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詩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祛風止痙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分析。方法隨機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采用口服中藥祛風止痙湯,對照組32例采用口服舒喘靈和酮替芬。結果治療組顯效19例占60%;好轉11例占34%;無效2例占6%,有效率為94%。對照組顯效11例占34%;好轉12例占38%;無效9例占28%,有效率為72%。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藥祛風止痙湯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通氣功能,加快炎癥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關鍵詞: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47-02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小兒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咳嗽持續或反復發作為特征,治療比較棘手,筆者自2009年—2012年以自擬“祛風止痙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32例,并與常規治療組作對照,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1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參照2008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1]之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即:(1)咳嗽持續>4周,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加重,以干咳為主;(2)臨床上無感染征象,或經較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3)抗哮喘藥物診斷性治療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和(或)PEF每日變異率(連續監測1~2周)≥20%;(6)個人或一、二級親屬特應性疾病史,或變應原檢測陽性。
1.2一般資料64例均來自本院兒科門診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例。治療組中,男9例,女23例;<1歲3例,1~3歲7例,4~7歲14例,8~14歲8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5個月;均予以西藥抗感染、止咳等治療,病情遷延不愈。有個人過敏史12例,家族過敏史(一級或二級親屬)10例。對照組中,男10例,女22例;<1歲3例,1~3歲8例,4~7歲14例,8~14歲7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6個月;有個人過敏史14例,家族過敏史(一級或二級親屬)9例。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人的癥狀、體征、病程基本一致。
1.3臨床表現病史有明顯誘因誘發咳嗽或使之加重者中,運動、冷空氣、氣候變化誘發15例,上呼吸道感染誘發13例,進食魚蝦誘發2例,油漆誘發2例,咳嗽為唯一的癥狀,持續性咳嗽,以夜間和(或)清晨陣發性咳嗽為主,無痰或少痰,全部病例體溫正常,咽部無明顯充血,輕度充血者6例,所有病例肺部聽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有18例就診前曾給予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藥治療2周以上,12例抗生素口服1個月以上,均未顯效。
1.4輔助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24例,輕度升高8例,白細胞分類全部正常,冷凝集試驗及OT試驗無異常,支原體抗體陰性,X線胸片或胸透雙肺紋理增粗25例,肺門淋巴結腫大1例。因本院條件所限,未作肺功能測定。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給予中藥祛風止痙湯,基本方:炙麻黃5 g,杏仁10 g,蘇子10 g,葶藶子10 g,僵蠶6 g,鉤藤(后下)10 g,太子參10 g,膽南星5 g,辛荑花6 g 。熱性哮喘可加黃芩8 g,桑白皮10 g;寒性哮喘可加桂枝6 g,干姜3 g 。水煎每日1劑,分2~4次口服,2周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
2.2對照組采用舒喘靈和酮替芬治療,用法:舒喘靈0.01 mg/(kg/次),每日3次,口服;酮替芬,≤4歲者,每次0.5 mg;>4歲者,每次1 mg,每日2次,口服。2周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2]顯效:服藥1周后咳嗽消失,停藥后2年內不再復發者;好轉:服藥2周后咳嗽消失,但遇異味異氣等刺激偶有輕度咳嗽,繼續服藥又很快控制癥狀者;無效:服藥超過2個療程,癥狀未改變或改用其他方法治療者。
