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寶盈 曲崇正
摘要:目的探討推拿配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本院針灸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7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7例,治療組患者給予溫針灸結合推拿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電針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對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對照組采取電針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9.19%,治療組采取推拿聯合溫針灸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4.59%,治療組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拿聯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的改善肩部功能,且安全可靠。
關鍵詞:推拿;溫針灸;肩周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57-02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關節囊、肌腱、韌帶、滑囊、周圍肌肉等軟組織退變、損傷引發的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囊病變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疾病,50歲左右的人群發生率較高,由此肩周炎又被稱為“五十肩”[1]。肩周炎對患者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臨床的治療中促進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減輕痛苦、提高治療效果是主要治療內容[2]。本院對推拿配合溫針灸方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本院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74例,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通過X線檢查為陰性,病程較長患者可以見骨質疏松癥狀;肩周疼痛,夜間較重,因天氣變化或者是勞累引發;肩部肌肉發生萎縮現象,肩外側、肩前、肩后有壓痛感,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出現“扛肩”現象。本組患者其中男28例,女46例,最小年齡為43歲,最大年齡為71歲,最短病程為4 d,最長病程為1 a。將7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7例。2組患者的年齡、體征、職業、病程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電針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按照患者肩部壓痛部位,選取患側阿是穴、肩貞穴、肩前穴、陽陵泉、肩髃穴,如患者上臂痛可以加刺曲池穴、臂臑穴,如患者肩胛痛可以加刺天宗穴、曲桓穴。使患者取健側臥位,進行局部消毒后,使用0.35 mm×50 mm不銹鋼針灸針進行皮下刺入,提插捻轉,采用平補平瀉方法進行中度刺激。留針時在針尾連接D8606-Ⅱ電針儀,使用疏密波,按照患者的適應度進行強度調整。留針30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天開始下一療程。治療組患者采取推拿聯合溫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溫針灸的針刺取穴與對照組一致,留針后將長度為1~1.5 cm的艾條套在針柄處,艾條下端距離患者皮膚4 cm左右,在艾條頂端點燃,等其燃盡自滅后去除灰燼,拔針。為了避免出現患者表皮以外燙傷現象,可以在針柄處套入一塊中間有圓的硬紙板進行隔離,留針30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 d開始下個療程。推拿法手法:①揉捏法。要求患者端坐,雙手自然下垂,放松,將患肩露出。醫生位于患者患肩處,使用指腹或者是掌心貼在患者肩部皮膚上,輕揉3~5 min,使用拇指對肩井穴、天宗穴、肩髃穴進行各1 min點按,使用拇指、食指、中指對患肩的肩部痛筋和三角肌束進行對握,使患者肩部的疼痛感和脹麻感得到消除;②展筋旋轉法。醫生使用一只手掌按壓患者,另一只手將患者的患肢握住,緩慢的進行內收、后伸、外展牽拉、內旋等上舉活動,在位于患者面前,一只手按壓患肩,一只手托住患肢肘部進行5次聳肩活動,使患者的患臂抬起與肩齊平,進行肩關節旋轉動作;③抖動法。醫生位于患者患側,兩只手掌對患者的魚際進行緊握,使患者的患肢呈外展狀態,輕輕的抖動患肢1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 d后進行下個療程。
1.3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經過3療程治療后,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肩部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肩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肩部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的到改善或者是加重,肩部功能沒有得到好轉。
3討論
肩周炎在我國中醫治療理論中認為是由外感風寒濕邪、勞損、氣血不足導致的經絡阻滯、經脈不通、氣血瘀滯現象,治療的關鍵是進行散寒除濕、溫通經脈,使肩關節的運動功能得到恢復。中醫治療肩周炎的方法有很多種,如針刀、中藥內服外敷、艾灸、針灸、推拿等,其中以針灸治療方法最為顯著。溫針灸是指針灸和艾灸結合的治療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等效果,推拿可以直接針對發病部位進行治療,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使患病部位氣血通暢等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早期進行治療可以防止癥狀加重,預防復發[4]。針刺阿是穴、肩貞穴、肩前穴、肩髃穴可以達到祛風散寒、疏經通絡的效果[5]。溫針灸是利用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量通過針體將溫度傳達到肌肉深處,達到化瘀通絡、溫陽驅寒的效果,使患者的患肩的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新陳代謝得到促進,使炎性反應得到吸收和消散,使關節疼痛癥狀得到緩解。在溫針灸的基礎上聯合推拿方法,可以使血液循環得到促進,使患肩的疼痛癥狀得到緩解,能夠有效的對肩關節活動功能進行改善,使臨床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水榮.溫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鎮痛研究[J].按摩與導引,2008,24(2):10-11.
[2]唐巍東.針灸與推拿結合治療肩周炎的體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2):91-94.
[3]ZY/T001.1~001.0-94.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
[4]劉銘.溫針灸結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I臨床療效觀察72例[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3):15-16.
[5]張希軍,龐向臻.推拿溫針配合肩關節腔注射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9):65-66.
