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曲波
[摘 要] 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獲得成功的必要保證。出版企業是典型的文化企業,對企業文化有著更強的依賴和更高的需求。凝聚力則是企業有效開展團隊協作、不斷發展壯大的核心動力,包括統合力、親和力和集體進取力。企業文化與凝聚力之間,是因果或表里關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過程就是鮮活的例證。隨著我國出版業集團化格局的日益凸顯,企業文化建設伴隨凝聚力構建問題會成為更多出版集團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 企業文化 出版集團 凝聚力 經營管理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5-0012-04
Casting Publishing Groups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ternal Cohesion
Mo Qubo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Group Limited, Guilin, 541004)
[Abstract] A healthy corporate culture is necessary for business. Publishing enterprise is a typical cultural ones, it is stronger and higher demand for corporate culture. Cohesion is the core power,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carry out teamwork,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efforts, affinity and collective aggressive f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cohension is a casu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Group is a vivid illust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the group patter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hina, corporate cultur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 cohesion publishing group will become the focus by more publishing groupsattention.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 Publishing group Cohesion Management
在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出版業轉企改制初步完成的今日,人們對企業文化尤其是出版企業文化有了漸趨深入的認識,這對于出版業的科學、和諧、健康發展大有裨益。隨著出版集團的相繼出現,如何有效加強大型、復合型出版機構的內部凝聚力,成為業界人士關注的焦點。本文即圍繞企業文化與內部凝聚力二者的各自內涵和特性,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對如何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出版集團內部凝聚力的鑄造,作些初步的探討。
1 對于企業文化與凝聚力的分別理解
1.1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為絕大部分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準則、工作風貌、發展路線等綜合構成的精神內涵體系。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獲得成功的必要保證,企業文化是一種核心競爭力。“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優秀的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最有力的競爭武器”[1]。國外也有學者從經營效益的角度論證了企業文化的實際價值,如德國學者E.凱能在《企業文化的實踐和展望》一書中指出,任何企業的管理,都不要寄希望于體制協調、契約協調能夠使企業取得好的效益,因為那樣會大大提高企業的交易成本,相反,如果企業員工有一個共同的遠景目標,有共同的價值觀,有高度認同的企業精抻,則會使企業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取得理想的效益。
在文化企業,企業文化的作用體現得更加充分,因為文化企業本身就是靠文化維系的,文化既是它們的產品和企業性質,也是它們的價值導向和維系紐帶。出版企業是典型的文化企業,因而對企業文化有著更強的依賴和更高的需求。在出版業中,企業文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人,即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工作風貌、職業理想等;二是書(報刊),即通過出版物所體現的出版單位的特色定位、文化品位、價值觀念等;三是經營管理,即通過工作準則、發展路線、制度建設等體現出的企業經營理念、管理規范程度等。也有人把企業文化分為向內和向外兩個維度:向外,是經營性企業文化,即企業在處理它與外部關系時所持有的價值理念;向內,是管理性企業文化,即企業在處理它與內部關系時所持有的價值理念[2]。以此標準來看,出版業的企業文化,向外首先體現為書(報刊),面向讀者和經銷商等出版產業鏈上的所有終端環節;其次體現為人,面向部分讀者和其他客戶。向內則首先體現為經營管理,其次也體現為人,由此二者可以集中看出一個企業的內部文化建設情況。
1.2 企業的凝聚力
企業的凝聚力,是指通過牽系企業內各個部門和人員的分工配合、有序合作,使整個企業得以順利運轉的內在力量。凝聚力是檢驗一個企業能否有效開展團隊協作的標準,也是判斷企業能否長期良性運行、不斷發展壯大的核心依據。分解來看,凝聚力也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統合力,是指企業管理層對于全體員工和部門的統帥、整合能力,直接體現為向心力,即全體員工和部門對企業管理層的服膺和自覺依從,一定程度上也從執行力上表現出來。如果按照心理學上一般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知、情、意的觀點,統合力、向心力體現的主要是“知”,其相對理性,體現了員工對領導者能力的認可和人格的信任。在新組建的出版集團內部,統合力一般亟待加強。endprint
二是親和力,是指企業全體人員之間相互贏得對方的親近和喜愛,彼此親如一家、融為一體的能力,它體現的主要是“情”,表現為人員之間(包括普通員工與領導之間)的溝通力、吸引力、協作力等。如果說統合力是輻射形的,親和力則是散射形的,反映了出版企業的民間文化生態。