4討論
本病咳嗽的特點為持續及復發,一般都作為上呼吸道感染來處理,多數患兒屢進中西藥物而效果不顯。本病實際上是以咳嗽為主癥的支氣管哮喘,l987年全國兒科會議將本病定名為過敏性咳嗽或變異性哮喘,其病機為氣道壁炎性病變引起的氣道黏膜高反應性,除病毒、細菌感染外,也包括變態反應、免疫反應以及化學物質所引起的細胞損害。筆者認為本病主要責之于痰,久咳被中醫學稱為夙根、宿痰,而“久咳痰郁終成哮”[3]。痰飲內伏,遇風寒誘發,故常見咽癢噴嚏,皮膚瘙癢,且咳嗽反復發作難愈。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痰濁與血瘀交阻,壅阻氣道,形成惡性循環。根據臨床治療經驗,從哮著手,自擬祛風止痙湯治療本病,療效較為滿意。方中麻黃配杏仁、蘇子有宣肺利膈、降氣定喘的作用;葶藶子、膽南星具有較強的豁痰利氣作用;鉤藤、僵蠶息風解痙通絡。咳嗽頻作時患兒每有緊張心理,方中鉤藤解痙又可平肝;辛荑花祛風通竅;太子參健脾益氣,標本同治,祛邪而不傷正。諸藥合用,共奏宣肺降氣、豁痰祛瘀、祛邪扶正作用。筆者在臨床治療中與對照組相比較,復發率低,未見不良反應,對肝腎功能檢驗未發現損害現象。
臨床所見,3~7歲小兒發病率較高,且發病次數較頻,故本病要重視早診斷、早治療,尤其對于有家族過敏史、個人過敏史者,更要及早考慮本病,免延誤病情。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患兒的飲食起居,全面顧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10):745.
[2]李妮.甘梅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2(2).
[3]王 烈.嬰童哮論[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4-04-14)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祛風止痙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分析。方法隨機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采用口服中藥祛風止痙湯,對照組32例采用口服舒喘靈和酮替芬。結果治療組顯效19例占60%;好轉11例占34%;無效2例占6%,有效率為94%。對照組顯效11例占34%;好轉12例占38%;無效9例占28%,有效率為72%。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藥祛風止痙湯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通氣功能,加快炎癥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關鍵詞: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47-02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小兒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咳嗽持續或反復發作為特征,治療比較棘手,筆者自2009年—2012年以自擬“祛風止痙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32例,并與常規治療組作對照,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1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參照2008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1]之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即:(1)咳嗽持續>4周,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加重,以干咳為主;(2)臨床上無感染征象,或經較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3)抗哮喘藥物診斷性治療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和(或)PEF每日變異率(連續監測1~2周)≥20%;(6)個人或一、二級親屬特應性疾病史,或變應原檢測陽性。
1.2一般資料64例均來自本院兒科門診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例。治療組中,男9例,女23例;<1歲3例,1~3歲7例,4~7歲14例,8~14歲8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5個月;均予以西藥抗感染、止咳等治療,病情遷延不愈。有個人過敏史12例,家族過敏史(一級或二級親屬)10例。對照組中,男10例,女22例;<1歲3例,1~3歲8例,4~7歲14例,8~14歲7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6個月;有個人過敏史14例,家族過敏史(一級或二級親屬)9例。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人的癥狀、體征、病程基本一致。
