惡心嘔吐,不思飲食、食后脹甚,脈弦。(2)次癥:胸悶,大便不暢或干燥,體倦乏力等,舌質紅,苔黃膩。其具備主癥中二項,加次癥二項者,參考舌脈。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以自擬當歸益胃湯為基本方治療,組成:當歸20 g,北沙參15 g,麥冬15 g,石斛12 g,知母10 g,天花粉15 g,白芍10 g,陳皮9 g,萊菔子15 g,丹皮12 g,麥芽15 g,山藥20 g,白術10 g。加減用藥,氣滯者加柴胡12 g;實熱者加梔子12 g;脾虛者加黨參18 g;伴胃痛者加延胡索15 g。水煎,每日1劑,每劑3次,飯后服用,每3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2對照組口服胃復春(杭州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L200610153526.9),每次4片,每日3次,飯后口服,每3個月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3統計方法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好轉;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或惡化。
4體會
萎縮性胃炎是現代醫學公認的癌前病變,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等病范疇。中醫認為本病證為本虛標實,虛實錯
雜之證,其胃陰虧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胃陰虛,胃失通降故可見胃脘痞滿,疼痛、噯氣、惡心、吞酸;胃陰虛則生虛熱,虛熱日久煎灼津血,而成瘀血。
故本病治療以益氣養陰,養血活血為原則。本方以沙參、麥冬、石斛、天花粉益氣養陰,當歸養血活血,丹皮涼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對胃黏膜防御因子保護功能具有增強和激活作用[4]。白芍養血且緩急止痛,知母滋陰清熱,山藥、白術、陳皮、萊菔子、麥芽健脾和胃消食通滯。諸藥合用益氣養陰,活血養血,健脾理氣,消食養胃,改善脾胃功能。
相關文獻表明胃復春能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5]。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1.5%;對照組的總效率為51.3%;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在現代醫學對萎縮性胃炎治療尚無有效方法的情況下,應用中醫以益氣養陰,活血養血之法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其效果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6:199-201.
[2]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07-208,2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4]張永鋒,譚永港,賈秀琴,等.理氣活血法配合西藥治療急性胃黏膜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3,10(2):93.
[5]朱乃剛.胃復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50 例[J].醫藥導報,2001,20(11):686.
(收稿日期: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