(收稿日期:2014-04-30)
摘要:目的探討推拿配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本院針灸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7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7例,治療組患者給予溫針灸結合推拿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電針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對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對照組采取電針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9.19%,治療組采取推拿聯合溫針灸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4.59%,治療組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拿聯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的改善肩部功能,且安全可靠。
關鍵詞:推拿;溫針灸;肩周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57-02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關節囊、肌腱、韌帶、滑囊、周圍肌肉等軟組織退變、損傷引發的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囊病變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疾病,50歲左右的人群發生率較高,由此肩周炎又被稱為“五十肩”[1]。肩周炎對患者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臨床的治療中促進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減輕痛苦、提高治療效果是主要治療內容[2]。本院對推拿配合溫針灸方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本院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74例,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通過X線檢查為陰性,病程較長患者可以見骨質疏松癥狀;肩周疼痛,夜間較重,因天氣變化或者是勞累引發;肩部肌肉發生萎縮現象,肩外側、肩前、肩后有壓痛感,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出現“扛肩”現象。本組患者其中男28例,女46例,最小年齡為43歲,最大年齡為71歲,最短病程為4 d,最長病程為1 a。將7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7例。2組患者的年齡、體征、職業、病程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電針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按照患者肩部壓痛部位,選取患側阿是穴、肩貞穴、肩前穴、陽陵泉、肩髃穴,如患者上臂痛可以加刺曲池穴、臂臑穴,如患者肩胛痛可以加刺天宗穴、曲桓穴。使患者取健側臥位,進行局部消毒后,使用0.35 mm×50 mm不銹鋼針灸針進行皮下刺入,提插捻轉,采用平補平瀉方法進行中度刺激。留針時在針尾連接D8606-Ⅱ電針儀,使用疏密波,按照患者的適應度進行強度調整。留針30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天開始下一療程。治療組患者采取推拿聯合溫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溫針灸的針刺取穴與對照組一致,留針后將長度為1~1.5 cm的艾條套在針柄處,艾條下端距離患者皮膚4 cm左右,在艾條頂端點燃,等其燃盡自滅后去除灰燼,拔針。為了避免出現患者表皮以外燙傷現象,可以在針柄處套入一塊中間有圓的硬紙板進行隔離,留針30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 d開始下個療程。推拿法手法:①揉捏法。要求患者端坐,雙手自然下垂,放松,將患肩露出。醫生位于患者患肩處,使用指腹或者是掌心貼在患者肩部皮膚上,輕揉3~5 min,使用拇指對肩井穴、天宗穴、肩髃穴進行各1 min點按,使用拇指、食指、中指對患肩的肩部痛筋和三角肌束進行對握,使患者肩部的疼痛感和脹麻感得到消除;②展筋旋轉法。醫生使用一只手掌按壓患者,另一只手將患者的患肢握住,緩慢的進行內收、后伸、外展牽拉、內旋等上舉活動,在位于患者面前,一只手按壓患肩,一只手托住患肢肘部進行5次聳肩活動,使患者的患臂抬起與肩齊平,進行肩關節旋轉動作;③抖動法。醫生位于患者患側,兩只手掌對患者的魚際進行緊握,使患者的患肢呈外展狀態,輕輕的抖動患肢1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 d后進行下個療程。
1.3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經過3療程治療后,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肩部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肩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肩部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的到改善或者是加重,肩部功能沒有得到好轉。
3討論
肩周炎在我國中醫治療理論中認為是由外感風寒濕邪、勞損、氣血不足導致的經絡阻滯、經脈不通、氣血瘀滯現象,治療的關鍵是進行散寒除濕、溫通經脈,使肩關節的運動功能得到恢復。中醫治療肩周炎的方法有很多種,如針刀、中藥內服外敷、艾灸、針灸、推拿等,其中以針灸治療方法最為顯著。溫針灸是指針灸和艾灸結合的治療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等效果,推拿可以直接針對發病部位進行治療,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使患病部位氣血通暢等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早期進行治療可以防止癥狀加重,預防復發[4]。針刺阿是穴、肩貞穴、肩前穴、肩髃穴可以達到祛風散寒、疏經通絡的效果[5]。溫針灸是利用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量通過針體將溫度傳達到肌肉深處,達到化瘀通絡、溫陽驅寒的效果,使患者的患肩的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新陳代謝得到促進,使炎性反應得到吸收和消散,使關節疼痛癥狀得到緩解。在溫針灸的基礎上聯合推拿方法,可以使血液循環得到促進,使患肩的疼痛癥狀得到緩解,能夠有效的對肩關節活動功能進行改善,使臨床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水榮.溫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鎮痛研究[J].按摩與導引,2008,24(2):10-11.
[2]唐巍東.針灸與推拿結合治療肩周炎的體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2):91-94.
[3]ZY/T001.1~001.0-94.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
[4]劉銘.溫針灸結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I臨床療效觀察72例[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3):15-16.
[5]張希軍,龐向臻.推拿溫針配合肩關節腔注射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9):65-66.