三是集體進取力,也可稱為團隊戰斗力,是指整個隊伍團結一致、奮發圖強、拼搏進取的信念力量,它體現的主要是“意”,展現了企業人員的事業理想、共創偉業意志。如果說統合力、親和力是相對靜態的,集體進取力則是動態的,鮮明展示出企業的生機與活力,對出版企業來說是凝聚力的最顯著體現。而在轉企改制以前的相當一部分出版企業內,凝聚力靜態有余,動感不足,大家一團和氣,上下和諧融洽,但集體進取意志不強,因而使凝聚力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導致單位發展遲滯。因而,要鑄就出版集團的強大凝聚力,應當重點強化集體進取力。
2 企業文化與凝聚力的關系
企業文化與凝聚力之間,可以說是因果或表里關系。凝聚力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結果,企業文化是凝聚力的外在反映。
2.1 凝聚力要靠企業文化來熔鑄
要造就一流的企業,需要一流的凝聚力;而要鑄就一流的凝聚力,需要一流的企業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個企業凝聚力的源泉。對于出版集團來說,雖然轉企改制以后經濟屬性加強,經營任務加重,但切不可忽視企業文化的營建,因為這關涉長遠,堪稱軟實力。實際上,出版集團應當比單體出版社更加重視這方面,因為出版集團組建以后,原有的各出版單位的企業文化大多被打亂、重整,如果不能盡快形成一套新的能夠為各出版單位接受、認同的企業文化,在出版方向、經營理念、人事管理秩序等方面多有分歧,勢必會出現各自為戰、貌合神離的局面,由統合力、親和力、集體進取力構成的集團凝聚力無法形成,經營效益難以有效提升,甚至處于內耗態勢,導致1+1<2。這顯然不是成立集團的初衷。出版集團不應當只是規模上去,更要使凝聚力一起上去,這樣才能發揮規模優勢,既大又強。為此,要在企業文化創建上下大功夫。
2.2 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產生不同結構形態的凝聚力
由于企業文化是凝聚力的決定因素,因而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產生不同結構形態的凝聚力。如人本型企業文化會使親和力突出,從而產生人情味濃郁的凝聚力,諸同事親如一家,上下級管理色彩淡化;管理型企業文化會使權力色彩濃重,領導者統合力突出,強人意志在企業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企業運作效率較高,但領導者要贏得屬下的擁戴要憑借過人的智慧、能力和個人魅力,并為企業創造出不凡的業績,否則上下級矛盾會比較顯著;理想型企業文化會使集體進取力高揚,團隊成員靠理想激勵,為了共同的人生目標一起攜手創業,共克危難,從而形成強健高昂的企業凝聚力。上述三類企業文化及相應產生的三種形態的凝聚力,各具優點,如能在出版集團內部合而為一,則最為完美。
此外,也有一些弊端明顯的企業文化,促使企業產生了畸形或潛藏危險的“凝聚力”。如有些完全市場化的出版機構尤其是某些片面注重碼洋的書商在企業內部推行“狼道文化”、叢林法則,用包括按一定比例淘汰員工等嚴厲的懲罰方式激發員工的斗志,結果很可能事與愿違,難以留住真正的人才——出版企業畢竟不同于“富士康”。有些出版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搞的是小農經濟型文化(也可稱為大鍋飯文化),不求做大做強,只求能夠維持,小富即安,每年通過“合作出版”收些書號管理費,或者再版重印以前好賣的書,給員工在發上工資之余再謀些福利,這種一團和氣、不思進取的企業文化塑造的凝聚力是僵化的、綿軟的,一味親和,缺乏斗志,早晚會坐吃山空;還有些出版企業大行金錢崇拜型文化(或稱經濟刺激型文化),只知道績效掛鉤,多賺多得,用懸殊的獎金差距刺激員工的神經,誘導員工片面向錢、向經濟效益看齊,這樣的企業固然有進取力或者統合力,但忽視公平,內部矛盾林立,怨聲一片,這個基礎上的凝聚力猶如沙中斜塔。
2.3 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直接反映凝聚力的強弱和層次
企業凝聚力的強弱和層次,從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態度、力度和深度即可基本掌握。企業文化是凝聚力的外在反映,一個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出版集團,企業凝聚力一般不會弱;領導者和員工都對企業文化有深切認識的出版機構,其企業凝聚力的層次一般比較高,不是基于物質利益或科層制管理等外在因素的誘導或強迫所形成的,而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志趣、性情等內在因素自發、自愿、自覺所形成的,因而更有價值和生命力。業界已有一些出版集團的領導者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高度重視并作了較多思考和努力,如安徽出版集團[3]、山西出版集團[4]、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反映出集團內部較好的凝聚力,這是它們近年來穩步前進、科學發展、積極進取的基礎。隨著我國出版業集團化格局的日益凸顯,企業文化建設伴隨凝聚力構建問題一起成為更多集團管理層關注的焦點[5]。
3 關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的案例分析
廣西出版界對于企業文化建設及凝聚力的構建,近年來也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探討。由于筆者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現在全稱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的情況比較熟悉,試以其為案例進行分析。該社1986年成立,2009年成立集團,歷史并不悠久,但其經營特色、社會影響已引起廣泛關注,業內有稱“廣西師大出版社現象”。相對于業內其他出版集團來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比較獨特,即它是以一個單體出版社作為母體,在發展過程中相繼孕育出其他子公司,最終自然形成集團架構,可謂走了一條內涵式發展的集團之路,凝聚力自然較強。該企業的發展道路,是與其企業文化相適應的。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的企業文化,為該企業的發展形成了不一樣的凝聚力。
一方面,領導班子、黨委、工會、各職能部門通過各種努力營造這種家園局面。如管理層提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三留人”政策,在日常工作中與員工們打成一片,生活上關心同志尤其是困難職工、年輕職工;黨委注重發揮黨員同志的模范帶頭作用,并經常組織集體學習、思想懇談、雙向交流,化解大家的思想疙瘩,使全體同人在思想和行動上保持和諧一致;工會則努力幫大家解決面臨的困難和棘手問題,并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游樂活動,增進大家的交流和感情。同時,出版社還在集體對外奉獻愛心行動中進一步增強“家”的色彩,如自1995年以來,出版社先后在廣西落后山區資助7屆少數民族女童班,通過全體員工與家庭貧困、面臨失學的女童結對子、認干親的辦法,資助了七屆近400名女童完成義務教育甚至讀到大學。在予人關愛中,尤其對新進社的員工教育方面,強化出版社內部的家園意識。endprint
