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傲然 管薇薇 丁麗玲 等
關鍵詞:十二經筋;作用意義;經絡辨證;臨床運用
中圖分類號:R24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53-03
十二經筋是經絡系統在肢體外周的連屬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著重于“筋肉”,所以稱為“經筋”。
1十二經筋的特點
1.1經筋的循行特點,是只在四肢、軀體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屬內臟,突出了經絡系統在體表的組織功能。它與十二經脈或內或外;十二經別之著重內部臟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
1.2經筋的分布特點,可概括為“結聚散絡”。“結”,是指經筋的結合,多在關節、肌肉部位。“聚”,是指經筋的聚攏,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經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紋理部位。“絡”,是指經筋的聯綴作用,約束四肢百骸,利于關節屈伸活動。
經筋的循行分布規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盤旋而結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關節處,而后布于胸背,終于頭身。
1.3按《靈樞·經脈》篇記載,十二經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陽,足三陰,手三陽,手三陰。這說明經與經之間,不僅有整體循環與陰陽表里等關系,而且在三陽經與三陰經之間,還存在著經筋之間的聯絡關系,這就是由經筋組成的“四結”:① 足三陽經筋,結合于頄(面顴部);② 足三陰經筋,結合于陰器(生殖器);③ 手三陽經筋,結合于角(側頭部);④ 手三陰經筋,結合于賁(胸膈部);經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經脈以陰陽手足傳注而成循環整體;也有異于十二經別以表里兩經的出入離合;經筋以它獨特的結聚散絡分布方式,構成經絡統中的筋肉體系。
2十二經筋的作用
2.1經筋的作用其一,有聯系百骸維系周身的功能。人體有剛柔筋肉的區分,剛筋都分布在四肢項背骨骼附近,堅強而有力,可以聯綴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頭面,柔而纖細,有相互維系的作用,手足三陽之筋行于外,剛者較多;手足三陰之筋行于內,柔者較多。十二經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組成經絡系統中著重循行淺表的連屬部分。
2.2經筋的作用其二,對周身各部分的組織臟器起著保護作用,《靈樞·經脈》篇說:“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筋為剛”,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附著于骨骼,能屈伸活動,表現強勁而有力。“肉為墻”的含義,是指以肌肉(包括皮下脂肪)滿布充實體表和四肢淺部,形成抵御外邪和防止重要臟腑器官損傷的外圍組織。
十二經筋隸屬于十二經脈,分別依靠十二經脈的經氣滲灌和濡養,故循行分布部位,大體上和十二經脈相一致。但經筋也有些循行部位,卻遠超出了經脈循行所及,但經筋的功能活動,又賴于經絡氣血的濡潤滋養,這就提示我們還應研究經筋和經脈之間經氣的內在聯系,將經筋與經脈的作用結合起來考慮,這對經筋的作用才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3十二經筋的病候及臨床意義
十二經筋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是十二經脈之外位于淺表部的筋肉間相互關聯的循行體系。十二經筋的病候主要表現出屬寒屬熱的兩方面;以及沿經筋所循行的部位發生掣引,疼痛轉筋,抽搐和關節強直,弛緩屈伸不利等運動方面的疾患。這些病候,補充了經脈所未詳述的若干筋肉疾患,充實了經絡學說中有關運動功能方面的生理、病理理論內容。經筋病候,就是經脈所屬的筋肉系統的癥候群;而經筋的功能活動,又依靠臟腑經絡氣血的濡養而得以維持;所以體表的筋肉疾患是和經脈、內臟的生理病理影響息息相通的。從整體觀點來分析經筋病候,也才能全面理解經筋病候在臨床上的實用價值。根據經筋理論,在刺法方面,有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關刺(刺關節、肌腱)等內容(《素問·痹論》)。經筋病的針灸治療,若為寒邪所致,多見拘急的癥狀。可以用燔針劫刺法。根據《靈樞·經筋》篇:“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俞”的治法,近代發明的GZH型熱針儀,是對燔針劫刺法的新發展。