1.3臨床表現病史有明顯誘因誘發咳嗽或使之加重者中,運動、冷空氣、氣候變化誘發15例,上呼吸道感染誘發13例,進食魚蝦誘發2例,油漆誘發2例,咳嗽為唯一的癥狀,持續性咳嗽,以夜間和(或)清晨陣發性咳嗽為主,無痰或少痰,全部病例體溫正常,咽部無明顯充血,輕度充血者6例,所有病例肺部聽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有18例就診前曾給予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藥治療2周以上,12例抗生素口服1個月以上,均未顯效。
1.4輔助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24例,輕度升高8例,白細胞分類全部正常,冷凝集試驗及OT試驗無異常,支原體抗體陰性,X線胸片或胸透雙肺紋理增粗25例,肺門淋巴結腫大1例。因本院條件所限,未作肺功能測定。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給予中藥祛風止痙湯,基本方:炙麻黃5 g,杏仁10 g,蘇子10 g,葶藶子10 g,僵蠶6 g,鉤藤(后下)10 g,太子參10 g,膽南星5 g,辛荑花6 g 。熱性哮喘可加黃芩8 g,桑白皮10 g;寒性哮喘可加桂枝6 g,干姜3 g 。水煎每日1劑,分2~4次口服,2周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
2.2對照組采用舒喘靈和酮替芬治療,用法:舒喘靈0.01 mg/(kg/次),每日3次,口服;酮替芬,≤4歲者,每次0.5 mg;>4歲者,每次1 mg,每日2次,口服。2周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2]顯效:服藥1周后咳嗽消失,停藥后2年內不再復發者;好轉:服藥2周后咳嗽消失,但遇異味異氣等刺激偶有輕度咳嗽,繼續服藥又很快控制癥狀者;無效:服藥超過2個療程,癥狀未改變或改用其他方法治療者。
4討論
本病咳嗽的特點為持續及復發,一般都作為上呼吸道感染來處理,多數患兒屢進中西藥物而效果不顯。本病實際上是以咳嗽為主癥的支氣管哮喘,l987年全國兒科會議將本病定名為過敏性咳嗽或變異性哮喘,其病機為氣道壁炎性病變引起的氣道黏膜高反應性,除病毒、細菌感染外,也包括變態反應、免疫反應以及化學物質所引起的細胞損害。筆者認為本病主要責之于痰,久咳被中醫學稱為夙根、宿痰,而“久咳痰郁終成哮”[3]。痰飲內伏,遇風寒誘發,故常見咽癢噴嚏,皮膚瘙癢,且咳嗽反復發作難愈。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痰濁與血瘀交阻,壅阻氣道,形成惡性循環。根據臨床治療經驗,從哮著手,自擬祛風止痙湯治療本病,療效較為滿意。方中麻黃配杏仁、蘇子有宣肺利膈、降氣定喘的作用;葶藶子、膽南星具有較強的豁痰利氣作用;鉤藤、僵蠶息風解痙通絡。咳嗽頻作時患兒每有緊張心理,方中鉤藤解痙又可平肝;辛荑花祛風通竅;太子參健脾益氣,標本同治,祛邪而不傷正。諸藥合用,共奏宣肺降氣、豁痰祛瘀、祛邪扶正作用。筆者在臨床治療中與對照組相比較,復發率低,未見不良反應,對肝腎功能檢驗未發現損害現象。
臨床所見,3~7歲小兒發病率較高,且發病次數較頻,故本病要重視早診斷、早治療,尤其對于有家族過敏史、個人過敏史者,更要及早考慮本病,免延誤病情。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患兒的飲食起居,全面顧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10):745.
[2]李妮.甘梅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2(2).
[3]王 烈.嬰童哮論[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4-04-14)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祛風止痙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療效分析。方法隨機分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采用口服中藥祛風止痙湯,對照組32例采用口服舒喘靈和酮替芬。結果治療組顯效19例占60%;好轉11例占34%;無效2例占6%,有效率為94%。對照組顯效11例占34%;好轉12例占38%;無效9例占28%,有效率為72%。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藥祛風止痙湯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通氣功能,加快炎癥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關鍵詞: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47-02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小兒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咳嗽持續或反復發作為特征,治療比較棘手,筆者自2009年—2012年以自擬“祛風止痙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32例,并與常規治療組作對照,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1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