(收稿日期:2014-04-30)
摘要:目的探討推拿配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本院針灸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7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7例,治療組患者給予溫針灸結合推拿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電針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對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對照組采取電針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9.19%,治療組采取推拿聯合溫針灸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4.59%,治療組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拿聯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的改善肩部功能,且安全可靠。
關鍵詞:推拿;溫針灸;肩周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57-02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關節囊、肌腱、韌帶、滑囊、周圍肌肉等軟組織退變、損傷引發的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囊病變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疾病,50歲左右的人群發生率較高,由此肩周炎又被稱為“五十肩”[1]。肩周炎對患者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臨床的治療中促進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減輕痛苦、提高治療效果是主要治療內容[2]。本院對推拿配合溫針灸方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本院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74例,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通過X線檢查為陰性,病程較長患者可以見骨質疏松癥狀;肩周疼痛,夜間較重,因天氣變化或者是勞累引發;肩部肌肉發生萎縮現象,肩外側、肩前、肩后有壓痛感,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出現“扛肩”現象。本組患者其中男28例,女46例,最小年齡為43歲,最大年齡為71歲,最短病程為4 d,最長病程為1 a。將7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7例與對照組37例。2組患者的年齡、體征、職業、病程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電針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按照患者肩部壓痛部位,選取患側阿是穴、肩貞穴、肩前穴、陽陵泉、肩髃穴,如患者上臂痛可以加刺曲池穴、臂臑穴,如患者肩胛痛可以加刺天宗穴、曲桓穴。使患者取健側臥位,進行局部消毒后,使用0.35 mm×50 mm不銹鋼針灸針進行皮下刺入,提插捻轉,采用平補平瀉方法進行中度刺激。留針時在針尾連接D8606-Ⅱ電針儀,使用疏密波,按照患者的適應度進行強度調整。留針30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天開始下一療程。治療組患者采取推拿聯合溫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溫針灸的針刺取穴與對照組一致,留針后將長度為1~1.5 cm的艾條套在針柄處,艾條下端距離患者皮膚4 cm左右,在艾條頂端點燃,等其燃盡自滅后去除灰燼,拔針。為了避免出現患者表皮以外燙傷現象,可以在針柄處套入一塊中間有圓的硬紙板進行隔離,留針30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 d開始下個療程。推拿法手法:①揉捏法。要求患者端坐,雙手自然下垂,放松,將患肩露出。醫生位于患者患肩處,使用指腹或者是掌心貼在患者肩部皮膚上,輕揉3~5 min,使用拇指對肩井穴、天宗穴、肩髃穴進行各1 min點按,使用拇指、食指、中指對患肩的肩部痛筋和三角肌束進行對握,使患者肩部的疼痛感和脹麻感得到消除;②展筋旋轉法。醫生使用一只手掌按壓患者,另一只手將患者的患肢握住,緩慢的進行內收、后伸、外展牽拉、內旋等上舉活動,在位于患者面前,一只手按壓患肩,一只手托住患肢肘部進行5次聳肩活動,使患者的患臂抬起與肩齊平,進行肩關節旋轉動作;③抖動法。醫生位于患者患側,兩只手掌對患者的魚際進行緊握,使患者的患肢呈外展狀態,輕輕的抖動患肢1 min。每日進行1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2~3 d后進行下個療程。
1.3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經過3療程治療后,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肩部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肩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肩部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的到改善或者是加重,肩部功能沒有得到好轉。
3討論
肩周炎在我國中醫治療理論中認為是由外感風寒濕邪、勞損、氣血不足導致的經絡阻滯、經脈不通、氣血瘀滯現象,治療的關鍵是進行散寒除濕、溫通經脈,使肩關節的運動功能得到恢復。中醫治療肩周炎的方法有很多種,如針刀、中藥內服外敷、艾灸、針灸、推拿等,其中以針灸治療方法最為顯著。溫針灸是指針灸和艾灸結合的治療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等效果,推拿可以直接針對發病部位進行治療,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使患病部位氣血通暢等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早期進行治療可以防止癥狀加重,預防復發[4]。針刺阿是穴、肩貞穴、肩前穴、肩髃穴可以達到祛風散寒、疏經通絡的效果[5]。溫針灸是利用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熱量通過針體將溫度傳達到肌肉深處,達到化瘀通絡、溫陽驅寒的效果,使患者的患肩的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新陳代謝得到促進,使炎性反應得到吸收和消散,使關節疼痛癥狀得到緩解。在溫針灸的基礎上聯合推拿方法,可以使血液循環得到促進,使患肩的疼痛癥狀得到緩解,能夠有效的對肩關節活動功能進行改善,使臨床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水榮.溫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鎮痛研究[J].按摩與導引,2008,24(2):10-11.
[2]唐巍東.針灸與推拿結合治療肩周炎的體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2):91-94.
[3]ZY/T001.1~001.0-94.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
[4]劉銘.溫針灸結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I臨床療效觀察72例[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3):15-16.
[5]張希軍,龐向臻.推拿溫針配合肩關節腔注射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9):65-66.
(收稿日期:201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