在熱癥時,多見筋肉縱緩,不能收持,用速刺疾出的手法,來疏瀉陽邪,這也是經筋理論在針灸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十二經筋病候,將有關運動系統方面的筋肉疾患,加以分類、劃區、歸納,這是當時人們對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等;包括軟組織和運動器官及部分神經功能的作用,用疾病、解剖、病理知識加以的概括總結。因此,十二經筋病候的臨床意義,遠遠超出了它所列舉的疾病范圍,它對經絡理論的發展,以及在臨床上給后世的啟示,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4十二經筋理論的針灸臨床案例
4.1面癱(Bell麻痹)錢某,男,42歲,干部,2006年2月6日初診。口眼歪斜3 d。4天前,旅游疲勞,坐車臨窗,冷風拂面,當晚感右側顏面冷木,次晨起右耳后疼痛,漱口時口角漏水,右眼不能閉合。服藥、輸液治療2天,自覺癥狀加重。初診癥見:右額紋消失,右眼裂擴大,眼瞼外翻,淚液外溢,右鼻唇溝淺,口角歪向右側;右側不能作皺額、露齒、鼓腮和吹口哨等動作;用力閉目時,右側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舌淡苔薄白,脈濡。經絡辨證:旅游疲勞,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臨窗受風,風寒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口眼歪斜癥狀;氣血不足,風寒阻滯脈絡,損傷陽氣,經筋失于濡養,故見舌淡苔薄白,脈濡。證屬:風寒襲絡,經筋失養;病位:足三陽、手三陽經筋。診斷:面癱(Bell麻痹)。治則:祛風散寒,濡養經筋。治療:處方:合谷,足三里,地倉,頰車,下關,四白,迎香,絲竹空,太陽;患側補法,健側平補平瀉手法,風池,地倉,頰車,患側艾條雀啄灸。方義: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祛風解表,通經活絡;足三里是足陽明經合穴,扶正培元,健脾散寒;地倉,頰車,下關,四白,疏調足陽明經筋;迎香,濡養手陽明經筋;絲竹空,太陽,疏風散寒,活血通絡。針灸治療12次,面癱癥狀消失,痊愈。
按:“足三陽經筋,結合于頄”。《靈樞·經筋》篇:“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足陽明之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故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祛風散寒,疏調經筋;“寒則反折筋急”,按“寒則溫之”的治則,故配用灸法。
4.2面癱(Hunt綜合征)尤某,男,35歲,工人,2009年10月13日初診。患者一周前出現右耳中及乳突部疼痛,服用抗生素及強的松等對癥治療,疼痛不減。一周后出現右耳后及耳部皰疹,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聽覺過敏。右側面部板滯、麻木,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口角歪斜,漱口漏水,進餐時食物常常停滯于病側齒頰之間,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舌紅,苔薄黃,脈濡數。經絡辨證:右耳中及乳突部疼痛,足少陽膽經分支從耳后入耳中;手少陽經筋“支者入系舌本”;熱毒郁滯少陽故出現耳后耳中皰疹、耳痛、聽覺及味覺障礙。面頰部為陽明、少陽經筋所布,風熱疫毒之邪侵襲陽明經絡,導致經氣失和,經筋失養,縱緩不收,故出現面頰癱瘓不能自主的癥狀。舌紅,苔薄黃,脈濡數,屬風熱襲表之征。證型:風熱疫毒,郁滯脈絡;病位:足三陽、手三陽經筋。診斷:面癱(亨特面癱,Hunt綜合征)治則:清熱敗毒,祛風通絡。治療:處方:風池、翳風、地倉、頰車、陽白、四白、迎香、人中、承漿、合谷、太沖、足三里。風池,合谷,太沖,針刺瀉法,其余穴位平補平瀉手法。
方義:風池、翳風疏散風熱,止耳后疼痛;頰車、地倉疏通面部氣血;人中、承漿交通任督脈氣,調和陰陽;陽白、四白、迎香祛風活絡;合谷、太沖清熱解毒,祛風通絡;足三里循經取穴,健脾扶正,濡養經筋。針灸治療2月余,面癱體征基本消失,臨床治愈。
按:《靈樞·經筋》篇;“足陽明之筋……卒口僻。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故取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少陽、厥陰、任、督脈經穴,清熱敗毒,祛風通絡,疏調經筋,調和陰陽。
