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紅 王澤輝 呂凡
關鍵詞:皮膚瘙癢癥;營衛不和;風瘙癢
中圖分類號:R27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92-02
皮膚瘙癢癥中醫稱“癢風”,亦名“風瘙癢”,其病名首見于《諸病源候論》。以“營衛”、“皮膚瘙癢癥”、“風瘙癢”、“癢風”為關鍵詞進行學校圖書館在線、百度網頁、百度文庫等查閱相關文獻,可以看出近年來營衛不和在皮膚病發病中的重要性,已為較多皮膚科醫務工作者所重視。
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春冬季節發生或加重,以皮膚瘙癢為突出表現,常為陣發性,尤以睡前、飲酒或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加重[1]。本病診斷要排除是否為糖尿病、肝膽疾患、代謝障礙、內臟腫瘤、寄生蟲等原因所致。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皮膚瘙癢癥與營衛不和的關系進行論述。
1營衛的生成、輸布及運行
營衛理論起源于《內經》,至仲景《傷寒論》臻于成熟。《素問·痹論》曰:“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營為水谷之精氣所化,其性精專柔和,故能入于脈為營;衛為水谷之悍氣所化,其性慓悍滑利,故充實于皮膚分肉為衛。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衛相隨運行。
2營衛與皮膚的關系
“風為百病之長”,皮膚為人體衛外之表,易為風邪所乘。皮膚病皮損表現雖復雜多樣,但在發生之初多為風寒束表、營衛不和的類似病機[2]。《注解傷寒論》言:“身冷者,衛氣不溫也,膚硬者,營血不濡也。”皮膚諸多病癥正是由于衛外不固、腠理不密、外邪侵襲、搏結于肌膚而至。
3中醫對皮膚瘙癢癥的認識
瘙癢性皮膚病,雖有風、濕、燥、血虛、蟲毒等諸多不同因素,但其衛外不固,風邪客表,走竄肌膚而生癢最為常見[3]。與眾多皮膚病相比,皮膚瘙癢癥的突出特點為,無原發皮損、典型癥狀為瘙癢,季節性強,老年患者居多,夜間加重等。
3.1瘙癢與營衛不和的關系《素問·調經論》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經脈。”風邪從外而入,始與營衛相搏,傷及營衛。《諸病源候論》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瘙癢也。”血氣化生賴于營氣,固護肌腠賴于衛氣,故本病的發生關鍵乃體虛受風營衛失和,在表則衛陽不暢,風邪燥邪入于皮膚,不得疏散,在里為臟腑功能失常,營血化生敷布不利,肌膚失養,內外搏結發為癢,亦可說明癢可由風邪擾亂衛氣,致營衛不和而生。
3.2季節性與營衛不和的關系《靈樞·刺節真邪篇》說:“邪氣之中人也,一其入深,一搏于脈中,則血閉不通,搏于皮
膚之間,其必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其中“氣往來行”中之“氣”所指,乃是衛氣也,只有衛氣驟悍滑疾,見開而出,能往來行于皮膚之間,但是不僅是衛氣一者,此文中涉及“邪氣中人”,所以又該理解成邪氣和衛氣共同作用引起的癢。那此邪氣所指為何呢?皮膚瘙癢癥發生季節性強,風是春季的主氣,且具有善行數變,善襲人表,發于全身,且能全兼五氣等特性。只有風邪才能與衛氣“相搏于皮膚間”,其它六淫邪氣皆不具備此性,所以風邪入表后傷及衛氣,產生營衛不和而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3.3瘙癢好發于老年人的原因本病無明顯皮損,但多數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皮膚干燥、多屑等癥狀。《靈樞·邪客篇》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靈樞·本藏篇》:“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可見營氣衛氣共同作用才能“營四末,充皮膚”。老年人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樞機不利,氣血不養肌膚,而致皮膚出現干燥、多屑等癥。
3.4夜間尤重與營衛不和《靈樞·營衛生會篇》“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靈樞·邪客篇》“衛氣者,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瘙癢癥患者由于營衛不和,衛氣與營氣在該入于陰時不能入于陰,則發為瘙癢,所以皮膚瘙癢癥的患者大都夜間瘙癢嚴重與營衛不和關系密切。
4小結
綜上所述,老年人五臟已虛,營血衰少,營氣不能同衛氣共行,加之春季風邪盛行,擾亂衛氣,而致營衛不和,乃生瘙癢。營氣不足,不足以養護肌膚,故而出現干燥多屑。若嗜食辛辣刺激之品,則瘙癢更甚。營衛不和實為風邪所致皮膚病的病機關鍵,故從營衛不和理論著手治療皮膚瘙癢癥,往往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調和營衛法在皮膚疾病的治療中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陸德銘.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47.
[2]周小平.營衛與皮膚及皮膚衰老的關系討論[J].四川中醫,2008,26(4):22-23.
[3]王衛.氣血營衛與皮膚疾病[J].新疆中醫藥,1997,15(2):2-3.
(收稿日期: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