參照2008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1]之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即:(1)咳嗽持續>4周,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加重,以干咳為主;(2)臨床上無感染征象,或經較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3)抗哮喘藥物診斷性治療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和(或)PEF每日變異率(連續監測1~2周)≥20%;(6)個人或一、二級親屬特應性疾病史,或變應原檢測陽性。
1.2一般資料64例均來自本院兒科門診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例。治療組中,男9例,女23例;<1歲3例,1~3歲7例,4~7歲14例,8~14歲8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5個月;均予以西藥抗感染、止咳等治療,病情遷延不愈。有個人過敏史12例,家族過敏史(一級或二級親屬)10例。對照組中,男10例,女22例;<1歲3例,1~3歲8例,4~7歲14例,8~14歲7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6個月;有個人過敏史14例,家族過敏史(一級或二級親屬)9例。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人的癥狀、體征、病程基本一致。
1.3臨床表現病史有明顯誘因誘發咳嗽或使之加重者中,運動、冷空氣、氣候變化誘發15例,上呼吸道感染誘發13例,進食魚蝦誘發2例,油漆誘發2例,咳嗽為唯一的癥狀,持續性咳嗽,以夜間和(或)清晨陣發性咳嗽為主,無痰或少痰,全部病例體溫正常,咽部無明顯充血,輕度充血者6例,所有病例肺部聽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有18例就診前曾給予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藥治療2周以上,12例抗生素口服1個月以上,均未顯效。
1.4輔助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24例,輕度升高8例,白細胞分類全部正常,冷凝集試驗及OT試驗無異常,支原體抗體陰性,X線胸片或胸透雙肺紋理增粗25例,肺門淋巴結腫大1例。因本院條件所限,未作肺功能測定。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給予中藥祛風止痙湯,基本方:炙麻黃5 g,杏仁10 g,蘇子10 g,葶藶子10 g,僵蠶6 g,鉤藤(后下)10 g,太子參10 g,膽南星5 g,辛荑花6 g 。熱性哮喘可加黃芩8 g,桑白皮10 g;寒性哮喘可加桂枝6 g,干姜3 g 。水煎每日1劑,分2~4次口服,2周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
2.2對照組采用舒喘靈和酮替芬治療,用法:舒喘靈0.01 mg/(kg/次),每日3次,口服;酮替芬,≤4歲者,每次0.5 mg;>4歲者,每次1 mg,每日2次,口服。2周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2]顯效:服藥1周后咳嗽消失,停藥后2年內不再復發者;好轉:服藥2周后咳嗽消失,但遇異味異氣等刺激偶有輕度咳嗽,繼續服藥又很快控制癥狀者;無效:服藥超過2個療程,癥狀未改變或改用其他方法治療者。
4討論
本病咳嗽的特點為持續及復發,一般都作為上呼吸道感染來處理,多數患兒屢進中西藥物而效果不顯。本病實際上是以咳嗽為主癥的支氣管哮喘,l987年全國兒科會議將本病定名為過敏性咳嗽或變異性哮喘,其病機為氣道壁炎性病變引起的氣道黏膜高反應性,除病毒、細菌感染外,也包括變態反應、免疫反應以及化學物質所引起的細胞損害。筆者認為本病主要責之于痰,久咳被中醫學稱為夙根、宿痰,而“久咳痰郁終成哮”[3]。痰飲內伏,遇風寒誘發,故常見咽癢噴嚏,皮膚瘙癢,且咳嗽反復發作難愈。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痰濁與血瘀交阻,壅阻氣道,形成惡性循環。根據臨床治療經驗,從哮著手,自擬祛風止痙湯治療本病,療效較為滿意。方中麻黃配杏仁、蘇子有宣肺利膈、降氣定喘的作用;葶藶子、膽南星具有較強的豁痰利氣作用;鉤藤、僵蠶息風解痙通絡。咳嗽頻作時患兒每有緊張心理,方中鉤藤解痙又可平肝;辛荑花祛風通竅;太子參健脾益氣,標本同治,祛邪而不傷正。諸藥合用,共奏宣肺降氣、豁痰祛瘀、祛邪扶正作用。筆者在臨床治療中與對照組相比較,復發率低,未見不良反應,對肝腎功能檢驗未發現損害現象。
臨床所見,3~7歲小兒發病率較高,且發病次數較頻,故本病要重視早診斷、早治療,尤其對于有家族過敏史、個人過敏史者,更要及早考慮本病,免延誤病情。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患兒的飲食起居,全面顧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10):745.
[2]李妮.甘梅湯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2(2).
[3]王 烈.嬰童哮論[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