4.3面肌痙攣李某,女,55歲,2001年5月21日初診。右面肌痙攣5年余,加重1周。患者于1996年5月,因親屬病故而勞累、悲傷,初感右口角抽動,癥狀逐漸加重,出現右下眼瞼跳動,口輪匝肌頻繁抽動。經內服卡馬西平、ATP、彌可保及中藥數10劑,面痙無明顯好轉,每遇情緒激動及勞累后病情加重。2001年7月上旬,因旅途勞累,右面痙加重,伴有失眠、耳鳴、盜汗、口干、頭暈目眩,脈細弦數,舌紅少苔。經絡辨證:右面肌痙攣,每遇情緒激動及勞累后病情加重,有失眠、耳鳴、盜汗、口干、頭暈目眩。脈細弦數,舌紅少苔。證屬:肝腎虧虛,虛風上擾;病位:足三陽經筋。診斷:右面肌痙攣。治則:滋陰補腎,平肝熄風;疏調足三陽經筋。治療:處方:主穴:顴髎深刺,太陽、下關、頰車面穴齊刺法,陽中隱陰手法,配穴:雙側風池,陽白,四白,地倉,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四神聰,合谷,陽陵泉,太沖。每次配取2~4穴。留針40 min。起針后用苯巴比妥鈉0.1 g和1%普魯卡因2 mL混合后穴位注射:右側四白、巨髎、安眠,每穴0.5~1 mL,治療后當天下午右四白、巨髎穴周輕度水腫,當晚睡眠增加,次日右面肌痙攣明顯減少,以后每周治療2次,治療10次后,右面部抽搐痙攣基本消失,共治療16次,面痙痊愈。隨訪1年,療效鞏固。
按:“足三陽經筋,結合于頄”。《靈樞·經筋》篇:“足陽明之筋……合于頄,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靈樞·官針》篇:“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故取主穴顴髎深刺,太陽、下關、頰車面穴齊刺法,以舒筋止痙。配取風池,陽白,四白,地倉,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四神聰,合谷,陽陵泉,太沖。循經取穴,育陰平肝,活血熄風,疏調經筋。
4.4肘勞(肱橈滑囊炎)徐某,女,45歲,干部。1989年5月15日初診。患者一月前,因運動時右臂用力過猛,漸感右肘外側疼痛,伸腕端提物件時疼痛加重。查:右橈骨小頭及腕伸肌肌間均壓痛,右肱骨外上髁明顯壓痛。密耳氏征陽性。經絡辨證:右橈骨小頭及腕伸肌肌間均壓痛,右肱骨外上髁明顯壓痛,手陽明經筋受損。證屬:外傷經筋,氣滯血瘀;病位:手陽明經筋。診斷:肘勞(右肱橈滑囊炎).治則:行氣活血,疏調經筋。治療:處方:主穴:肱骨外上髁壓痛點。配穴:曲池、手三里、肘髎、天井。主穴肘阿是,平針齊刺法;平補平瀉手法,加用G6805電針機,采用可調波,頻率80~100次/min,治療20 min,隔日1次。治療6次,疼痛消失,右肘活動自如。隨訪1年,療效鞏固。
按:《靈樞·經筋》篇:“手陽明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患者“強力傷筋”,氣滯血瘀,導致罹病。按經筋之為病,“以痛為輸”,局部取穴,循經配穴。肘阿是穴平針齊刺法,疏調經筋。電針具有解痙、消炎、改善循環的作用,可調波刺激恒定、和緩、可代替施行手法,故能起到較好的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治療效果。
4.5筋痹(屈指拇肌腱鞘炎)楊某,女,51歲,工程師,1996年3月10初診。右手拇指關節疼痛,不能屈伸活動10 d。患者于二周前因搬家勞累,漸感右手拇指關節疼痛,不能用力,伸展屈曲活動受限。經絡辨證:右手拇指呈內屈狀態,拇指關節不能伸直,被動上翹時有彈響,向橈腕部放射疼痛。右掌指關節內側壓痛明顯,可觸及豆狀結節;拇指掌指關節背側及橈
骨莖突部亦有壓痛。證屬:經筋受損,氣滯血瘀;病位:手太陰經筋。診斷:筋痹(右屈指拇肌腱鞘炎)。治則:行氣活血,濡養經筋。治療:處方:拇指六通穴;配穴:合谷、列缺、陽溪。治療一次后疼痛明顯減輕,隔日治療一次,治療3次后,拇指活動基本自如,共治療5次,癥狀全部消失。隨防1年,療效鞏固。
按:《靈樞·經筋》篇云:“手太陰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以痛為輸。”拇指六通穴:大骨空、后骨空、虎口、魚際、地神、鳳眼透明眼。刺灸法:(1)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節尖上,拇指背側指骨關節橫紋中點取穴。刺灸法:針尖朝掌指關節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2)后骨空:拇指掌指關節背側正中陷中,刺灸法:向腕部平刺0.5~0.8寸;可灸。(3)虎口:拇指、食指之指蹼中點上方赤白肉際處取穴。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4)魚際:仰掌,在第一掌指關節后,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取穴。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5)地神:位于手拇指與掌交界之橫紋中點。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掌中平刺0.5~0.8;可灸。(6)鳳眼透明眼:拇指關節橫紋橈側端是鳳眼穴;拇指關節橫紋尺側端明眼穴。刺灸法:屈指,從鳳眼穴進針透至明眼穴,可灸。
(收稿日期: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