另一方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7年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出版社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與之相適應,正是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有了不一樣的發展,成就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國內外華文出版界和思想文化領域較強的影響力。
“同人文化”。認同是溝通、合作的橋梁。第一階段是出版社發展的初期,也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就嘗試與民營書店合作,是最早與民營書店合作的出版社之一。由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創行的民營書業分省代理制,直接催生了全國教育書刊發行聯合體。民營的全國教育書刊發行聯合體的成立,不但極大促進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圖書的銷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其他出版社與民營書店的合作,推進了整個書刊發行業的改革進程。出版社在這個時期的企業文化特色,一是大力打造自己的教輔品牌,二是內外強打感情牌,共同凝合成“同人文化”,對內,全員之間既是同事,又是同志、同懷、同胞,彼此心靈相通,融為一體,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創業理想而竭誠努力,求同存異,互相包容,在單位內部,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下之分,大家彼此平等,真誠相待,親如家人。出版社注重培育“家文化”,引導全體員工以單位為家,為之奉獻自己的熱情和智慧,并從中得到慰藉和快樂。
“求實文化”。求實的目的是求變。第二階段是出版社的轉型期,上世紀90年代末,為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開始了戰略結構調整,結合出版社的實際情況,對企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規劃,開始探索一條“自我裂變,內涵發展”的道路,形成以教育出版為中心,以學術人文圖書和珍稀文獻圖書出版為兩翼的產品格局;通過推動社刊工程和整合其他企業來延長產業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依托區內區外和國內國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推進出版社的新一輪發展;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目標,開展出版社內部管理制度的建設;尋找出版社體制改革的突破點,積極探索出版社的跨地域跨領域發展道路,相繼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南寧組建了5家以“貝貝特”為名的地方公司,充分利用異地資源,拓展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生存空間。由此形成的“自我裂變,內涵發展”的集團化建設模式和發展道路,被業界稱之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模式”,也成為廣西師大出版社20多年發展中最有戰略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經驗。這個階段出版社企業文化特色是統合力。在出版社自我形成的集團架構下,母公司對子公司具有較強的帶動力和吸引力,在各子公司建立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保證集團內方向一致,齊心協力,資源共享,分工合作,實現協調發展、集約化經營。
“責任文化”。作為廣西師大出版社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責任文化更注重的是提高服務質量。第三階段是出版社快速發展期,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6月28日完成轉企改制后,更自覺遵循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規律,創新機制,尋求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對內大力激活微觀運行機制,激發企業活力,使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大大增強;通過實施分社戰略,各經營部門的責權利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大。另一方面,對外拓展多邊合作,延伸出版產業鏈條。在具有共同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基本一致的背景下,出版社諸同仁能夠以奉獻精品文化和優秀精神食糧為己任,攜手并進,共創大業,出版社以人文、學術為紐帶,廣納賢才,吸引全國各地的才俊加盟,出版社因而更有蓬勃朝氣。這個時期出版社的企業文化特點是強化企業內部的管理,也就是“責任文化”,主要體現在加強和提高服務質量方面。服務,該社強調服務過程,認為過程比結果重要。目前出版社企業內部狠抓服務質量,抓一線部門和員工對外業務的服務,抓管理部門對一線部門和員工的服務,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統一思想,統一認識,解決落實問題。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實現了企業文化的“三位一體”,帶動了企業凝聚力的全面加強,映證了“一流的企業文化造就一流的企業凝聚力”的現代經營理念,并以鮮活的案例給人帶來多方面的經驗性認識和思考。企業文化與凝聚力二者的深刻內涵、作用與微妙關系,仍有待業界尤其是出版集團的相關人士進一步研討、論證與實踐發現。愿具有先進企業文化和優秀凝聚力的出版集團,在建設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和出版強國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
注 釋
[1]郭文禮. 企業文化建設于轉制后出版集團的重要意義[J].編輯之友, 2011(S2)
[2]肖啟明. 大學出版精神與大學出版社的發展:中國大學出版發展文化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王亞非.出版企業文化建設的微思考[J].出版發行研究, 2012(7)
[4]齊峰. 論出版集團的企業文化建設[J].編輯之友, 2007(2)
[5]柳建堯. 關于出版企業資本運營問題的幾點思考[J].中國編輯, 2010(3)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